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腹膜后脂肪瘤疾病英文名称: retroperitoneal lipoma疾病别名: 原发...
养生
疾病名称: 腹膜后脂肪瘤
疾病英文名称: retroperitoneal lipoma
疾病别名: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
疾病概述:
腹膜后脂肪瘤(retroperitoneal lipoma),亦称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指来自腹膜后间隙内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不包括腹膜后间隙的肾脏、肾上腺、胰腺等实质性脏器的脂肪瘤。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罕见。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随着瘤体生长可有恶心、腹部坠胀感等不适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部坠胀感、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CT、B超、MRI
重要提醒: 腹膜后脂肪瘤早期多无症状,扪及腹部肿块或(和)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时,请尽快就医确诊,降低手术治疗的难度。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腹膜后脂肪瘤属于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60岁患者,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约为2:1。
病因-总述:
腹膜后脂肪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中老年女性和多次妊娠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症状-总述:
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随着瘤体生长出现腹部包块、坠胀感、恶心、呕吐等压迫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可能伴有食欲减退、乏力、睡眠障碍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占位症状
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随着瘤体生长,出现腹部膨隆,可有腹部胀满、腹部隐痛感。上腹部腹膜后的巨大脂肪瘤可影响呼吸,导致呼吸急促;下腹部的易出现坠胀感,常偏于一侧。
2、压迫症状
是本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由于肿块挤压脏器引起的刺激症状。
(1)胃肠道症状:压迫胃肠道可产生恶心、呕吐、慢性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压迫严重可出现不全性梗阻症状。
(2)泌尿系统症状:刺激直肠可引起里急后重感,严重者可出现便秘;挤压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输尿管受压可引起一侧肾盂积液及腰部酸痛,双侧受压严重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
(3)神经症状:胰腺或腹膜后神经丛受累可出现腰背痛、会阴部疼痛及下肢痛,也可出现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知觉减退、麻木等。
(4)回流障碍:压迫静脉及淋巴管可出现阴囊、下肢水肿和腹壁静脉曲张等。
症状-病情发展:
腹膜后脂肪瘤病程长,后期巨大肿瘤对周围脏器严重挤压时,可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症状-并发症:
腹膜后脂肪瘤的常见并发症有空腔脏器梗阻、神经压迫和泌尿系统压迫。
症状-伴随症状:
1、腹部不适感可影响患者食欲,伴有食欲减退症状。
2、病情进一步进展,患者精神较差,可伴有乏力的症状。
3、腹膜后巨大脂肪瘤出现占位压迫症状,可同时伴有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
就医-急诊指征:
明显扪及腹部肿块,出现激烈呕吐、排尿困难、肢体麻木、腰背痛等症状时,需立即拨打120或前往急诊救治。
就医-门诊指征:
1、腰部可触及柔软肿块。
2、出现腹部坠胀感或其他腹部不适感。
3、偶有恶心、纳差、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剧烈呕吐、排尿困难等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建议到普通外科、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请问你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发现的?持续时间有多久了?
2、请问你以前接受过治疗吗?
3、请问平时腹部会感到疼痛吗?
4、请问触及腹部肿块时会感到疼痛吗?
5、请问疼痛部位明显吗?
6、请问是否有脂肪瘤病史或家族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是癌症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情况严重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5、这个病能治好吗?需要治疗多久?以后还会复发吗?
6、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吗?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仔细询问病史,然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特殊体征。之后医生根据体格检查情况,为患者安排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腹膜后脂肪瘤发展到后期,腹部可明显扪及柔软、有弹性的肿块。肿块位置固定,一般不随呼吸上下移动。
检查-病理检查:
常规HE切片检查:腹膜后脂肪瘤较罕见,其组织学特点是瘤组织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间质内含有纤维组织、血管及黏液样组织,不见脂肪母细胞。穿刺诊断困难,一旦见瘤细胞出现非典型性特征时(异型的脂肪母细胞,间质内可见幼稚的间叶细胞),都应诊断为高分化脂肪肉瘤。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
腹膜后脂肪瘤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并夹杂纤细条索状、条片状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
2、X线检查
X线平片可见透光度增加的肿块阴影,胃肠造影可观察到消化道外压的切迹或移位,提示消化道以外的肿块及其位置和范围。
3、MRI
瘤体内部信号均匀,边界清楚。MRI检查对腹膜后脂肪瘤压迫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时有重要意义。
4、B超
表现为类圆形较大肿块,境界尚清楚,外形不规则,内部均匀强回声,后方有回声衰减。B超对不同软组织缺乏有效的分辨能力,因此很少能正确诊断出脂肪瘤。
诊断-诊断原则:
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分为定位和定性两个方面。根据患者的年龄与性别、临床症状、全身情况及体格检查的发现,可提示腹膜后肿块的存在。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等结果,可进行鉴别诊断,确认肿块性质。诊断腹膜后脂肪瘤必须慎重,文献中报告的临床案例经随访证实大部分为脂肪肉瘤。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曾有多发性脂肪瘤病史或家族史。
2、症状
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伴随瘤体生长出现腹部坠胀感、恶心、呕吐等压迫症状。
3、体征
腹部可扪及柔软、有弹性的肿块。肿块位置固定,一般不随呼吸上下移动。
4、影像学检查
X线及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肿块为软组织,呈类圆形肿块影,边界清晰,实质均匀。
5、病理学检查
常规HE切片检查结果显示瘤组织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间质内含有纤维组织、血管及黏液样组织,不见脂肪母细胞。
诊断-鉴别诊断:
1、胃肠道肿瘤
腹膜后脂肪瘤的胃肠造影可观察到消化道外压的切迹或移位,提示消化道以外的肿块及其位置和范围。胃肠道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可见胃肠道内部占位情况。
2、腹膜后脂肪肉瘤
呈浸润性生长,边界多不清楚,内部密度不均匀,含大量成熟脂肪组织或其他组织成分。CT有时见不到肿瘤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间隙,脂肪肉瘤内可出现钙化。增强扫描时,粘液性及多形性脂肪肉瘤可有强化。
3、畸胎瘤
内含有骨组织、软组织、液体、毛发等不同成分,其内可见多种不同密度混合存在,通过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4、肾上腺骨髓脂肪瘤
是一种少见的无功能良性肿瘤,内部含有不同量的骨髓成分和脂肪,瘤体通常较小。CT表现为肾上腺区含脂肪成分的肿块,边缘清楚,可见软组织影,部分内部可见钙化斑或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时,软组织成分可呈轻或中度强化。
治疗-治疗原则:
腹膜后脂肪瘤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凡有临床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病变存在时,外科手术是治疗腹膜后脂肪瘤的主要方法。瘤体较小时多不产生症状,健康检查时偶然发现,可随访观察肿块生长情况。腹膜后脂肪瘤早期多无症状,故就诊时大多瘤体已较大,应广泛切除,手术切除有一定难度。医生会仔细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和手术条件后,选择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切除。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治疗-相关药品:
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原则
(1)腹膜后脂肪瘤切除边界应远离瘤体可触及、可视之边界,不残留肿瘤包膜。分辨清楚腹膜后重要脏器的位置,行钝性分离,避免损伤周围脏器。
(2)不能完全切除者,力争大部分切除以减轻患者腹胀,较少对周围脏器的压迫,改善生活质量。
(3)将腹膜后脂肪瘤连同包膜完整摘除,巨大或多发性脂肪瘤分块摘除彻底,是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关键。复发者可再次进行手术摘除。
2、手术方法
游离出腹膜后脂肪瘤的表面及其边缘,待游离至无法在直视下继续分离时,可用细硅胶紧扎其基底部。然后切开包膜,以不引起严重出血为原则,尽可能将肿块全部或次全切除。一般不用利刀单纯挖出,应用激光刀或超声刀等器械作组织的溶化或烧灼切除。如发现大血管(如肠系膜上动、静脉)包绕肿块,可沿大血管将肿块分离,然后再分别予以切除。
治疗-放化疗:
经术中冰冻快速切片证实为恶性病变者,应争取根治性切除,切除不彻底者应作标记以便术后进行放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2~6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突然扪及腹部肿块,且出现剧烈呕吐、排便困难、知觉减退等情况,需急诊确认病情,对症处理。
预后-一般预后:
腹膜后脂肪瘤为良性肿瘤,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后期巨大肿瘤对周围脏器严重挤压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不可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手术切除完全者,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手术切除完全者,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手术切除不完全者,多数会再度复发增大,需要再次手术。腹膜后脂肪瘤可发展为纤维细胞瘤或横纹肌肉瘤,提示手术时若发现脂肪瘤基底或附近有坚韧的组织,或与所包绕的脏器紧密粘连、难以分开时,应警惕恶性变的可能。
日常-总述:
术后应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手术切除不完全者,需随访观察肿块生长情况。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此病罕见,难以从病友处获得恢复经验,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疑惑等心理,情绪波动较大。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充分体谅患者,耐心疏导,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患者可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成功的案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术后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2、切除不完全者,警惕复发。
3、术后恢复期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过度疲劳和紧张。
日常-病情监测:
1、手术切除不完全者,应定期复查。若再次发现腹部肿块或腹部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2、术中可能牵拉损伤周围脏器,出院后发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检查。
日常-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手术创伤大,对重要脏器功能及内环境平衡冲击大,故术后需持续心电监护,动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尿量、尿比重调整输液速度,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糖、血细胞比容,根据生化结果调整治疗措施。
2、引流管护理
为减轻术后吻合口张力及腹胀,需常规置引流管(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等),做好引流管护理尤为重要。首先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和引流袋,防止患者变换体位时压迫、扭曲或牵拉引流管而脱出,避免或减少引流管牵拉引起的疼痛。及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气味、有无残渣以判断病情变化。定时更换引流袋并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3、疼痛护理
根据疼痛的程度,采取非药物或药物方法止痛。采取适当卧位,协助患者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指导患者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作用。遵医嘱应用抗菌药控制感染,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4、饮食护理
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积极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可进米汤、菜汤等流质饮食,如无腹胀呕吐,次日可进半流质如肉末、面条等逐步恢复到普食,少量多餐,尽量避免豆类等过甜、产气的食品。
5、活动指导
术后血压平稳后,每两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及腹腔内积液排出。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促进术后恢复。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当根据病情以及患者的体质,参考医生的专业意见合理饮食。
饮食建议:
1、合理选择饮食形式,饮食多样化保障膳食平衡,充足的蛋白质、热能、维生素、水、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是患者保障营养的关键。
2、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不增加患者消化系统的负担。如食用优质蛋白含量丰富的食物,比如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或者大豆及其制品等大豆类食物。蔬菜、水果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水果中的猕猴桃、苹果、柚子、柑橘、柠檬等,蔬菜中的西红柿、南瓜、胡萝卜等。
3、适当选择含有微量元素、脂肪的食物,如蘑菇、洋葱、小米、玉米、黄豆、扁豆等。
饮食禁忌:
1、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咖啡、浓茶等。
2、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减少食用烧烤、烟熏、腌制食品,以及容易产气的食品,如碳酸饮料、咖啡、西瓜、香蕉、蚕豆等。
3、酗酒者宜改掉不良饮酒习惯。
饮食-其他注意:
若伴有其他需要注意饮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结石等,需向医生确认饮食方案。
预防措施:
腹膜后脂肪瘤病因尚不明,暂无具体预防措施。建议中老年女性每年进行健康检查,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