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冠状动脉瘤疾病英文名称: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疾病概...
养生
疾病名称: 冠状动脉瘤
疾病英文名称: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
疾病概述:
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是指冠状动脉发生局限性扩张,且直径大于临近正常血管或最大的冠状动脉直径的1.5~2倍,呈单发性或多发性的瘤样改变。冠状动脉瘤可见于任何年龄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部分冠状动脉瘤无明确的典型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非特异的胸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并发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是冠状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可遗传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胸部、心脏
常见症状: 胸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
主要病因: 先天性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介入治疗、川崎病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心脏超声检查、负荷超声心动图、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重要提醒: 冠状动脉瘤患者如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会危急生命,且此病可能复发,需定期复查。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冠状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病因-总述:
冠状动脉瘤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病变包括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动脉壁坏死及变性等;后天性病变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成人冠状动脉瘤最常见病因,川崎病为青少年冠状动脉瘤最常见的病因。其它可能因素包括一些炎性动脉疾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和医源性损伤等。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性病变
先天性病变主要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某些原因所致动脉壁呈囊性坏死及变性等,可增加患冠状动脉瘤的风险。
2、后天性病变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内膜损伤、脂质沉着、纤维化包裹、钙化,这些病变使得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对血管内压力的耐受能力降低,导致血管易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处的慢性炎症也参与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由于介入治疗仪器使用不当如引管过大,仪器操作不当如球囊扩张过大、支架断裂、血管壁对介入材料高反应性等都有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3)川崎病:急性川崎病时,血管内炎症明显,血管中膜弹力层破坏,平滑肌坏死,继而血管扩张,动脉瘤形成。
(4)其他:炎性动脉疾病、感染类疾病、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能并发冠状动脉瘤。
病因-危险因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冠状动脉瘤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大。
2、川崎病青少年患者患冠状动脉瘤的风险增大。
3、具有一些先天性疾病如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壁坏死及变性等的患者,会增加患冠状动脉瘤的风险。
4、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增加患冠状动脉瘤的风险。
症状-总述:
大部分冠状动脉瘤无明确的典型临床症状。随着疾病进展,病情严重后,可以表现为非特异的胸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心绞痛
冠状动脉瘤在病变区常有血栓形成,导致血流缓慢,使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状态,进而引起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2、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瘤常并发血栓,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通过的血流减少、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引起心肌梗死。
就医-急诊指征:
1、患者突然出现心绞痛,持续剧烈不缓解。
2、严重胸闷、心律失常。
3、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呼吸困难。
4、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胸闷、心律失常。
2、前胸心脏位置疼痛。
3、急性心肌梗塞。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情况时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到急诊科就诊。
2、症状较轻者可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衣着宽松,方便医生进行影像学检查。
3、可能会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就诊前不要服用治疗或影响心率的药物。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冠状动脉瘤家族史吗?
2、您都有哪些症状?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3、这些症状是持续性出现吗?还是阵发性的?每次多长时间?
4、您是否有冠状动脉慢性粥样硬化病史吗?
5、您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病史吗?
6、您之前治疗过吗?效果如何?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都是什么?
8、您之前做过冠状动脉造影吗?结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做手术吗?手术会有风险吗?手术后还会复发吗?
5、我需要放支架或搭桥吗?哪一个更好?
6、我需要一直吃药吗?这些药有什么副作用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10、我这病会留下后遗症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询问完病史,然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核磁共振、血管内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初诊时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这有助于发现导致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或疾病。
2、尿常规检查
冠状动脉瘤患者尿酸可能偏高,尿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冠状动脉瘤的相关致病因素。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有效显示心脏立体结构的平面影像,重复动态观察冠状动脉形态,测量管壁内径大小,显示管壁附壁血栓、管腔内的微小血栓及瘤体中漂浮的血栓等。
2、负荷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两种方法都能够观察心肌运动、心脏血流方向,评估心肌功能、预测冠心病发病风险等,磁共振血管造影还具有无需造影剂的优点,可以减小检查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3、CT血管造影检查
此法在显示载瘤冠状动脉形态、管壁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等方面效果良好,能够立体观察冠状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和瘤颈情况,以及瘤体与周围的空间关系。
4、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集诊疗于一体,可以非常明确且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数目、瘤体内血栓、和分支血管的解剖关系以及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等重要信息,能清晰显示及动态观察冠状动脉影像,是诊断冠状动脉瘤的“金标准”。
诊断-诊断原则:
冠状动脉瘤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无法作为该病症的诊断依据。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瘤的“金标准”。诊断过程中医生还可能会建议做一些非侵入性的检查来明确其诊断,包括冠状动脉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磁共振、超声心动图等。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成人可能具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儿童可能具有川崎病病史。
2、有非特异的胸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症状。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明显囊样扩张或膨大,瘤体内血流异常,如瘤体内造影剂滞留等。
诊断-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的疾病。冠心病的诊断依据是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左心室造影射血分数<60%即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瘤的诊断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表现为冠状动脉弥漫性扩张或孤立冠状动脉瘤时即诊断为冠状动脉瘤。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具有血栓栓塞风险的冠状动脉瘤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其药物治疗原则为抗栓和预防冠状动脉痉挛。介入治疗可使瘤体减小甚至消失,提高其远端血液流速,同时降低冠状动脉瘤内的血液淤滞,可减少冠状动脉瘤内血栓的发生。不能进行介入治疗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常应用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
冠状动脉瘤可导致血栓形成,患者可口服该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
2、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可以用于缓解冠状动脉痉挛。
3、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冠状动脉瘤,应给予标准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4、降压类药物
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5、降脂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等有可能有抑制瘤体扩大的作用。
6、免疫球蛋白类药物
川崎病早期予以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可能有效。
治疗-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免疫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1、介入治疗
(1)覆膜支架植入:覆膜支架即是在瘤体内植入药物支架,解剖结构合适的患者当确定介入治疗方案后,首选覆膜支架。
(2)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医生通过手术方式将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同时辅助性支架覆盖瘤体,可以先释放支架,然后再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释放弹簧圈。也可以先释放弹簧圈,然后支架覆盖,手术先后顺序取决于瘤体是窄口还是宽口。
(3)植入金属裸支架:医生首先按照患者动脉瘤前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范围,选取首枚金属裸支架,然后参考瘤体所在血管选取支架直径,以瘤体入口及出口着陆点距离选取支架长度,最后将支架植入瘤体内。
2、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适用于不能进行介入治疗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瘤体切除、瘤体结扎术等手术方式,达到恢复病变处血流、缩小或消除瘤体的目的。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冠状动脉瘤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者可采取溶栓治疗,经静脉或冠状动脉内注射链激酶或尿激酶溶解血栓。
预后-一般预后:
冠状动脉瘤预后与致病因素、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有关,单纯性冠状动脉瘤早期经治疗预后良好,继发性冠状动脉瘤(由其他疾病导致该病产生)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多数预后较好,极少数因瘤体破裂而猝死。同时,介入治疗方法是否恰当可能会对冠状动脉瘤患者术后预后产生影响。
预后-危害性:
部分冠状动脉瘤患者有猝死表现,如不及时发现接受治疗,可能会危急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单纯性冠状动脉瘤早期经手术治疗可治愈,继发性冠状动脉瘤(由其他疾病导致该病产生)的治愈性取决于病因和基础病变。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冠状动脉瘤合并其他病症者一般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冠状动脉瘤可复发,应密切关注疾病变化,注意预防。
日常-总述:
冠状动脉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稳定,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尽量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监测甘油三酯和尿酸水平。
日常-心理护理:
1、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以及长期用药,患者本身可能产生失落、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了解本病相关知识,积极与患者沟通,给与患者心里支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有些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花费较高,家属应耐心与患者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1、有些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口服阿司匹林有抗凝血的作用,因此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出血,如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大便带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应遵医嘱按时复查凝血功能等。
2、有血栓形成风险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定期监测心功能。
3、同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私自用药及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清淡饮食,加强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动物内脏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日常生活中戒烟酒、浓茶、咖啡。
3、进行适量运动,但以不疲劳为度,增强体质,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病情监测:
平时应密切关注疾病发展情况,注意是否出现胸闷、心绞痛等症状,病情是否加重。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可每3个月复查一次,可能会进行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等检查。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生清洁干燥,遵医嘱服用相应预防感染的药物,避免创口出血、血肿、感染。
2、坚持用药
经支架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坚持服抗血小板药,而且是长期规律的抗血小板的治疗,这对于支架术后患者非常重要,能够防止支架内膜增生再狭窄或者急性血栓的形成。
3、注意并发症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观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医。
4、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宜吃动物内脏及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冠状动脉瘤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饮食应适量。
2、饮食清淡,低盐低脂,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等。
饮食禁忌:
1、不宜常吃或大量吃动物内脏及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尽量少食油炸、盐腌制食物。
2、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烟酒、浓茶、咖啡。
预防措施:
1、情绪稳定
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的情绪波动,如过喜、过悲、暴怒、惊恐等。
2、清淡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低盐、低油、低脂、低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喝浓茶、咖啡。
3、作息规律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4、规律锻炼
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保持规律运动,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高强度运动。
5、控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积极治疗与本病相关的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
6、控制其他代谢性疾病
积极治疗糖尿病、肥胖等与本病相关的代谢性疾病。
7、控制其他血管炎性疾病
青少年人群积极治疗川崎病等血管炎性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