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喉喑疾病别名: 喑哑、喉瘖疾病概述: 喉喑,中医病证,又称喑哑、喉瘖。是指声音不扬或嘶哑...
养生
疾病名称: 喉喑
疾病别名: 喑哑、喉瘖
疾病概述:
喉喑,中医病证,又称喑哑、喉瘖。是指声音不扬或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伴有喉痒、干涩、微痛等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暴喑、久喑。多与外感邪气、饮食、久病有关。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声带息肉或声带结节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咽喉、头部
常见症状: 声音不扬、嘶哑、失音
主要病因: 外感邪气、饮食、久病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纤维喉镜、计算机嗓音检测、喉肌电图、电声门图
重要提醒: 从事播音、唱歌等损耗咽喉的职业,日常需要着重保护咽部,尽量不要吃辛辣等对咽部有刺激性的食物。
临床分类:
喉喑有急慢之分,急性喉喑中医称为暴喑,慢性喉喑中医称为久喑。急性喉喑的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慢性喉喑的临床特点是起病较缓,病程较久,声音嘶哑,发音费力,说话多则加重。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教师、播音员、歌唱家等职业用声者。
病因-总述:
中医认为,喉喑多与外感邪气、饮食、久病等因素有关。在现代医学中,喉喑多见于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声带息肉或声带结节等疾病。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邪气,循经侵入咽喉部,邪气停留咽喉,引起咽喉肿胀而出现喉喑。
2、饮食
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刺激,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或胃热炽盛,运化功能减弱,痰饮内生,循经而行,壅塞于咽喉,引起喉喑。
3、久病
慢性疾病不断损耗人体气血津液,日久引起阴液不足,阴液制约阳热功能下降,虚火乘机向上侵袭咽喉,咽喉失去阴液滋润而发生喉喑。
病因-危险因素:
教师、播音员、歌唱家等用嗓较多者容易罹患本病。
症状-总述:
喉喑以声音不扬、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喉痒、干涩、微痛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风寒外袭证
突然声音不扬或失声,喉内肿胀,微痛微痒,咳嗽声重。伴发热,怕冷、加衣盖被仍觉冷,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外袭证
突然声音不扬或失声,咽喉疼痛,干痒而咳,伴发热,怕风,头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3、痰热壅肺证
声音嘶哑甚或失声,喉干疼痛,咳痰色黄黏稠,伴身热,不怕冷,口渴,喜欢喝水,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4、肺肾阴虚证
声嘶日久,喉干微痛,喉痒干咳,痰黏难咳出,常常清嗽嗓子,或面红唇红,口干,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5、肺脾气虚证
声嘶日久,语音低微,不能持续说话,劳累后加重,伴面无光泽,气短,不愿说话,易疲惫,乏力,食少,大便不成形,舌质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6、痰凝血瘀证
声嘶日久,发音费力,喉干微疼,痰少而黏,常常清嗽嗓子,胸闷,声带肥厚肿胀,或有声带小结、声带息肉,或声门固定,活动受限,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滑或涩。
症状-并发症:
本病严重者可导致失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必要时可进行纤维喉镜、计算机嗓音检测、喉肌电图和电声门图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咽喉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诊察患者的声音、语言等,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饮食口味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通过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喉喑的脉象;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患者咽喉部位,了解是否有压痛、肿胀以及其他异常变化。
检查-其他检查:
可通过纤维喉镜、计算机嗓音检测、喉肌电图和电声门图等进一步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以做出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外感病史,或用嗓过度、发声不当史,声音嘶哑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
以声音不扬、嘶哑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咽喉干燥、疼痛不适。
3、局部检查
喉黏膜及声带充血肿胀;或声带肥厚,有小结或息肉,声门闭合不全;或声带运动受限;或声带松弛无力;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变薄。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舌喑进行鉴别。舌喑是指主要由中风引起的失语。常表现为舌头僵硬、不能说话,可伴有意识障碍。为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之一。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寒、风热或痰热壅盛,肺气不宣;病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或痰凝血瘀,喉窍失养。不同证型,其治疗原则不同。风寒外袭证应疏风散寒,宣肺开音;风热外袭证应疏风清热,肃肺开音;痰热壅肺证应清热泻肺,化痰开音;肺肾阴虚证应滋养肺肾,润喉开音;肺脾气虚证应补土生金,益气开音;痰凝血瘀证应化痰活血,利喉开音。
治疗-药物治疗:
1、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证:甘桔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诃子、木通、甘草、桔梗等。
(2)风热外袭证:疏风清热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荆芥、防风、连翘、金银花、黄芩、赤芍、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等。
(3)痰热壅肺证:泻白散加减,常用中药有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竹沥、瓜蒌皮等。
(4)肺肾阴虚证: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中药有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白芍等。
(5)肺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当归、柴胡等。
(6)痰凝血瘀证:会厌逐瘀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红花、桃仁、枳壳、柴胡、桔梗等。
2、外治法
(1)超声雾化吸入:医生会根据不同证型给予患者不同的中药水煎,取过滤液做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1~2次。
(2)含服:选用具有清利咽喉的中药丸剂或片剂含服,可延长药物局部作用,有助于清热消肿,止痛开音。
治疗-相关药品:
甘桔汤、疏风清热汤、泻白散、百合固金汤、补中益气汤、会厌逐瘀汤
治疗-手术治疗:
声带小结或息肉长期不愈者,可手术摘除。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1)风寒外袭证:选取间使、支沟、灵道、鱼际、风府、曲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风热外袭证:选取间使、支沟、灵道、鱼际、风府、风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3)痰热壅肺证:选取间使、支沟、灵道、鱼际、风府、尺泽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4)肺肾阴虚证:选取间使、支沟、灵道、鱼际、太溪、三阴交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5)肺脾气虚证:选取间使、支沟、灵道、鱼际、肺俞、足三里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6)痰凝血瘀证:选取间使、支沟、灵道、鱼际、丘墟、血海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皮肤针
医生会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背部至腰骶脊柱两侧、颈前区。依次轻叩各经区,以皮肤潮红为度,颈前区可重叩,以微出血为度。
3、三棱针
取少商、商阳、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4、咽喉按摩
(1)声嘶失音按摩法:取穴部位重点在人迎穴、水突穴、局部敏感压痛点及咽喉部3条侧线(第1条侧线,在喉结旁开1寸处直下,第3条侧线在喉结旁开1.5寸直下,第2条侧线在第1、3侧线中间)。操作时,患者取坐位,用一指禅法或拿法,往返数次,在人迎、水突穴及敏感压痛点配合揉法;手法宜轻快柔和,避免粗暴用力。
(2)咽喉疼痛的按摩法:医生会先推揉喉结两旁及天突穴,上下往返数次,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配合曲池、合谷穴。
治疗-治疗周期:
喉喑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感受外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本病主要累及咽喉,严重者可导致失音、失声,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喉喑,特别是感受外邪而致病者,经及时治疗后多可缓解症,甚至治愈。而主要因久病导致的喉喑则病程较长,治疗难取速效。
预后-治愈率:
多数轻症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预后-复发性:
治疗后,若再次遭到外邪入侵或仍存在饮食不节等情况,则可导致喉喑复发。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不要因为一时的失音出现沮丧、焦虑或恐惧等消极情绪,可通过多和医生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尽量配合医生治疗。家属在患者生病期间要多安慰、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吞咽药液时应在咽喉局部停留片刻后再慢慢咽下,有助于消肿、镇痛、开音。
3、遵医嘱选用具有清利咽喉的中成药丸剂、片剂含服,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和适当的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2、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安全、舒适、整洁、安静,日常避免粉尘及有害化学物质的刺激。
3、生活规律,戒除烟酒,避免过度劳累。
4、进食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5、注意声带休息,避免用声过度。
日常-病情监测:
1、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突然失音、咽痛加剧,甚至张口受限时,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2、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观察有无伸舌歪斜、进食呛咳、味觉异常、舌麻木不适等,若有则提示神经损伤的可能,需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应的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术后1周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如粥、面,避免刺激性及带刺、粗硬食物。
2、保持口腔清洁,遵医嘱使用漱口液漱口,预防口腔感染。
3、术后暂时禁声,如有必要可用笔纸进行交流、沟通,避免剧烈咳嗽;双侧声带同时手术者需早期适当说话,以防粘连。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青菜,多吃梨、苹果等水分充足的水果。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痰热壅肺可选用枇杷6g、陈皮6g做代茶饮。
2、肺肾阴虚证可选用麦冬6g、天花粉6g做代茶饮。
3、肺脾气虚证可选用黄芪6g、西洋参6g做代茶饮。
4、痰凝血瘀证可选用陈皮6g、三七粉6g做代茶饮。
饮食禁忌: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品,严禁酗酒、吸烟。
预防措施: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特别是冬季,要多参与户外活动,使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增强。
2、注意穿衣保暖,避免伤风感冒。
3、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吃东西后要漱口。
4、积极治疗鼻腔及口腔疾病。
5、若从事播音等工作,日常需要注意保护咽部,尽量不要吃辛辣等对咽部有刺激性的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