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骨关节病疾病英文名称: osteoarthrosis疾病别名: 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炎、...
养生
疾病名称: 骨关节病
疾病英文名称: osteoarthrosis
疾病别名: 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
疾病概述:
骨关节病(osteoarthrosis)现称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并累及整个关节组织的最常见的关节疾病,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肥大及活动受限。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骨关节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骨科、风湿免疫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疼痛、僵硬、畸形、骨摩擦音(感)、活动障碍
主要病因: 骨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常规、关节液检查、X线、关节超声、CT、MRI
重要提醒: 骨关节炎患者一定要早期治疗,避免疾病进展,引起不良后果。
相关中医疾病: 痹证、骨痹、痿证、骨痿
临床分类:
1、根据致病因素将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骨关节炎: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高龄、性别、肥胖、职业性过度使用、遗传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骨关节炎:因机械性或解剖学异常、炎症性关节病、代谢异常、内分泌异常、神经性缺陷而引起的骨关节炎。
2、根据病理及临床特点可分为全身性、侵蚀性炎症性、弥漫性特发性、快速进展性四种特殊类型。
(1)全身性骨关节炎:常发生于绝经期妇女及老年男性。有多数关节受累,预后良好。急性症状缓解后,关节功能仍保持。
(2)侵蚀性炎症性骨关节炎:好发于绝经期后妇女,主要累及指间关节。放射学检查可见明显的骨侵蚀。
(3)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多见于老年人,以脊椎边缘骨桥形成及外周关节骨赘形成为特征。
(4)快速进展性骨关节炎:多见于髋关节。6个月内关节间隙减少2mm或以上者即可诊断。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属于传染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65岁以上的人群50%以上为骨关节炎患者。累及部位包括膝、髋、踝、手和脊柱(颈椎、腰椎)等关节。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膝关节 Kellgren& Lawrence评分≥2分,同时存在膝关节疼痛)的患病率为8.1%;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即西南地区(13.7%)和西北地区(10.8%)最高,华北地区(5.4%)和东部沿海地区(5.5%)相对较低。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在城市人口中,手部关节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3%(男性)和5.8%(女性);髋关节影像学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1.1%(男性)和0.9%(女性),农村地区髋关节骨关节炎患病率为0.59%。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西南和西北地区,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髋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低于城市。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骨关节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病因-总述:
骨关节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机械学、生物化学、炎症、基因突变及免疫学因素都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年龄、性别、肥胖等因素可以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风险增加。
病因-基本病因:
1、疾病
(1)机械性或解剖学异常:如髋关节发育异常,股骨头骨骺滑脱,股骨颈异常,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陈旧性骨折,半月板切除术后,关节置换术后,急、慢性损伤等。
(2)炎症性关节病: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白塞病等。
(3)代谢异常:如痛风、假性痛风、血色病、糖尿病、进行性肝豆状核变性、软骨钙质沉着症等。
(4)内分泌异常:如肢端肥大症、性激素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伴黏液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神经性缺陷:如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等。
2、遗传
全身性骨关节炎的发生与HLA-A1、HLA-B8等遗传基因相关。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
年龄是与骨关节炎最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超过75岁的人中有80%以上受到骨关节炎的影响。
2、性别
女性骨关节炎的发生概率是男性的两倍,尤其是50岁以后女性的患病率显著增加。
3、肥胖
肥胖也可以导致骨关节炎发生风险增加。
4、其他
另外,关节结构异常、创伤、长期从事反复使用某些关节的职业或剧烈的文体活动、吸烟等也可以提高骨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症状-总述:
骨关节炎一般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及其周围疼痛、压痛、僵硬、肿胀、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随受累关节而异。
症状-典型症状:
1、关节疼痛及压痛
关节疼痛及压痛是骨关节炎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疼痛在各个关节均可出现,其中以髋、膝及指间关节最为常见。初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后好转,活动后加重。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寒冷、潮湿环境均可加重疼痛。骨关节炎晚期可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运动时疼痛主要由机械性或肌腱、韧带接头处损伤所致;休息时疼痛为炎症所致;夜间痛提示骨内压增高,病情严重。关节局部可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其明显。
2、关节活动受限
患者常有晨僵症状,表现为晨起时关节僵硬及发紧感,常见于髋、膝关节。关节僵硬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常为几至十几分钟,极少超过30分钟,仅局限于受累关节。患者在疾病中期可出现关节绞锁,晚期关节活动受限加重,最终导致残疾。
3、关节畸形
指间关节骨关节炎常可表现明显的关节肿大;膝关节骨关节炎因骨赘形成或滑膜炎症积液也可以造成关节肿大。
4、骨摩擦音(感)
由于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不平整,活动时可以出现骨摩擦音(感)。常见于膝关节骨关节炎。
5、肌肉萎缩
关节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可以导致受累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无力。常见于膝关节骨关节炎。
6、好发部位
好发于膝、髋、颈椎和腰椎等负重关节及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跗骨关节、踝关节、肩锁关节、颞下颌关节和肘关节也可累及。
症状-并发症:
本病无明显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随局部发热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关节反复疼痛;
2、出现晨僵、畸形、活动障碍等症状;
3、有骨关节炎家族遗传史。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风湿免疫科或骨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症状多久了?
3、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原因会导致症状的加重或减轻?
4、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是什么原因可能导致了我的症状?
3、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5、如果手术治疗会有什么风险呢?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效果吗?
7、治愈后会不会影响之后的生活呢?
8、现在开始我应该注意什么呢?
9、我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液常规、关节液检查、X线、关节超声、CT、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受累关节可见关节硬性肿胀、轻压痛,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嗒”声。病情严重者可有肌肉菱缩及关节畸形。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
检查可显示血沉、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RF(类风湿因子)和自身抗体阴性。
2、关节液检查
关节液为黄色,黏度正常,凝固试验阳性,白细胞数低于2x106/L,葡萄糖含量很少、低于血糖水平之半。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关节超声
关节超声能显示早期软骨病变,半月板、韧带等关节结构异常,有利于早期诊断。
2、X线
X线检查是为诊断骨关节炎的“金标准”,是骨关节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受累关节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部分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关节内可见游离体,甚至关节变形。
3、CT
CT多用于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4、MRI
表现为受累关节的软骨厚度变薄、缺损,骨髓水肿、半月板损伤及变性、关节积液及腘窝囊肿。MRI对于临床诊断早期骨关节炎有一定价值,目前多用于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或临床研究。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X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排除可以引起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诊断-诊断依据:
1、指间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满足诊断标准(1)+(2、3、4、5)中的任意3条可诊新指间关节骨关节炎。
(1)指间关节疼痛、发酸、发僵。
(2)10个指间关节中有骨性膨大的关节≥2个。
(3)远端指间关节骨性膨大≥2个。
(4)掌指关节肿胀<3个。
(5)10个指间关节中有畸形的关节≥1个(10个指间关节为双侧第2、3指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双侧第一腕掌关节)。
2、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满足诊断标准(1)+(2、3、4、5)中的任意2条可诊断膝关节骨关节炎。
(1)近1个月内反复的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位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
(3)年龄≥50岁。
(4)晨僵时间≤30分钟。
(5)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3、髋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满足诊断标准(1)+(2)+(3)或(1)+(3)+(4),可诊断髋关节骨关节炎。
(1)近1个月内反复的髋关节疼痛。
(2)红细胞沉降率≤20mm/h。
(3)X线片示骨赘形成,髂臼边缘增生。
(4)X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
4、Kellgren& Lawrence分级
(1)0级:无改变(正常)。
(2)Ⅰ级:轻微骨赘。
(1)Ⅱ级:明显骨赘,但未累及关节间隙。
(2)Ⅲ级:关节间隙中度狭窄。
(3)Ⅳ级:关节间隙明显狭窄,软骨下骨硬化。
5、Outbridge分级
(1)0级:正常。
(2)S级:软骨软化。
(3)Ⅰ级:软骨变软、肿胀、
(4)Ⅱ级:直径<1.3cm的破碎或裂开。
(5)Ⅲ级:直径>1.3cm的破碎或裂开。
(6)软骨下骨裸露。
诊断-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多发生于年轻及中年女性,小关节、多关节肿胀,常伴全身症状,一般不难与本病鉴别。骨关节炎结节少有炎症反应,腕关节及掌指关节极少累及为鉴别要点。
2、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年轻男性,主要症状为下腰背部酸痛,脊柱僵硬,活动受限,髋关节亦常受累。但强直性脊柱炎特征性病变在肌腱、韧带附着端,椎间逐渐骨化以致强直,严重者脊柱的前后纵韧带、棘间韧带均可骨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治疗-治疗原则:
骨关节炎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保护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治疗应个体化,根据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纠正不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跑、跳、蹲,减少爬楼梯或爬山等。
2、肥胖者注意减肥。
3、适当体育锻炼,注意自身保护。
治疗-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1)局部外用药物:局部外用药物可迅速有效缓解关节的轻、中度疼痛,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轻微,但需注意局部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使用各种非甾体类抗炎类药物的凝胶贴膏、乳胶剂、膏剂、贴剂等,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2)全身应用药物: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口服药物、针剂以及栓剂,最为常用是口服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肾或肝功能损害、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2、镇痛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可使用非非甾体类抗炎类药物、阿片类镇痛剂、对乙酰氨基酚与阿片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其中,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成瘾性发生率相对较高。
3、关节腔注射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1)糖皮质激素:起效迅速,短期缓解疼痛效果显著,但反复多次应用激素会对关节软骨产生不良影响。
(2)玻璃酸钠:可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安全性较高,可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对早、中期骨关节炎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3)医用几丁糖: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软骨细胞代谢;具有黏弹性,缓吸收性,可作为关节液的补充成分,减缓关节炎进展,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功能,适用于早、中期骨关节炎患者。
(4)生长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可改善局部炎症反应,并可参与关节内组织修复及再生。
4、缓解骨关节炎症状的慢作用药物
包括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这些药物有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程进展的作用。
5、抗焦虑药物
可应用于长期持续疼痛的骨关节炎患者,尤其是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不敏感的患者,可在短期内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但应用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口干、胃肠道反应等。
治疗-相关药品:
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糖皮质激素、玻璃酸钠、医用几丁糖、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
治疗-手术治疗:
1、关节软骨修复术
关节软骨修复术采用组织工程及外科手段修复关节表面损伤的透明软骨,主要适用于年轻、活动量大、单处小面积负重区软骨缺损,对退行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多处损伤、激素引起坏死等效果较差,包括自体骨软骨移植、软骨细胞移植和微骨折等技术。
2、关节镜清理术
关节镜兼具诊断和治疗的作用,对伴有机械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效果较好,如存在游离体、半月板撕裂移位、髌骨轨迹不良、滑膜病变、软骨面不适合等,通过关节镜下摘除游离体、清理半月板碎片及增生的滑膜等,能减轻部分早、中期骨关节炎患者症状。
3、截骨术
截骨术多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关节,通过改变力线来改变关节面的接触面。该方法适合青中年活动量大、力线不佳的单间室病变,膝关节屈曲超过90°、无固定屈曲挛缩畸形、无关节不稳及半脱位、无下肢动静脉严重病变的患者。
4、关节融合术
适用于严重的慢性踝关节、指或趾间关节骨关节炎且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5、人工关节置换术
适用于终末期骨关节炎。
治疗-其他治疗:
1、运动疗法
应在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和维持关节功能,保持关节活动度,延缓疾病进程的目的。包括低强度有氧运动、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功能训练。
2、物理治疗
主要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达到减轻关节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常用方法包括水疗、冷疗、热疗、经皮神经电刺激、按摩、针灸等。
3、行动辅助
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行动辅助器械,如手杖、拐杖、助行器、关节支具等,也可选择平底、厚实、柔软、宽松的鞋具辅助行走。
治疗-治疗周期:
骨关节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骨关节炎有一定的致残率。在美国,骨关节炎是导致50岁以上男性工作能力丧失的第2位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也是中年以上人群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
预后-危害性:
骨关节炎病情发展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为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预后-自愈性:
不会自愈,应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展。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药物、手术等治疗可实现治愈,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率:
经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不能达到根治。
日常-总述:
骨关节炎会产生疼痛、畸形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做好日常心理、用药、术后等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减少或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骨关节炎的病程较长,产生多种症状甚至会导致残疾,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该安慰、劝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2)患者应保持积极、平稳的心态,可以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变化,消除内心的恐惧;可以与病友交流,互相学习经验,相互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避免疾病进展。
2、服用药物过程中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了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造成关节损伤。
2、养成良好的习惯,纠正不良姿势。
3、注意局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入侵。
4、避免机械性损伤。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增加日光照射。
日常-术后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附近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
骨关节炎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多吃牛奶、蛋类、豆制品、鱼虾、蔬菜和水果,必要时可补充钙剂。
2、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
3、烹调时少放动物油,适当增加牛筋、鱼皮、海参、木耳、海带、山药等食物的摄入量。
饮食禁忌: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预防措施:
骨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目前预防骨关节炎的重点是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延缓退行性病变及骨关节炎出现的时间及进程。
1、避免长期、反复的剧烈运动和负重,避免造成关节损伤。
2、适量、合理、规范地进行体育锻炼。
3、防止骨关节外伤。
4、保持正常体重。
5、积极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痛风、糖尿病等可能导致骨关节炎的疾病。
6、改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生活及工作姿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