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胶样粟丘疹疾病英文名称: colloid milium疾病别名: 胶样假性粟丘疹、皮肤胶...
养生
疾病名称: 胶样粟丘疹
疾病英文名称: colloid milium
疾病别名: 胶样假性粟丘疹、皮肤胶样变性
疾病概述:
胶样粟丘疹(colloid milium)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或皮肤胶样变性,是由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的弹性纤维退行性变形成,系皮肤结缔组织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其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淡黄色透明的丘疹或斑块,用针挑破后可挤出有黏性胶样内容物。可采用药物、手术或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儿童型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淡黄色透明丘疹、结节、斑块、皮肤瘙痒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或日晒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一般不会危害机体健康,但可影响外貌美观,且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极治疗后,皮损也可逐渐缓解、消退。
临床分类:
本病主要分为儿童型、成人型、结节样胶样变性、色素性胶样栗丘疹,其中以成人型最常见。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胶样粟丘疹较罕见,但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本病多见于男性。
2、好发于有家族史人群。
3、本病也可见于室外工作者、石油工人、炼油厂工人以及长期使用高浓度氢醌霜人群。
病因-总述:
胶样粟丘疹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病儿童型常有家族史,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型可能与长期受日光曝晒有关。
症状-总述:
本病典型表现为淡黄色透明丘疹,用针挑破后可挤出有黏性胶样内容物。皮疹好发于暴露部位,偶见于非曝光部位,如腰部、口腔等。其中不同类型有各自的表现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1、儿童型
较罕见,常在青春期前发病。皮疹对称分布,呈弥漫性浸润,周围有较多透明的、淡黄色、针头至黄豆大小、不规则扁平或隆起的丘疹,质地较硬。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成年期可自行消失。
2、成人型
较常见,多见于浅肤色30~60岁的中年患者。除有少数较大透明丘疹外,还可见淡黄色、橘黄色或正常皮色的结节或斑块。结节顶端可见小窝或附着小痂,斑块上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偶有轻微瘙痒。病程慢性。
3、结节样胶样变性
常见于成人。皮疹为单个大结节或多个结节,也可有斑块,呈淡黄色或柠檬色。
4、色素性胶样粟丘疹
常表现为色素增加的斑片,从灰色到亮黑色,皮损处可有萎缩。
症状-并发症:
本病除皮肤表现外,通常无其他异常情况,但部分患者可能会用手挤皮疹,若不注意局部消毒、护理,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不明原因出现大量淡黄色透明丘疹、结节或斑块;
2、皮疹不断增多,影响外貌美观;
3、伴瘙痒不适;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皮肤出现淡黄色透明丘疹、结节或斑块,且能挤出黏性胶样内容物,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处涂抹药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皮损多久了?
2、您的皮损都在哪些部位?
3、您会感觉到瘙痒么?
4、自从您发现皮损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么?
5、除了皮损之外,您还有其他不适么?
6、您觉得皮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7、您的皮肤经常受到日光的照射么?
8、您的亲属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9、您之前治疗过么?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么?能治好么?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皮损?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皮肤出现大量淡黄色透明丘疹,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皮肤检查,初步了解皮肤损害情况,之后再根据情况进行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病理检查,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主要观察皮损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特点、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是否存在出血、溃疡、糜烂等异常表现。
2、触诊
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触痛等情况。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在典型皮损部位切取部分皮肤组织进行检查,可了解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检查可发现儿童型的胶状物质来自表皮,其他3型均来自真皮弹性纤维。
检查-影像学检查:
皮肤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查是一种皮肤影像学检查,RCM能对能对皮肤各层次进行横向扫描,获得细胞排列方式、细胞形态以及异常结构等信息,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家族史、长期日光照射的生活史,以及淡黄色透明丘疹的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RCM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粟丘疹、皮肤淀粉样变、汗管瘤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粟丘疹
丘疹呈白色,针尖挑破可挤出皮脂样物。组织病理检查在真皮上层可见表皮囊肿。
2、皮肤淀粉样变
淀粉样变的皮疹未淡褐色、圆形或半球形丘疹或斑块,小腿伸侧多见,可有剧痒。组织病理检查擦可见皮损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Van Gieson染色呈淡红色,甲基紫染色呈紫红色。
3、扁平苔藓
丘疹呈红色或紫红色,不透明,疹内没有胶样物质,好发于前臂屈侧, 剧痒。组织病理显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与真皮间细胞呈带状浸润,无胶样物质。
4、毛发上皮瘤
多发生在发育期,女性多见,有遗传倾向,主要发生在面中部包括额、颊、鼻根、眼睑等处,损害为针头到黄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发亮的坚实丘疹,呈淡黄、淡红或红黄色。通常对称、成群或散在分布。疹内无胶样物质,组织病理有特征性。
5、汗管瘤
多发生在青年女性,主要发生于眼周、前额、颈或前胸处,损害为针头到豌豆大小、肤色或褐色、光滑圆形丘疹,质地柔软而有弹性,成群或散在分布。疹内没有胶样物质,组织病理有特征性。
6、皮脂腺增生
面部散在分布为中央有脐窝的黄色圆形丘疹,常伴皮脂溢出。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可通过药物、手术或冷冻等物理方法缓解病情,消除皮损,同时日常注意皮肤保护,适当进行防晒,对促进皮损恢复也可起到积极作用。
治疗-一般治疗:
皮肤避免长期曝晒,不要接触石油、脱色剂等物质,必要时做好合适防护措施,以防刺激皮肤,加重病情。
治疗-药物治疗:
避光、口服小剂量羟氯喹和维生素C等可有一定的效果。
治疗-相关药品:
羟氯喹、维生素C
治疗-手术治疗:
局限性皮损患者可酌情采用手术切除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一般不危害机体健康,但由于皮损多位于皮肤暴露部位,常会影响外貌美观。
预后-治愈性:
经过规范、合理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皮损可逐渐缓解、消退,皮肤科逐渐恢复正常。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保持皮损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抠抓、摩擦,防止局部感染。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患者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以及皮损对美观的影响,患者易产生悲观、沮丧、消极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需与患者多沟通,加强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给予心理疏导。关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情绪,正确对待疾病,密切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积极向医护人员了解本病的治疗情况,也可以同治愈患者进行交流,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疹,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加强对皮肤的管理,避免外伤。
3、忌用热水烫洗皮肤,以免病情加重。
4、穿棉质、柔软宽松、透气的衣裤,避免刺激皮肤。
5、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6、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
7、注意防晒,出门前涂防晒霜,遮打太阳伞或带太阳帽以及穿防晒衣。
8、避免接触石油、脱色剂等物质,必要时做好合适防护措施。
饮食调理:
饮食对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无特殊影响,患者可均衡膳食,保证营养摄入。治疗期间饮食应避开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饮食对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无特殊影响,患者可均衡膳食,保证营养摄入。治疗期间饮食应避开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3、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儿童型胶样粟丘疹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本病家族史者可进行相关遗传学咨询。继发型粟丘疹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1、日常需要加强对皮肤的保护,不要接触石油、脱色剂等物质,必要时做好合适防护措施。
2、避免暴晒,注意防护,如撑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衫,并在暴露部位使用各种防晒剂。
3、根据个人皮肤的光生物学类型及环境中紫外线的强度选择合适防晒指数的防晒产品。
4、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氢醌霜。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