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跟腱断裂疾病概述: 跟腱断裂是骨外科一种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青壮年。跟腱是人体最长和最强...
养生
疾病名称: 跟腱断裂
疾病概述:
跟腱断裂是骨外科一种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青壮年。跟腱是人体最长和最强大的肌腱之一,成人跟腱长约15cm,锐器或钝器直接切割或打击跟腱,跳远、跳起投篮等运动间接使肌肉猛烈收缩均可导致跟腱断裂。患者可有疼痛、肿胀、瘀斑、跖曲力减弱等症状,体格检查可扪及跟腱连续性中断和凹陷。跟腱部分断裂者小腿石膏固定治疗,完全断裂者应早期手术治疗,直接缝合或修补断裂的跟腱,石膏拆除后,进行功能锻炼。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骨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下肢
常见症状: 疼痛、肿胀、瘀斑、跖屈力(绷脚尖)减弱、小腿无力
主要病因: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
检查项目: 超声、MRI、X线
重要提醒: 日常生活中运动时做好自我防护,锻炼前做好热身运动。
临床分类:
1、根据受伤时间分类
跟腱断裂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跟腱断裂指损伤在2周内的跟腱断裂;亚急性跟腱断裂指受伤2~4周的跟腱断裂;而跟腱断裂后4~6周如果没有得到治疗,就可以被称为慢性跟腱断裂或陈旧性跟腱断裂。
2、根据断裂程度分类
跟腱断裂可分为不完全跟腱断裂和完全跟腱断裂。
3、根据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跟腱断裂可分为开放性跟腱断裂和闭合性跟腱断裂。
4、根据损伤部位分类
跟腱断裂可分为肌与肌腱交界处损伤、肌腱中央损伤和跟骨附着处损伤。
5、根据手术时跟腱损伤所见病理情况分类
跟腱断裂可分为横断型、撕脱型、撕裂型。
(1)横断型,系割伤或砍断所致的开放损伤,跟腱横形断裂部位多在止点上3cm左右,断面齐整,向近端回缩约3~5cm,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完全或部分断裂;
(2)撕脱型,系因跟腱部直接遭受砸、碰伤所致,开放或闭合,跟腱的止点撕脱或于止点上1.5cm处完全断裂,断面呈斜形,尚整齐,近侧腱端有少量腱纤维撕脱,近端回缩均大于5cm;
(3)撕裂型,多为演员及体育爱好者,跟腱在止点上3~4cm处完全断裂,断端呈马尾状,粗细不等,参差不齐。此型损伤的解剖基础是跟腱有退行性变。病理检查可见肌腱有透明变性,纤维性变,腱纤维间有脂肪组织,小圆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等退行性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剧烈运动者,特别是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成年人,亦高发于偶尔进行体育活动且运动量较大的人。
病因-总述:
跟腱断裂主要是由创伤所引起,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有可能对跟腱造成损害。
病因-基本病因:
1、直接暴力:如锐器或钝器直接切割或打击跟腱致其断裂,直接暴力多为开放性损伤,部分钝器损伤时皮肤可保持完整。
2、间接暴力:主要为肌肉猛烈收缩,导致跟腱断裂,如跳远、跳起投篮等运动,如跟腱存在退行性病变,则更容易产生损伤。
病因-危险因素:
1、跟腱附着点以上2~6cm处,血液供应较差,肌腱营养不良,因而该处常易发生断裂。
2、反复的应力与严重的腱周围炎,类固醇药物多次局封,均有可能增加跟腱断裂的风险。
3、随年龄增长,跟腱弹性强度下降,断裂的风险也会增加。
4、激素的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动脉硬化、既往跟腱损伤或病变、感染、系统性炎性疾病、高血压及肥胖等因素均可增加跟腱断裂的风险。
症状-总述:
跟腱断裂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小腿无力,不敢站立和行走。
症状-典型症状:
1、新发断裂者:跟腱断裂时可闻及响声,伤后疼痛、肿胀、瘀斑、跖屈力(绷脚尖)减弱,可扪及跟腱连续性中断和凹陷,俯卧位时,捏小腿三头肌,踝关节无活动。
2、陈旧性损伤:患者可有跛行、平足行走、不能抬起脚后跟、小腿肌肉萎缩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跟腱断裂的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日常护理不当以及治疗不彻底等原因,可发生伤口瘘管、皮肤肌腱坏死、感染,再次断裂等并发症。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超声、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见患侧踝关节跖曲活动减少或完全消失,而被动的踝关节背伸活动反较正常增加,在体表肌腱断裂处可触及一横沟,并有明显压痛。患者俯卧位时,医生捏其小腿三头肌,踝关节无活动,即Thompson征阳性。
检查-实验室检查:
一般无需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跟腱完全断裂时,超声显示跟腱连续性中断,断端不整齐如马尾状,急性撕裂可见跟腱两断端之间的血肿,呈高回声区域,数日后血肿可呈低回声或无回声。部分撕裂时,超声可见跟腱的部分组织连续中断。陈旧性跟腱断裂时,由于小腿三头肌的长期挛缩,跟腱两断端间距离可以很大,且充满瘢痕组织,超声可显示不均质低回声。
2、MRI检查:核磁检查可更加清晰的显示病损。
3、X线检查:可显示跟腱不连续。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往往有明确的外伤史,医生结合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典型的外伤史。
2、患侧踝关节跖屈活动减少或完全消失,在体表肌腱断裂处可触及一横沟,并有明显压痛,Thompson 试验可明确跟腱是否断裂。
3、四肢MRI踝关节扫描可以看到跟腱断裂信号。
治疗-治疗原则:
临床上可通过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来修复断裂的跟腱,以争取恢复跟腱的连续性以及功能。
治疗-一般治疗:
小腿石膏保持踝关节跖屈位固定4~6周,去除石膏后,进行功能锻炼,可逐渐开始行走。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用管型石膏固定于膝屈曲位和踝跖屈位4~6周,石膏拆除后,进行功能锻炼。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新发的开放性或完全性的跟腱断裂,应早期施行手术缝合。保守治疗往往因跟腱断端间瘢痕组织较多而失去其坚韧性,再断裂率较高,或跟腱因相对延长而使跖屈力量减弱。
2、对于陈旧性损伤,因有腓肠肌萎缩、短缩及无力,踝关节不能自动跖屈,常需做跟腱修补,而不应勉强作端对端吻合,以免因跟腱短缩而发生足下垂畸形。手术可用近侧肌腱延长,或用阔筋膜修补缺损处。
治疗-治疗周期:
跟腱断裂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对于新发的跟腱断裂,经过手术缝合治疗以后,绝大部分病人能够正常的愈合。但是陈旧的慢性损伤患者,其再发断裂的风险较高,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防护。
预后-危害性:
影响患者的活动。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要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跟腱断裂的患者可治愈,但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防护,以免再次损伤。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治愈。
预后-根治性:
手术等方法可对断裂的跟腱彻底修复。
预后-复发性:
陈旧性的损伤有再发断裂的风险。
预后-后遗症:
部分患者未经积极治疗,可能会有跛行等后遗症。
预后-生存周期:
单纯的跟腱断裂不会影响寿命。
日常-总述:
跟腱锻炼的患者日常休养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遵医嘱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疼痛往往会出现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家属应该安慰患者,使其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刺激肌肉收缩。遵医嘱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到医院复诊,由医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跟腱的恢复情况。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跟腱锻炼的患者无特殊的饮食调理,为了促进创伤的恢复,饮食宜清淡,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防护,可通过佩戴护踝等方法来保护踝关节。
2、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的患者,体育锻炼时要适度,不可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跟腱。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