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疾病英文名称: macular hole with retinal ...
养生
疾病名称: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疾病英文名称: macular hole with retinal detachment,MHRD
疾病概述: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with retinal detachment,MHR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它是因黄斑全层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黄斑裂孔到达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造成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可以局限于裂孔周围,也可以较为广泛。该病主要好发于高度近视眼,偶见于钝挫伤及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的患者。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由于黄斑的解剖位置及功能具有特殊性,患者手术后的视力恢复程度不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
主要病因: 主要由高度近视或眼外伤导致
检查项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检查、眼压、视野检查、B超
重要提醒: 本病可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不及时治疗可有永久的视功能损害,因此,高度近视人群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于女性。
2、发病年龄多在60岁左右。
3、好发于高度近视人群。
病因-总述:
黄斑裂孔的病因有多种,主要有高度近视和眼外伤,其中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最为常见,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早5~10年,早发的原因可能与高度近视眼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牵拉、过早的玻璃体液化等因素有关。
症状-总述: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视力严重下降,单眼多见,视物变形,中心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点,视物范围缺损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视力减退
一旦黄斑出现裂孔,患者视力表现为严重下降、视物变形,多数减退到0.2以下。但在高度近视眼黄斑已存在萎缩,基础视力很差的情况下,早期视力减退往往患者察觉不到,直到视网膜出现脱离后中心视力暗区扩大,视物更加模糊才被察觉。
2、视野缺损
黄斑孔所致视网膜脱离,早期局限在黄斑周及后极部。随着病程延长,视网膜脱离逐渐向下方及颞侧发展,此时表现为上方视野被遮挡,再进一步发展可致视网膜全脱离,整个视野被遮挡。
3、玻璃体改变
玻璃体变性混浊在高度近视眼患者中常发生很早。玻璃体液化和玻璃体后脱离造成玻璃体混浊是临床常见症状。
症状-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随着玻璃体液化和牵拉,可引起视网膜扩展脱离,最终发展为全视网膜脱离。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视物模糊;
2、看东西感觉物像扭曲、变形;
3、出现视野缺损,较长时间不能恢复。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眼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做眼科检查,有化妆爱好的患者尽量不要画眼妆。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视力下降的问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2、您是两只眼睛都有视力下降的问题,还是只有一只眼睛存在?
3、您还有别的视力问题吗?
4、您近期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你既往有过眼部的疾病吗?是什么疾病?
6、您有其他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应注意什么?
3、我需要怎么治疗?
4、我需要手术吗?
5、我需要吃药吗?
6、能彻底治好吗?
7、我会有失明的风险吗?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做眼底检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压、视野检查、B超等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眼底检查:是检查眼部结构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医生可通过眼底检查判断患者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等是否有异常表现。本病的眼底检查要注意玻璃体有无混浊、增生及后脱离等。在合并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病例,眼底还可见增生条索。
检查-其他检查:
1、眼压
早期脱离面积不大时,眼压正常或稍偏低,以后眼压随脱离范围的扩大而下降。超过一个象限者,眼压显著降低。
2、视野检查
与视网膜脱离部位相对应的区域,视野缺损。病变早期最好用小视标在弱光下检查,才能发现视野缺损。应用色视标检查时,蓝色视野缩小显著,以致出现红蓝视野交叉现象。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眼球超声检查
有助于进行眼轴的测量,发现巩膜后葡萄肿、评估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增殖程度,是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可测量裂孔的大小,是评价黄斑裂孔术前及术后愈合情况最有效的客观指标。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尤其是伴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黄斑部“白孔”较难观察,OCT检查能帮助作出准确的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高度近视或外伤史,及视力减退等典型症状,并结合相关的检查,包括OCT检查结果及眼底表现等,通常可以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黄斑囊样水肿、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黄斑囊样水肿
有些严重的黄斑囊样水肿在眼底检查时,可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光带的断裂,而与轻度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混淆。但黄斑囊样水肿通常都有基础眼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白内障术后等,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常见的是伴有高度近视眼。B超检查中,黄斑囊样水肿有黄斑视网膜的增厚,但无视网膜脱离光带,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见脱离光带。最客观的鉴别方法是OCT,观察有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带的中断。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病)
中浆病虽有视网膜神经上皮的浆液性浅脱离,但病变位在黄斑部,绝无裂孔。荧光造影有渗漏。
治疗-治疗原则: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造成患者视功能的严重下降,手术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确诊后应尽早手术。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裂孔大小、视网膜脱离范围及眼底萎缩情况等选择个性化的最优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治疗-药物治疗:
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
治疗-手术治疗:
1、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膨胀气体或硅油填充
此手术通过向玻璃体内注入硅油或气体,从而顶压脱离的视网膜并使其复位。
2、单纯气体眼内注入术
对于部分发病时间短,有明确的玻璃体后脱离,无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无PVR的病例可采用单纯眼内注气。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0~15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病程、眼轴长短、是否存在巩膜后葡萄肿、玻璃体对黄斑切线方向的拉力、RPE的萎缩程度等。虽然有些患者能够达到解剖学复位,但是视力的提高并不明显,主要与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性改变有关。整体来说,黄斑裂孔愈合的患者视力要略好于裂孔未愈合的患者。
预后-危害性:
如不及时治疗,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全视网膜脱离,引起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预后-自愈性:
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较差,较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应当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注意适度用眼和用眼卫生,术后谨遵医嘱保持适当的体位,对于疾病的恢复有较大帮助。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视网膜脱离可造成较为严重的视力下降,手术结束后,患者还需接受术后治疗,才能促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术后需保持正确的体位,患者常因此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出现紧张、恐惧、悲伤、消沉等情绪。
2、护理要点
家属应当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心情逐渐平静,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的治疗,可通过听音乐、与亲人朋友沟通等减轻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避免用眼过度。
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遇大力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舌头顶住上腭。
3、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期低头造成眼压升高,避免剧烈运动。
日常-术后护理:
1、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或气体)来治疗,常规要求病人无论是俯卧位、坐位或行走,均保持面向下。
2、术后两周内避免眼睛进异物,不要揉眼睛。
3、术后遵医嘱,定时定量滴眼药水。
饮食调理:
饮食对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响并不明显,患者应注意营养搭配,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但注意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用餐习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当均衡饮食,荤素搭配,保持营养的均衡。
2、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并防止便秘。
3、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如粗粮和部分绿叶菜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
3、不抽烟、不喝酒。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应注意保护眼部,避免眼外伤;科学用眼,预防高度近视。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