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辐射性白内障疾病英文名称: radiation cataract疾病概述: 临床上,将有...
养生
疾病名称: 辐射性白内障
疾病英文名称: radiation cataract
疾病概述:
临床上,将有明确证据证明因辐射而引起的白内障称为辐射性白内障(radiation cataract)。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下上皮细胞对电离辐射十分敏感。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可产生颗粒样物质,在囊膜下自周边部向中心迁移,特别在后极部尤为明显。这种颗粒样物质的出现,大约需数月乃至数年的潜伏期。患者多会有视物模糊,视觉进行性下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视力障碍、晶状体浑浊
主要病因: 辐射暴露
检查项目: 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视野检查、视网膜视力检查、视网膜电流图检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可有进行性的视功能下降,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及生活。
临床分类:
根据辐射性白内障的病因分类:
1、放射性白内障
由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中子辐射均引起的白内障称为放射性白内障。
2、红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长期暴露在红外线照射下,可诱发白内障。混浊以后囊膜下为主,初期在后皮质浅层出现细小空泡、微细点状和线状混浊,而后混浊交织成网,逐渐扩大,最终形成盘状混浊。
3、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遭受过量紫外线照射,特别是近紫外线谱段(300~400nm),可以引起晶状体损伤,称为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
4、微波辐射引起的晶状体损伤
微波辐射也是重要的引起白内障的辐射源。过量微波辐射可以造成晶状体上皮损伤,低剂量辐射有积累作用。微波辐射造成的晶状体损伤主要表现在囊膜下混浊,混浊呈羽毛状。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权威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长期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人群
2、长期接受放射线治疗的人群。
病因-总述:
晶状体对放射线影响具有高度敏感性。辐射性白内障的主要病因为长期的辐射暴露。常见引起损伤的放射线有X线、镭射线、60Co、90Sr的β、γ射线,以及铍、钋、镅的中子射线,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微波等。
病因-基本病因:
辐射暴露:
1、直接或间接作用
(1)放射线等直接辐射对晶状体的直接作用。
(2)放射线等对虹膜睫状肌血管系统作用,结果引起房水循环动态变化,从而降低晶状体在房水中的气体交换。
2、细胞损伤
晶状体前囊下的生长区上皮细胞,受到电离辐射作用后,细胞核受损伤,引起变性,染色体畸形,核碎裂。细胞有丝分裂受到明显抑制。
症状-总述:
晶状体对各种放射线损伤后表现基本相同。接受放射线后发病,潜伏期不一,可数月、数年或十几年,其与接受放射线的种类,放射量的多少以及年龄等有关。X线引起发病在2~4年,中子射线几个月即可使患者出现症状。总之,年龄愈小,潜伏期愈短;剂量愈大,潜伏期愈短;条件不同,差别甚大。但患者多有视物模糊,视觉进行性下降的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辐射性白内障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初起晶状体后极部囊下皮质出现数个粉末状混浊小点,或呈白色、灰色、金色、彩虹色。后囊下皮质内有小空泡。没有视力损害。
2、第二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后,混浊小点逐渐增多,聚积形成环状,当混浊区扩大到1~2mm直径时,可见其周围有空泡与颗粒散布。以后混浊扩大成盘状混浊,直径3~4mm。
3、第三阶段
时间更长,后囊下混浊更多,渐次形成盘状,外形不规则,有时呈数层重叠形式。盘形混浊逐渐向赤道方向及前后扩大,同时晶状体皮质内发生自赤道部伸向中央的楔形混浊。有时这种起自周边的混浊较中央部混浊更早出现,周边混浊常呈黄褐色。
4、第四阶段
晶状体全部混浊。
症状-并发症:
本病多无并发症,但辐射性白内障多由辐射损伤引起,患者常合并眼睑放射性皮炎、急性假膜性结膜炎、睑球粘连、角膜溃疡、视网膜放射性损伤、急性放射病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甚至仅有光感。
2、看东西模糊,感到眼前朦胧,像蒙了一层雾。
3、看东西有重影或多影,注视物体周围有星形、束状等点彩样光晕。
4、视野中出现片状或点状的固定黑影,尤其在强光下明显。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眼部不适及功能障碍者可前往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
2、症状出现多久了?
3、症状是否越来越严重?
4、您的工作职业是什么?
5、是否收到过放射线影响?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白内障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不会失明?
4、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
5、做这个治疗贵吗?
6、治愈的概率大吗?视力可以恢复正常吗?
7、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视力进行性下降时,应尽快就医处理,医生多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并通过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视野检查、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等多种眼科检查手段详细了解患者眼部状况,以进一步指导治疗。
检查-其他检查:
1、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观察细胞密度和六边型细胞的比例。角膜内皮低于1000/mm2时,应慎重考虑白内障手术方式,以避免出现术后角膜失代偿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
2、视网膜视力检查
把特定的图像或视标投射到视网膜上,无论屈光间质是否混浊,直接检查视网膜的视力,以了解患者手术后可能达到的最佳视力,是术前评价黄斑功能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3、视野检查
对于晶状体混浊较轻,而具有一定视力的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可发现合并白内障的其他疾病。如中心暗点要警惕黄斑病变的存在,生理盲点的扩大及视野特征性的缺损要警惕青光眼及其他眼底病变的存在。由于白内障也会引起视野的改变,因此要联系裂隙灯观察到的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而加以鉴别。
4、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
目前有闪光、图形和多焦3种ERG,可记录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功能、视杆细胞功能和混合功能。闪光ERG反映了整个视网膜的功能。图形ERG主要反映黄斑的功能。多焦ERG能同时记录中央30°视野内100多个视网膜位点上的ERG,有利于诊断和判断术后视网膜的功能状况。临床上常应用的是闪光ERG,如术前ERG正常或轻度降低,估计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如果术前ERG明显降低或记录不到,估计术后的视力恢复不理想。
5、视觉诱发电位检查(VEP)
VEP包括闪光VEP和图形VEP,用于记录从视网膜到视皮质的神经通路功能。当黄斑部和视神经出现病变时,可表现为振幅的降低和潜伏期的延长。当患者术前视力小于0.1时,一般采用闪光VEP检查。而患者视力较好时,可采用图形VEP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长期接触放射线的病史及晶状体浑浊形态,位置等,可较为容易作出诊断。但对于本病的具体分期多需参考详细的眼科检查结果才可确定。诊断时一般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白内障问题。
诊断-诊断依据:
1、患者有受辐射的历史。
2、受辐射后出现视力障碍,但较晚。
3、慢性X线等辐射损伤晶状体,混浊多从后极部开始,初可有后囊下皮质小泡,后囊下呈雾状混浊及后囊下皮质点片状混浊,可单独发生,但多为混合型。
4、后囊下皮质出现在空泡。空泡小而圆,或长期不变,或经干酪状变为小白点,不能自行吸收,且逐渐向前部及赤道部扩展。
5、一段时间后,后囊下皮质混浊多呈雾状与点片状混杂,整个呈薄圆片状,初起皆局限于后极附近2mm半径范围以内,距后囊近而距核远。
6、晶状体病变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其他眼部损害。
诊断-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导致的白内障:辐射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多有明确的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大剂量的外照射,或长期超过眼晶状体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历史(有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记录显示累积剂量在1Gy以上(含1Gy),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晶状体开始浑浊;具有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辐射性白内障。
治疗-治疗原则:
辐射性白内障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病情,尽可能恢复患者视力。本病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治疗-一般治疗:
远离放射环境,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辐射性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者,可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通过手术方式去除患者浑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造晶状体替换,以达到恢复患者视力的目的。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2~4个月,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患者视力预后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接受的辐射剂量有关,但白内障患者经晶状体置换手术后一般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
预后-危害性:
患者可有进行性的视功能下降,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及生活。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较大程度恢复患者视力。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视力可以得到改善。
日常-总述:
辐射性白内障患者可因眼部症状受到较大影响,家属需帮助患者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促进其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白内障患者由于视力下降,从病前清楚的视力变得模糊不清,生活受视力影响有诸多不便而被迫改变,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压力。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情。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眼部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眼。
2、白天外出时,可戴太阳镜或宽边帽以减少眩光。夜间不要开车,以免发生危险。
3、室内使用充足的照明、调整地毯、家具等以避免患者发生碰撞,使其生活更加安全。
4、必要时可使用放大镜来辅助阅读。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应监测视力、视觉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疼痛、眼部发红加重、眼周肿胀、眼内分泌物异常、视野中有新的漂浮物、闪光或其他改变,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刻告知医生。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宜卧床休息2小时,但无须绝对卧床,平卧位以不压迫眼球为宜,避免剧烈运动。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眼痛情况,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监测血压、血糖,注意眼压变化。
3、保持术眼包扎敷料清洁、干燥,避免触碰,避免用力咳嗽及长时间低头弯腰动作;术后当日拆除眼部敷料后遵医嘱按时点眼药。
4、术后患者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蔬菜等。
5、术后2周至1个月内尽量避免洗脸、洗澡,以免污水流入眼内。
饮食调理:
饮食调整对于本病意义不大,但合理调整饮食,帮助患者尽可能保持营养均衡,可改善患者身体状态,一定程度上促进术后患者眼部功能的恢复。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2、应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虾、牛奶、豆类等。
3、多吃新鲜蔬菜,如黄瓜、丝瓜、苦瓜、青菜、芥菜等。
4、多吃新鲜水果,如香蕉、雪梨、苹果、哈密瓜、葡萄干、杨桃、龙眼肉等。
饮食禁忌:
1、忌烟酒。
2、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葱等。
3、尽量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雪糕等。
预防措施:
辐射性白内障是某种放射线直接作用于晶状体的结果,从事放射线工作者,应戴铅防护眼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