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高度近视疾病英文名称: high myopia疾病别名: 变性近视、病理性近视、深度近视...
养生
疾病名称: 高度近视
疾病英文名称: high myopia
疾病别名: 变性近视、病理性近视、深度近视
疾病概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病理性高度近视与遗传关系较大,单基因遗传较为常见。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等多种遗传方式。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远距离看物体模糊、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眼球突出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 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综合影响
重要提醒: 高度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关系较大,如果有高度近视的家族史,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如果孩子频繁出现看远距离物体眯眼的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相关中医疾病: 能近怯远
临床分类:
1、单纯性高度近视
近视度数在600度及以上,但成年以后,度数可趋于稳定,不再明显进展,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
2、病理性高度近视
表现为近视终生进展,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并且伴有眼轴不停地过度增长(>26.5 mm)。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 ~ 38.4%之间,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7%),而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9.38亿(占总人口的9.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有高度近视家族史者。
2、亚裔人群的高度近视患病率远高于非亚裔人群。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我国高度近视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全球高度近视患病人数呈增长趋势,预计到2050年还会新增7.75亿患者。
病因-总述:
高度近视的病因主要为遗传和环境两大类。长时间的近眼工作以及较少的户外运动是导致近视的常见环境因素。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影响大,最常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隐形遗传等遗传方式。
病因-危险因素:
1、有高度近视家族史。
2、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3、户外活动较少,睡眠时间不足。
4、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等不良读写习惯,行走、坐车时阅读。
5、学习工作环境采光照明不佳。
症状-总述:
高度近视的度数在600度及以上,表现为明显的视力下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以及视疲劳等。高度近视常同时出现眼底病变,表现为各种视力、视觉障碍,如视物变形、色觉异常、光觉异常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症状
(1)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远视力下降越明显,为看清物体向物体靠近的距离越近,但矫正视力正常,佩戴合适的眼镜,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2)飞蚊症:眼前有黑影飘动的感觉,仿佛有蚊虫在眼前飞动,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3)视疲劳:表现为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闪光感、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等。
2、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症状
除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症状外,还常出现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
(1)视力进行性下降:病理性高度近视的裸眼远视力、近视力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区别于单纯性高度近视,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屈光不正度数会随着病程进展不断加深,矫正视力亦进行性下降。
(2)眼球突出:眼球前后径明显增长,部分人表现为眼球明显突出。
(3)视物遮挡:病理性高度近视可出现相应的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
(4)视物变形:当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看外界事物出现形态扭曲、变大或变小等。
(5)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
(6)色觉异常:病理性高度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包括色弱或色盲,表现为对某些颜色辨认不清。常见有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如出现红色觉异常,可能与病变累及黄斑部有关。
(7)光觉异常: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可能出现光敏感性降低,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夜盲。
症状-并发症:
1、并发性白内障
高度近视眼的人,由于眼球的正常生理代谢发生改变,到了后期就会引起白内障,眼球内的透明晶体状发生浑浊。这种白内障发展比较缓慢,有些人甚至到了后期也未发现白内障。
2、玻璃体浑浊
有些高度近视的人眼前常出现像蚊虫大小的黑影在飘动。这种现象如不抓紧治疗,将会越来越严重。黑影先是半透明的灰黑色,逐渐发展成不透明的黑影子。高度近视眼的人发生此类情况时,应立即找眼科医生诊治。
3、黄斑区变性或出血
由于眼球壁内层的视网膜中心区黄斑部容易发生变性,小血管被牵拉断裂,造成小出血点。当黄斑区发生出血时会严重影响视力。
4、视网膜脱离
这是高度近视眼最严重的并发症。高度近视眼的眼球壁内层视网膜不像正常眼球的视网膜那么健康,会发生变性,变薄以后,如果遇到外力的作用(如头部受击,过度的头部运动),就容易与眼球壁分离而形成视网膜脱离。发生这种现象时,病人会感到眼前闪光或有片状的黑影、视物变形等。
5、青光眼
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是眼科临床一种较特殊情况,眼压不一定超过正常水平,也有可能互为因果,通常临床表现同开角型青光眼,视力、视野改变易被近视蒙蔽。
就医-家庭处理:
生活、工作环境中,应保证良好照明采光。
就医-急诊指征:
1、视力突然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2、眼部持续性剧烈疼痛。(青光眼严重者可出现此症状,而青光眼是本病的一个并发症)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看远处的东西模糊不清,习惯性眯眼看、斜眼看、单眼看,或体检视力检查600度以上;
2、眼前有黑影或好像蚊虫在眼前飞;
3、看东西有重影;
4、经常感觉双眼酸痛、视物模糊、头痛、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等;
5、看东西感觉变形、颜色辨不清;
6、看东西总感觉眼前有黑幕遮挡;
7、眼前突然有闪光的感觉;
8、视力持续下降或突然下降。
以上均须尽快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眼科就医咨询/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散瞳检查眼睛,最好使用公共交通,而不要自行驾驶交通工具前往就诊。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看远处物体模糊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出现前有没有诱发的因素?出现后有加重或缓解吗?
2、您有没有眼前有黑影、眼睛干、眼睛酸痛等症状?
3、您的家族成员中有近视度数在600以上的人吗?
4、您平时学习、工作的强度如何?是否长时间用眼?
5、您学习、工作的环境如何?光线明亮吗?
6、您有没有在公交车、行走时看书的习惯?
7、您学习时的姿势如何?
8、您平时爱看手机或电脑吗?使用这些电子设备的时间长吗?
9、您平时睡眠如何?经常外出运动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近视度数还会上涨吗?
2、我还会出现其他的眼部疾病吗?
3、我配戴眼镜之后度数还会上涨吗?
4、多久复查一次视力?
5、生活中需要一直配戴眼镜吗?
6、我的孩子有可能近视吗?
7、做完手术后有可能复发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选择体格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裂隙灯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等对患者的视力以及眼部情况做初步判断,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检查结果,还可能选择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角膜曲率检查、眼轴长度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调节与聚散功能检查、眼压与视野检查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视力是否存在,调节、辐辏反射是否正常等。
检查-其他检查:
1、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高度近视的常用的检查。被检查者站在距离视力表的一定距离外,根据选用的视力表规定来设定检查距离,一般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测量时遮盖另一侧眼,让被检查者先看清最大一行视标,如能辨认,则自上而下,由大至小,逐级辨认较小视标,直至查出能清楚辨认的最小一行视标,至少能辨认出1行中的3个视标记录为准确结果。
2、裂隙灯检查
固定患者的头部,医生通过专业的设备观察患者的眼部,可以了解患者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3、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
睫状肌麻痹验光即通常所说的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可让医生对该眼无调节状态下的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
4、其他
医生还可能选择角膜曲率检查、眼轴长度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调节与聚散功能检查、眼压与视野检查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可以检查眼底出现的病变,眼底照相还可以将影像记录,方便医生查看和分析。
2、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是评估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标准化检查手段,可用于新近发生的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鉴别诊断。
3、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能观察到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结构的细微变化,有助于医生早期发现黄斑区的相关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结合患者的病史及家族史等信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存在远视力差、夜间视力差、飞蚊症、眼球突出等表现,再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如视力检查近视度数大于等于600度,可做出高度近视的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年龄及近视发病年龄;性别;眼部及全身病史、手术史;近视家族史;用眼习惯及用眼环境;既往近视进展史;既往近视控制治疗史。
2、医生会对眼部进行检查,除了基本的视力检查、眼压检查等,还包括屈光度检测、眼轴测量、视觉电生理检查、视野检查、眼底照相和眼底血管造影等。
诊断-鉴别诊断: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可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区表现类似于高度近视,但有典型的玻璃疣,且无近视性视盘改变。
2、脑回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罕见。是一种遗传病,患者常有高度近视。发病早期夜盲症装明显,且血鸟氨酸水平升高,可帮助鉴别。
3、眼弓形体病
边界清晰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无典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期表现为视网膜炎和玻璃体炎,可出现严重视力下降。但眼弓形体病会出现坏死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还可能出现其他全身多系统症状,治疗以抗弓形体治疗。
治疗-治疗原则:
高度近视可以选择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等屈光矫治手段,部分患者即可恢复正常视力。除去屈光矫治以外,还应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眼底并发症,防止视力不可逆损害。
治疗-一般治疗:
1、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简单、有效、安全,是常用的矫正器具,应注意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需要注意配戴框架眼镜在生活、运动中可能引起不便,有一定的外观影响。框架眼镜镜片不能随眼球转动,使用者视野会受到一定限制,不适于某些职业。屈光度较高的镜片还可能造成视物变小、变形。
2、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的优点为镜片可随眼球转动,不会出现视物变形,并避免了框架眼镜对外观的影响。但角膜接触镜配戴、消毒和保存都需要一定练习,使用者要有一定的耐心与卫生习惯。常见的角膜接触镜有软性接触镜、硬性接触镜、角膜塑形镜等。
治疗-相关药品:
治疗-手术治疗:
1、单纯性高度近视的手术治疗
(1)角膜屈光手术:一般用于18岁以上、近视已停止进行的高度近视患者。可以通过变更角膜曲度,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但是对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眼底变化及并发症无作用。包括放射性角膜切开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飞秒激光等手术。
(2)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手术:高度近视患者可以选择透明晶状体摘除术矫正屈光不正,可用于不愿意戴眼镜但又不适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
2、病理性高度近视的手术治疗
(1)后巩膜加固术:可以稳定眼轴,控制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度数,改善或治疗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眼底并发症,还可以控制眼球扩张。
(2)其他: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以及玻璃体切除手术等方法。
治疗-其他治疗:
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等治疗方法也可用于部分高度近视的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单纯性高度近视及部分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通过配镜或手术,一般可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提高生活质量。而一些已经发展到晚期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视觉功能可能无法恢复,通过手术、药物及屈光矫正也无法改善,甚至出现低视力、致盲。
预后-危害性:
1、高度近视会影响患者看远距离物体,患者无法从事驾驶车辆、飞机等多种工作,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2、高度近视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黄斑出血、青光眼等并发症,影响视觉功能,严重者还可能致盲。
预后-自愈性:
高度近视通常无法自行缓解。
预后-治愈性:
高度近视患者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率:
高度近视的治愈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预后与患者的病情相关。
日常-总述:
高度近视的患者要注意视力下降或配戴眼镜等因素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避免可能的危险。同时要注意一些活动可能引起视网膜脱落。患者平时应重视眼部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发现应及早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高度近视容易并发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如打篮球、跳高、搬运工等,避免震动或撞击,以防发生视网膜脱离。
2、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接触化妆品、洗澡水等。平时不要用力揉眼,避免或减少眼部碰撞,避免强光刺激。
3、避免长时间用眼,注意休息,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不在黑暗中、行走时或交通工具上阅读。
4、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5、注意家庭布局,避免视力不佳导致摔倒。
日常-病情监测:
经常注意视力变化,如出现看物体变形、飞蚊症、视野好像被遮挡、夜盲等症状,须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1、已发现眼底病理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2、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应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当避免剧烈运动,例如足球或篮球等,避免对眼球造成损伤,术后不要游泳或跳水。
2、术后不要揉眼睛,必要时可以戴上眼罩防止夜间不自觉的揉眼睛。
3、术后洗澡、洗脸时注意不要将脏水溅入眼睛。
4、术后尽量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看电视等。
5、术后尽量少抽烟、少喝酒,不要进行眼部化妆及按摩。
日常-特殊护理:
1、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应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对于儿童近视患者,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过矫会导致调节过度,加重近视发展,应当避免。
2、软镜配戴易引起蛋白质、脂类等沉淀于镜片表面,配戴或护理不当常引起巨乳头性结膜炎、角膜炎症等并发症。出于眼健康的概念,建议软镜更换周期不宜过长、及时更换甚至每日更换能有效减少镜片沉淀物等对眼部生理的影响。
3、不是所有近视患者都适合角膜塑形镜,配戴前需要进行系列检查,并由正规机构专业医生进行严格规范验配。
饮食调理:
高度近视无特别的饮食注意,注意保证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即可,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少吃不健康的食物,尽量保持饮食的规律。
饮食建议:
1、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A。可以多吃胡萝卜、动物的肝脏、鸡蛋、豆类、奶制品等,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烹饪胡萝卜等食物时适当的加入食用油等,有利于维生素A的摄入。
2、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多吃些鸡胸肉、鱼肉等食物。
饮食禁忌:
1、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
2、少喝酒,少吃腌制、烧烤等不健康的食物。
预防措施:
1、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避免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5min。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阅读距离33cm;身体距桌8cm;手距笔尖3.33cm)”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
2、增加户外活动,争取每天有2h以上,或每周10h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3、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
5、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十小时、初中生每天九小时、高中阶段学生每天八小时。成年人每天7~8小时(不宜少于6小时)。
6、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min,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h。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min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min。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7、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视力检查、眼底检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