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HIV感染疾病概述: HIV是人免疫缺陷病毒,人体感染HIV后可引起艾滋病(AIDS),...
养生
疾病名称: HIV感染
疾病概述:
HIV是人免疫缺陷病毒,人体感染HIV后可引起艾滋病(AIDS),病毒会侵犯、破坏免疫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感染和肿瘤。HIV感染目前无法治愈,整体预后一般,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性病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盗汗、腹泻、机会性感染、肿瘤
主要病因: 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而感染HIV
检查项目: 血常规、T淋巴细胞检测、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
重要提醒: HIV感染无法治愈,需要早期就诊,长期积极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发展,疾病晚期可并发多种感染及肿瘤,病死率高。
临床分类:
根据病毒的血清学分型,可分为Ⅰ型(HIV-1)和Ⅱ型(HIV-2),其中HIV-1是主要的流行型,HIV-2主要在非洲的少数国家呈局限性流行。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HIV感染引起的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1、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HIV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的性接触,HIV通过性接触摩擦所致细微破损即可侵入机体致病。
(2)血液传播:经各种血液及血制品的传播,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文身等。
(3)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产道感染和哺乳传播等。HIV阳性孕妇11%~60%会发生母婴传播[3]。
(4)其他: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可受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80%的患者为15~49岁,儿童和妇女的感染率逐年上升。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药物依赖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者为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发病率:
2017年,我国艾滋病的报告病例数为57194例,发病率为4.145/100000[3],2020年当年,全球新发HIV感染者数量为150万,发病率约为0.198‰[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80%的患者为15~49岁,儿童和妇女的感染率逐年上升。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药物依赖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者为高危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患者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了HIV,HIV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引起CD4+T淋巴细胞凋亡,以及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病因-危险因素:
1、高危性行为
指的是没有正确使用防护措施的性行为,尤其是与高危性伴侣发生关系时感染病毒的风险会增大。性传播大多数是因为与HIV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男男性行为多采用肛交,肛门直肠与女性阴道解剖结构不同,更易在性行为中发生破损,所以男同性恋患者感染HIV的风险更高。
2、滥交,拥有多个性伴侣
拥有多名性伴侣,可增大感染HIV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3、患有性病
如本身患有梅毒、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生殖器的皮肤黏膜多存在皮损,在性行为时更容易让HIV侵入,发生感染。
4、吸毒
如果共用针头、注射器、药棉或其他注射设备,HIV感染风险会升高。
症状-总述:
HIV感染后的症状较为多样,且病程较长,一般将HIV感染的全过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
1、急性期
在HIV感染后的6个月内发生,部分患者可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相关的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还可伴有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在此期间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但症状通常难以引起重视。
3、艾滋病期
是HIV感染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以及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可有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另外,患者可合并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体症状详见并发症,这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症状-并发症:
HIV感染的终末期,即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1)呼吸系统:常见肺孢子菌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CM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假丝酵母菌及隐球菌引起的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等,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2)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新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及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3)消化系统:可发生白念珠菌食管炎、巨细胞病毒性食管炎、肠炎等,表现为鹅口疮、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腹泻、腹痛等。
(4)口腔:可出现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气溃疡、牙龈炎等。
(5)皮肤:可发生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和甲癣等,并出现相应的皮损。
(6)眼部:可发生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炎和弓形虫性视网膜炎,表现为眼底絮状白斑。眼睑、泪腺、结膜等处常受卡波西肉瘤侵犯。
(7)肿瘤:常见恶性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卡波西肉瘤多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黏膜,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斑片或结节,相互融合并向四周扩散,表面可有溃疡。
就医-门诊指征:
发生过任何高危接触,如有过不安全的性行为,和别人共用过针头等,怀疑自己可能感染HIV,均须及时就医筛查。
就医-就诊科室:
1、HIV感染的筛查首诊科室可以是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科、传染科)、皮肤性病科。
2、如果出现器官并发症后,可能需要去相应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HIV,在未确诊前,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需抽血进行血常规、血清免疫学等相关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近期有过不安全性行为吗?什么时候?
2、性伴侣有几个?性伴侣有疑似性病吗?
3、有过抽血、输血、吸毒等经历吗?
4、您是什么职业?
5、自己做过检测吗?结果如何?
6、以前在医院做过检测吗?结果如何?是否复查过?
7、有哪些症状不适?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感染HIV?会有症状吗?
2、应该怎么检测?自己在家可以检测吗?
3、在医院应该查什么项目?多久出结果?
4、应该怎么治疗?要花多少钱?去哪里可以获得免费药品?
5、感染了HIV,还能正常怀孕和生育吗?孩子会被感染吗?
6、感染了HIV,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7、要吃哪些药?吃多久?会有不良反应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腹泻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另外,对于HIV感染的高危人群(详见流行病学),也应定期进行HIV感染的相关检查。医生会先询问相关病史,然后建议患者进行一般检查、免疫学检查、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HIV感染的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常规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减少,尿蛋白常呈阳性。
2、免疫学检查
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检测,因为CD4+T淋巴细胞是HIV侵犯感染的主要靶细胞,通过测定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数量,能够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受到损害。通常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可发现CD4+T淋巴细胞数量呈进行性减少。
3、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
1、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采用ELISA、化学发光法或免疫荧光法筛查血清gp24及gp120抗体,然后经蛋白印迹检测确认。
2、抗原检测:抗HIVp24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试剂,用 ELISA法测血清HIVp24抗原。有助于抗体产生窗口期和新生儿早期感染的诊断。
3、其他:可进行HIV病毒载量测定、耐药检测等,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进展,提供抗病毒治疗依据、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以及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活检由于确诊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并发症。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肺并发肺孢子菌、真菌、结核杆菌感染及卡波西肉瘤等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HIV感染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
医生会根据HIV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来确诊HIV感染,然后根据临床表现、CD4+T淋巴细胞检测来做出分期诊断,并适当采取其他检查来诊断相应并发症。
诊断-诊断依据:
1、成人、青少年及18月龄以上的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HIV感染:
(1)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和HIV补充试验阳性(抗体补充试验阳性或核酸定性检测阳性或核酸定量大于5000拷贝/mL);
(2)有流行病学史或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3)HIV分离试验阳性。
2、18月龄及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HIV感染:
(1)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采样进行);
(2)有医源性暴露史,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3)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HIV分离试验阳性。
治疗-治疗原则:
HIV感染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减少病毒的传播,降低HIV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能够获得正常的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主要的治疗措施为抗病毒治疗, 还需治疗相应并发症。
治疗-一般治疗:
1、HIV感染者无需隔离治疗。
2、对于无症状的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指南提倡发现即治疗,对于病情控制者,可根据具体病情及患者个人意愿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
3、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有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融合酶抑制剂(FIs),抗病毒治疗多采取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的“鸡尾酒”式混合疗法。
(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包括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阿巴卡韦、替诺福韦(TDF)、恩曲他滨(FTC)等。
(2)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包括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利匹韦林等。
(3)蛋白酶抑制剂(PIs):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达芦那韦/考比司他(DRV/r)等。
(4)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包括拉替拉韦(RAL)、多替拉韦(DTG)等。
(5)膜融合抑制剂(FIs):常见药物为艾博伟泰等。
2、糖皮质激素
在进行抗病毒治疗,重建患者免疫功能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SI),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此时需要继续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若症状严重,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来缓解症状。
3、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药物治疗
(1)肺孢子菌肺炎:主要使用复方磺胺噁唑治疗,轻中度患者可口服,重症患者可静脉用药。
(2)其他真菌感染:口腔及食管真菌感染可使用克霉唑、酮康唑、制霉菌素等药物治疗,肺部念珠菌病等可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新生隐球菌脑膜炎常使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治疗。
(3)病毒感染:常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4)弓形虫病:常使用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于乙胺嘧啶合用或交替应用。
(5)结核病:建议优先进行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然后再进行针对HI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6)HIV相关肿瘤:主要有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可能需要进行化疗。
治疗-相关药品:
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阿巴卡韦、替诺福韦(TDF)、恩曲他滨(FTC)、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利匹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达芦那韦/考比司他(DRV/r)、拉替拉韦(RAL)、多替拉韦(DTG)、艾博伟泰等。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放化疗:
放疗是通过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若HIV感染终末期患者,并发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放化疗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HIV感染需要终身治疗,具体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虽然有极个别的治愈病例的报道,但目前普遍认为HIV感染无法治愈。如果及时接受持续终生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寿命接近正常人。如果不及时治疗,HIV感染的病死率高,预后很差。
预后-危害性:
1、HIV可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更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感染,且病情更加严重难治,可导致死亡。
2、HIV感染的终末阶段,患者易患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3、由于HIV感染可通过性及血液传播,社会对HIV感染者存在恐惧和偏见,带给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婚姻、工作及社会交往。
预后-治愈性:
虽然有极个别的治愈病例的报道,但目前普遍认为艾滋病不可治愈。早期应用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日常-总述:
HIV感染者应该正确认识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管理好日常生活,保证自己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应同时避免传染给他人。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充分学习了解HIV感染相关的知识,正确看待疾病,增强面对疾病的勇气和自信心。
2、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不得歧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享有结婚、就业、就医的权利。同时要履行自己的义务,要接受国家相关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告知与自己有性关系的人,就医时告知医生,不要恶意传播艾滋病。
3、在治疗方面积极配合医生,遵医嘱按要求服药,并定期复查。
4、应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 不熬夜,避免劳累,坚持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5、应戒烟戒酒,若有毒品或药物依赖,也需要进行戒断。
饮食调理:
饮食对HIV感染本身并没有特异性影响,但由于患者的免疫力受损,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并注重补充营养,获得足够的能量。
饮食建议:
1、均衡饮食
应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均衡进食主食、蔬菜、肉类、水果等,可适当增加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2、易消化饮食
如果存在口腔感染或胃肠道并发症,需要选择精细、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加工成流质、糊状、半流质状态,以方便进食和消化吸收。
3、补充营养
若存在营养不良,除了一日三餐外,需要按时加餐,每日餐次至少5~6餐,但每次加餐的能量不应高于正餐能量。建议加餐食物:鲜果汁、奶类、米糊(粉)、医用配方膳等。绝大多数艾滋病期 HIV 感染者的饮食营养摄入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应常规增加口服营养补充,必要时应结合管饲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
4、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应规律进食,避免晚餐摄入过多、过晚,避免暴饮暴食和狼吞虎咽的饮食习惯。确保饮食安全、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尽量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少吃甜食。
2、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差,当患者进食了不洁净的生食或半生不熟的食物,极易导致腹泻。因此平时应格外注意饮食卫生,进食前一定要洗手,保持饮食环境的清洁。
3、已经发生腹泻者,应积极补充水分,多喝水和不含柠檬酸的果汁,但不能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和奶制品的饮料。在腹泻痊愈之前,不能进食油炸食品和新鲜的水果,避免进食纤维多和粗糙的食物,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烂米饭、豆腐等。
预防措施:
HIV感染属于传染病,应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来进行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发现HIV感染者应尽快(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高危人群应进行HIV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1)HIV感染者自我管理:一旦确诊HIV感染后,应立刻积极接受治疗,并让性伴侣也同时接受HIV筛查和治疗。感染者不能进行献血、捐献器官等操作,也不要分享使用可能被体液污染的个人物品,如牙刷、剃刀等。
(2)避免高危性行为:在首次性接触前,了解对方的性生活史,了解对方有无性病。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不滥交,避免同时拥有多个性伴。
(3)避免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不吸毒,避免与人共用针头、注射器等。去正规机构进行抽血、输血、文身操作等。
(4)阻断母婴传播:一旦在产检时发现孕妇存在HIV感染,无论其症状和病情分期如何,都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将怀孕期间血液中病毒数量降低至检测不到的水平。生产后新生儿应接受抗病毒治疗,而且不能进行母乳喂养。
(5)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对于容易接触到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的职业,如医务人员、人民警察,需做好防护措施。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需佩戴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避免医源性艾滋病传播。在医疗操作中避免不必要的注射与输血。
(6)紧急处理HIV暴露:如发生HIV暴露,应对接触面或伤口进行紧急处理,先尽可能将损伤处的污血挤干净,然后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清洗伤口,再用医用酒精或医用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并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HIV筛查,并服用阻断药物。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有效的HIV疫苗可以预防HIV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