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分裂型人格障碍疾病概述: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
养生
疾病名称: 分裂型人格障碍
疾病概述: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漠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病一旦形成,很难治愈,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矫正不良习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情感冷漠、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不修边幅
主要病因: 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CT检查、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因此还需及早进行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男女均可出现,略多见于男性。
病因-总述: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密切相关。双生子研究中,单卵双生子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单卵双生子。
2、神经生化因素
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能活性降低,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关。
3、病理生理因素
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充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出生时或婴幼儿时的脑损伤和传染病、病毒感染等可能是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
4、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1)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大精神刺激或不良生活事件对人格的发育存在不利影响。有学者研究,童年期遭受虐待对于人格的形成具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孤僻不群、掩饰性强等。
(2)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剥夺,会导致儿童不能发展人际之间温暖、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症状-总述:
分裂型人格障碍以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患者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
症状-典型症状:
1、几乎没有可体验到愉快的活动。
2、情绪冷淡,对人冷漠,缺乏热情和幽默感。
3、对他人表达温情,体贴或愤怒情绪的能力有限。
4、对于批评或表扬都无动于衷,对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
5、对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无兴趣。
6、几乎总是偏爱单独行动,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
7、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8、没有亲密朋友,与人不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或者只有一位),也不想建立这种关系。
9、明显地无视公认的社会常规及习俗。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其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当地风俗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症状-并发症:
1、分裂型人格障碍有一部分容易发展成精神分裂症。
2、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
就医-就诊科室:
可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何时出现的症状?
2、最近有加重吗?
3、平时有物质滥用吗?
4、是否经历过某些创伤?
5、是否担心与其他人有交际障碍?
6、小时候家庭氛围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严重么?是精神疾病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应该做什么检查?
4、应该吃什么药?
5、能够痊愈吗?
6、这些治疗是否有效?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情感冷漠、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不修边幅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其行血常规、血生化、CT检查、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初步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如体温、血压等,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还会进行基本的检查了解患者有无明显的疾病征象,检查有无明显的功能障碍。还会进行基本的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有无异常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血生化等,以寻找可能的器质性病变,具体检查方式以医嘱为准。
检查-其他检查:
1、精神评定量表检查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精神评定量表检查。医生会让患者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并统计患者最终的得分,根据分数所处的区间,分析患者的心理、智力状态,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否有精神异常及严重程度,判断焦虑等症状的原因。如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等。
2、脑电图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能将脑多数神经细胞活动电位或突触电位的电生理现象进行总和,可根据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有必要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者有无颅脑等部位的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情感冷漠、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不修边幅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常采用心理治疗,以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情绪反应和短暂精神症状时,可酌情辅以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精神兴奋剂可能对某些患者有效。5-HT能抗抑郁药物可以减少患者人际交往的敏感,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可以减轻患者的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焦虑。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阿普唑仑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治疗较为困难,患者常不能意识到自身问题,一般不会主动就医。但若就医后接受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不良习惯。
预后-危害性:
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预后-治愈性:
较难治愈,但通过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不良习惯。
日常-总述: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尽量为患者提供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患者因受环境影响导致本病的风险。
2、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状态良好时,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缓解心理压力。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可能受情绪影响出现暴饮暴食或抗拒饮食,应当尽可能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状态。
2、部分精神药物可能导致患者体重增加,但患者应正常饮食,必要时可与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
饮食禁忌:
忌烟酒。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家庭正确教养、父母的关爱等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