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肝炎疾病英文名称: hepatitis疾病概述: 肝炎(hepatitis)即指由微生物...
养生
疾病名称: 肝炎
疾病英文名称: hepatitis
疾病概述:
肝炎(hepatitis)即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等症状。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是指由病毒造成的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多数肝炎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而部分病情严重者也可发生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肝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恶心、食欲减退、乏力、上腹部不适
主要病因: 病毒感染、药物及免疫作用等导致干细胞损伤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病原学检查、B超、CT、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患者及家属应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相互传染。
临床分类:
1、根据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炎。
2、病毒性肝炎还可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
流行病学-传染性: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1、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2、乙型肝炎与丁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3、丙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2、乙型肝炎与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以及其他传播(经破损的消化道、呼吸道粘膜或是昆虫叮咬传播,但临床意义不大)。
3、丙型肝炎可通过血液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年发病率为(6.7~20)/百万人。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自身免疫性肝炎常见于女性,男∶女为1∶4,大部分患者年龄大于40岁。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以及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有所提升。
病因-总述:
多种因素可引起肝炎的发生,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及免疫作用等,这些因素作用于肝脏可使肝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肝脏的炎症性变化。不同类型肝炎的病因有所不同。
病因-基本病因:
1、病毒性肝炎
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进入肝脏后,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一些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会攻击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死亡;病毒本身也可对肝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引起肝炎的发生。
2、药物性肝炎
是指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肝损害。肝是药物清除、生物转化和分泌的主要场所。肝常能通过多种机制适应低水平的肝毒性,然而当药物代谢过程中毒反应性产物的产生超过他们能安全排泄的速率时就会引起肝损伤。
3、自身免疫性肝炎
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的非化脓性炎症性肝病。
4、酒精性肝炎
饮酒后乙醇主要在小肠上段吸收,90%以上在肝内代谢,狂饮模式、空腹饮酒造成的肝损伤更严重。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中毒性肝损伤,从而导致酒精性肝炎的发生。
5、脂肪性肝炎
脂肪性肝炎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成为脂肪性肝炎的易感因素。
症状-总述:
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症状,在急性发作时还可有发热、畏寒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消化道症状
患者常有腹痛、恶心、厌食等症状。
2、皮肤表现
(1)皮肤、巩膜的黄染较为常见,可伴有皮肤瘙痒。
(2)部分患者还有肝掌(手部大小鱼际处皮肤发红,加压后褪色的表现)、蜘蛛痣(皮肤上扩张的小血管,形似蜘蛛)的发生,蜘蛛痣可见于颈部、前胸、手背和上臂等部位。
(3)慢性肝病者面色灰暗无光泽,皮肤干燥、没有弹性,称为肝病面容。
3、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也可有乏力、倦怠、精神萎靡等症状,若病情严重,甚至可发生嗜睡、昏迷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1、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大量放腹水、使用镇静剂等,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上消化道出血
由于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减少,门脉高压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便血、黑便等症状。
3、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约半数病例会有出血、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诱因。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
4、感染
严重肝炎易发生难于控制的感染,以胆道、腹膜、肺多见,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且肠道中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的出现密切相关,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也可出现真菌感染。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可伴有发热、畏寒、关节疼痛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大口吐血;
2、嗜睡、昏迷;
3、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经常感到恶心、食欲不振;
2、皮肤、眼白异常发黄;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症状较轻,则可前往肝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8、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的病会传染吗?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经常感到乏力、厌油、无食欲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之后会要求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病原血清学检查、肝功、B超、CT等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触诊
急性肝炎患者触诊时会伴有压痛,部分患者会有触及脾大;慢性肝炎或者触诊时会有轻度触痛及轻度脾大。
2、叩诊
急性肝炎叩诊时会有肝大及叩痛的表现,慢性肝炎叩诊时会有肝稍大及轻度的脾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可有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红蛋白减低等。
2、尿常规
深度黄疽或发热患者,尿胆红素可阳性,还可出现少量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常见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也可见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和清蛋白浓度降低。
4、甲胎蛋白(AFP)
检测AFP含量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方法。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动态观察。
5、病原体及相关血清学检查
可检查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有意义。
检查-病理检查:
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助确定病毒复制状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能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
2、CT
对于脂肪肝的诊断,CT的特异性优于B超。
3、MRI检查
对鉴别脂肪肝或肝炎和肝硬化及肝癌等可能更好。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多可对本病进行诊断。在诊断时应注意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治疗后(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黄疸消退快。
2、肝外梗阻性黄疸
常见病因有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痛、胆管癌,阿米巴脓肿等。有原发病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轻,以直接胆红素为主,会有肝内外胆管扩张的体征。
治疗-治疗原则:
各种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充足的休息、适当的加强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同时,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
治疗-一般治疗:
1、休息
急性肝炎早期,应住院或留家隔离治疗休息;慢性肝炎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仍需避免过劳。
2、饮食与营养
食欲缺乏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若食欲明显减退且有恶心呕吐者,可短期静脉滴注10%~20%的葡萄糖液、维生素和电解质等。肝炎病人禁止饮酒。
治疗-药物治疗:
肝功能异常者,可适当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维生素E等抗炎或能减轻过氧化损伤等药物。伴有肝内胆汁淤积的病人,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治疗-相关药品:
N-乙酰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L-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甘草酸制剂、泼尼松、硫唑嘌呤、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索非布韦、达卡他韦、维帕他韦、利巴韦林、腺苷蛋氨酸、维生素E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严重肝炎病人,可以运用人工肝或者肝移植进行治疗。
2、对于脂肪性肝炎,如BMI>40kg/m2,或>35kg/m2伴有并发症如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可以考虑减肥手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个人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控制症状,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逐渐向肝硬化、肝癌的方向进展;部分发病较急、较重者还可发生死亡。
预后-危害性:
如肝炎慢性进展,可逐渐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病情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为自限性疾病。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疾病可得到一定的控制。
预后-治愈率:
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日常中家属应多照顾患者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用药中应严格遵守医嘱,避免滥用及自行用药;同时,生活中要多休息,注意个人卫生;恢复一段时间后,遵医嘱进行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肝炎患者思想包袱重,思想紧张,消极悲观,情绪波动大,故家属应多关心和安慰患者,生活上多给予照顾,让患者身心感到舒适,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很多药物都只是在研究和临床试用中,有些宣传广告往往失实,患者要谨慎,绝不能轻信。
2、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滥用药物,否则会对肝脏造成更大损害。
3、长期服药者,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休息与运动
(1)肝炎康复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地休息胜过药物治疗。休息能使全身及肝脏代谢降低,可减轻肝脏负担,休息时肝血流量也会增加,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2)坚持每天睡眠不少于8个小时,午休不少于半小时,一定不要过度疲劳。
(3)病情稳定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4)还可以听听音乐、下棋等,但勿久坐、久站。
2、个人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衣服勤换、勤洗。
3、口腔护理
口腔是多数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因此应注意进行口腔的护理。进食后漱口,早晚刷牙,用2%~3%的硼酸溶液或温开水漱口。发现口腔真菌感染者,可用3%的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4、防止传染
乙肝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公用牙刷、毛巾和剃须刀等私人物品;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性生活时建议使用安全套。
日常-病情监测:
观察治疗后相关的症状等是否得到改善,如症状持续进展,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应饮食均衡,营养丰富。适当多食豆制品、牛奶、瘦肉等。
2、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的食物,尽量不去地边摊吃食物。
饮食禁忌:
1、少食辛辣食物,如葱、蒜、辣椒等,忌食发物。
2、为减轻肝脏的负担,应根据病情限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
预防措施:
1、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生、冷食品,也不要食用水中生长的、未煮透的贝类水产品,对于居住在海边的人来说,应尽量避免生吃海产品。
(2)在居住条件拥挤的地方,要做好环境卫生。在甲型肝炎流行的季节,少去公共场所,不要去不卫生的饭店吃饭。
(3)要与其人共享针头、剃刀、牙刷等私人物品。
(4)可定期注射甲肝、乙肝疫苗。
2、非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限制饮酒,避免大量饮酒,禁止酗酒。
(2)保持适当的体重,控制超重和肥胖。
(3)避免随意自行用药,减少药物性肝炎风险。
相关疫苗:
1、乙肝疫苗
(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2)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3)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
(4)新生儿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2、甲肝疫苗
(1)目前,在国内使用的甲肝疫苗有甲肝纯化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类型。接种对象为抗-HAV IgG阴性者。
(2)减毒活疫苗水针剂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保护期限可达5年以上,但其存在疫苗稳定性差的弱点;灭活疫苗抗体滴度高,保护期可持续20年以上,不存在毒力恢复的危险,安全性有充分保障。
(3)在接种程序上,减毒活疫苗接种一针,灭活疫苗接种两针(0、6个月)。于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时间越早越好,免疫期2~3个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