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会阴下降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descending perineum syndrome,...
养生
疾病名称: 会阴下降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descending perineum syndrome,DPS
疾病概述:
会阴下降综合征(descending perineum syndrome,DPS)指盆底肌肉异常松弛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群。本病主要为过度用力排便、分娩时产伤、盆底组织松弛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尽、会阴坠胀、大便失禁等。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暂无资料表明本病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排便困难、排便不尽、会阴坠胀、大便失禁
主要病因: 由过度用力排便、分娩时产伤、盆底组织松弛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MRI检查、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关中医疾病: 便秘、脾约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国内暂无权威的该疾病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经产妇。
病因-总述:
会阴下降的原因为随着年龄增大支撑盆底的肌肉松弛;妊娠或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的创伤或者神经的损伤;排便困难时对神经肌肉持续性损伤等。
病因-基本病因:
1、过度用力排便
长期的过度用力排便可能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长期的腹内压增高可使盆底肌肉薄弱,肛管直肠角缩小。若继续排便,增高的腹内压力可传导至直肠前壁,使该处的直肠黏膜脱垂至肛管上端。直肠前壁黏膜脱垂可产生排便不尽感,使患者再次排便,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和加重会阴下降。盆底过度下降时,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的阴部神经分支将受到牵拉,过度牵拉将严重影响神经功能。
2、分娩时产伤
本病多见于30岁以上的经产妇,妊娠或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是形成会阴下降的主要原因。分娩致伤的因素有大体重儿、延长的第二产程、产钳的应用,尤其是多胎。多数初产妇损伤可很快恢复,少数女性主要是多次分娩者因反复损伤而不能恢复。
3、盆底组织松弛
中年以后人体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结缔组织的退变松弛,是全身多种松弛性病变的基础。
症状-总述:
会阴下降的患者共同特点是多部位、多系统、多脏器松弛性改变,以盆腔脏器为主。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直肠出血及黏液分泌、会阴疼痛、大便失禁、尿失禁及阴道脱垂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排便困难
这是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患者排便时间长、费力、排空障碍,结果导致经常做无效的用力排便。部分患者在排便时需要插入一手指至肛门内,企图推回脱垂的黏膜。若脱垂的黏膜便后仍不能回缩,则直肠有持续的胀感,促使产生反复排便。
2、直肠出血及黏液分泌
会阴下降者多合并有直肠内脱垂和痔脱垂,以及痔切除病史。直肠前壁黏膜脱垂与痔脱垂一样,可有黏液分泌。若有外伤,可导致直肠出血。
3、会阴疼痛
在疾病的晚期或者会阴下降严重者,患者在长期站立或久坐后,可有难以定位的会阴不适,平卧或睡眠时减轻。疼痛与排便无明显的关系。
4、大便失禁
会阴下降可能是大便失禁的原因。不正常的排便可致盆底肌肉张力减低,其神经也将受到继发性改变。会阴下降者阴部神经伸展可伸长20%~30%,导致不可逆的改变。会阴下降综合征患者大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出口梗阻型便秘。
5、尿失禁及阴道脱垂
有些女性患者有功能性排尿异常,多为应力性失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道脱垂。
症状-并发症:
DPS病人呈多部位、多脏器松弛脱垂性改变,故可伴发子宫脱垂、乙状结肠冗长而出现相应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排便困难,会阴疼痛。
2、大小便失禁,阴道脱垂。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肛肠外科或普通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直肠指检,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裤子。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会阴坠胀、大便失禁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直肠指检,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而后会选择性的让患者进行MRI检查、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内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直肠指检:检查时,医生会戴手套或指套,涂适量润滑油,先用探查的示指轻轻地按摩肛门口,待肛门括约肌放松后,再将探查手指徐徐插入肛门,触摸肛门口及直肠壁。本病患者肛管括约肌张力常降低。
检查-其他检查:
1、肛门直肠测压
肛肠测压结果表明会阴下降患者的肛管压力明显降低,尤其是收缩压;直肠感觉容量增加。
2、内镜检查
多数可见直肠前壁黏膜松弛,用肛门镜可见其堵塞镜端。
检查-影像学检查:
1、MRI(核磁共振)检查
可检查盆底、盆腔及其内部器官的情况。
2、排粪造影
表现为耻尾线肛上距加大、骶骨分离、肠疝及正位像的直肠左右折曲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长期过度用力排便史,以及排便困难、排便不尽、会阴坠胀、大便失禁等临床症状,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肛门直肠肿瘤、肛管直肠狭窄、盆底疝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肛门直肠肿瘤
本病亦可引起排便困难等症状,一般病史较短,且进行性加重,可合并有暗红色血便或脓血便史。直肠低位肿瘤,指检可触及肿块,不规则,凹凸不平,质硬,压痛,指套上染血。位置较高者,可做乙状结肠镜或纤维肠镜检查,内镜下见到直肠肿块,肠黏膜较完整。活检可确诊。
2、肛管直肠狭窄
其主要症状也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坠胀,并有肛门阻塞感,但其多有肛门直肠炎症、损伤、局部注射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病史:肛门指检,示指通过困难或不能通过,可触及镰状、环状或管状狭窄环;直肠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狭窄环,狭窄部位可有糜烂、溃疡。
3、盆底疝
指发生于盆腔的内疝,包括盆底腹膜疝、闭孔疝、子宫切除后会阴疝等,因疝囊内有小肠、乙状结肠或子宫等疝入物,主要靠盆腔、阴道、膀胱及排粪同步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会阴下降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生物反馈治疗、肛门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方式为主。若保守方式治疗无效,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便秘患者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为多饮水、多进含纤维素的食物,服用容积性泻剂。
2、坚持提肛锻炼,争取重建盆底肌的部分弹性,如果有效,这种锻炼和避免用力排便的方式应是终身坚持的。
治疗-药物治疗:
暂无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无
治疗-手术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盆腔紧固手术,其包括盆底重建、子宫固定、直肠悬吊及冗长乙状结肠切除,必要时,还可进行直肠前突修补。
治疗-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会阴下降的早期阶段用生物反馈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及时且正规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可使患者排便困难加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使患者出现排便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通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并实现痊愈。
日常-总述:
手术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保持伤口清洁,避免伤口感染。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放松心情,纠正不良排便习惯,锻炼盆底肌肉群,增加肌肉张力。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患者长期排便困难,且可能伴有二便失禁及阴道脱垂,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加之对疾病的不了解,尤其是便血的患者会有恐癌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抚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精神紧张状态。
(2)患者:尽量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稳,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有意识地抑制便意或过度用力排便,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3、对以提肛肌为主的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以增强盆底支持张力。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到医院复诊。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减轻会阴部水肿和疼痛。
2、每日或便后清洁肛门、会阴部,避免伤口感染。
3、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及伤口渗血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多饮水,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蜂蜜等。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通过下列措施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1、养成定时排大便的良好习惯,大便时注意力要集中。
2、合理调节饮食结构,饮食不要过于精细,多食粗粮多饮水。
3、做好肛门运动锻炼,包括肛门按摩,提肛运动等。
4、及时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包括痔、肛裂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