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副银屑病疾病英文名称: parapsoriasis疾病别名: 类银屑病疾病概述: 副银屑...
养生
疾病名称: 副银屑病
疾病英文名称: parapsoriasis
疾病别名: 类银屑病
疾病概述:
副银屑病(parapsoriasis)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与银屑病类似,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不易自然痊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鳞屑性红斑或斑块、皮肤瘙痒或灼痛感、低热、头痛、乏力、关节痛
主要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某些病原体感染、药物过敏及苔藓样糠疹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影响皮肤美观,且病程长,易导致较大心理负担,此外皮损还可能出现感染或恶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相关中医疾病: 逸风疮
临床分类:
临床主要分为点滴型副银屑病、斑块型副银屑病、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和慢性苔藓样糠疹4大类。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
病因-总述: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EB病毒、弓形虫、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原体感染、药物过敏及苔藓样糠疹等疾病有关。
症状-总述:
副银屑病与银屑病表现类似,常有鳞屑性红斑或斑块、丘疹等皮损,但不同类型副银屑病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1、点滴型副银屑病
常见,大多于青年期开始发病,男女比例为3:2。好发于躯干两侧、大腿和上臂等处,屈侧为多,一般不累及头、面、掌跖及黏膜部位。皮损为淡红色或褐色,散在分布的丘疹、斑丘疹或红斑,针头或米粒大小,浸润较显著,互不融合,上覆少量不易剥掉的细薄鳞屑,用力刮除后无点状出血。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经数周和数月后,皮损可消退,但也可出现新发皮疹,少数患者可多年不愈。
2、斑块型副银屑病
(1)小斑块型副银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女患者比例约为3:1。表现为躯干部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的红斑或略隆起斑块,上覆少许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沿皮纹方向分布。皮损的直径一般不超过5cm。
(2)大斑块型副银屑病: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5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皮疹好发于臀部、躯干及身体屈侧。皮疹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肥厚性斑片或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轻度浸润,淡红色、黄红色,有少许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分散存在,有时可互相融合呈大片,大小不一,数目不定。多数皮损直径超过5cm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微痒。存在表皮萎缩时,皮疹表面有“卷烟纸”样外观;萎缩明显的皮损还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改变(皮肤异色症)。少数可演变为蕈样肉芽肿。
3、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患者可有低热、头痛、乏力和关节痛等系统表现,发生于皮疹出现之前或与皮疹同时发生。皮疹表现为散发的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形成水疱、脓疱,甚至出血性坏死、结痂,消退后可有萎缩斑或色素改变。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或灼痛感。皮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屈侧,手足、头面和黏膜一般不受累。
4、慢性苔藓样糠疹
较急性者常见。表现为连续成批出现的红棕色、圆形或椭圆形、苔藓样丘疹,直径3~10mm;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中央可附有黏着鳞屑,边缘部分鳞屑较少。受累部位主要为躯干和四肢近端;一般手足和面部很少受累。经4~6周,丘疹扁平,其上鳞屑脱落,遗轻度色沉。旧皮损消退过程同时,可有新发皮疹。
症状-并发症:
蕈样肉芽肿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皮肤进行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病理学检查辅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主要观察皮损的形态、数目、分布及发病部位,同时注意是否存在其他皮肤异常表现。此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通过白细胞数目、血沉、C反应蛋白等变化,判断是否存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
2、血清学检查
怀疑感染时,通过此检查可明确病原体的存在,必要时还可辅助确定感染病原菌的种类。
检查-病理检查:
通过取部分皮损组织检查,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此检查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还可辅助辨别疾病的临床类型。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依据的典型皮肤表现,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银屑病
鳞屑为银白色,较厚,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有甲病变及典型的组织学特征。
2、梅毒疹
皮损广泛对称,常累及掌跖,有黏膜损害、全身淋巴结肿大;梅毒血清学反应阳性。
3、扁平苔藓
皮损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鳞屑少而紧贴,瘙痒剧烈,黏膜可受累;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4、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好发于四肢伸面,病理组织表现有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5、蕈样肉芽肿浸润期
常有大斑块样损害,浸润明显,瘙痒剧烈,常伴有消瘦、乏力及内脏损害;组织病理有特异性改变。需要与大斑块型副银屑病鉴别。
6、皮肤坏死性血管炎
应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鉴别。前者组织病理学上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改变。
7、淋巴瘤样丘疹病
临床表现为群集发生的丘疹、结节,可自愈。其病理改变与苔藓样糠疹不同,可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且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通常为控制症状,缓解病情。可采用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副银屑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治疗:
1、系统治疗
如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必要时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应用维生素D2、维生素C、E及B族维生素,可促进皮损恢复;此外还可使用抗组胺药、硫代硫酸钠、抗疟药、氨苯矾、甲氨蝶呤等进行治疗。
2、局部治疗
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焦油类、维A酸、10%尿素软膏、5%水杨酸软膏等。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D2、维生素C、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维A酸、10%尿素软膏、5%水杨酸软膏
治疗-其他治疗:
进行紫外线照射疗法或矿泉浴、硫黄浴、米糠浴、淀粉浴等药浴,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副银屑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通常病情可得到良好的控制,症状可逐渐缓解,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病情严重,长期不愈,可能会对预后产生影响。
预后-危害性:
本病不仅影响皮肤美观,还可能出现皮肤感染或皮损恶变,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部分点滴型副银屑病患者有自愈可能。
预后-治愈性:
本病大多病程缓慢,难以治愈。
日常-总述:
日常注意皮肤保护,避免皮肤刺激或受损,积极配合治疗,并观察疾病的恢复情况。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因皮损影响外表,且疾病长期存在、不愈,导致患者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更甚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护理要点
(1)家属要多关注患者,及时给予安慰,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2)患者也可通过与医生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措施,使自身勇敢面对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用量、用法、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需停药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进行药物调整,防止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内休息,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2、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刺激性小的清洁产品。
3、若皮肤较干燥,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身体乳保持皮肤湿润。
4、及时更换床单被罩,保持床铺干燥、清洁。
5、避免搔抓皮损部位,防止发生皮肤感染。
6、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7、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治疗后病情有无好转,皮损是否逐渐恢复,有无感染、皮损恶变等不良情况发生,一旦出现任何异常,要尽早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日常-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若出现病情复发或皮损加重,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皮损恢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清淡饮食,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2、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新鲜水果蔬菜及肉类,有助于促进皮损消退。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大便通畅,可促进机体代谢,利于皮肤康复。
饮食禁忌:
1、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对皮肤产生不良刺激,加重不适症状。
2、少吃腌制食品,以免加重机体负担。
3、禁烟酒,少喝浓茶、咖啡,以防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