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进食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eating disorders疾病概述: 进食障碍(eatin...
养生
疾病名称: 进食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eating disorders
疾病概述: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以饮食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疾病,目前进食障碍的确切因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进食障碍可分为许多类型,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和异食癖,患者可因为不同的分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节食、 过度锻炼、暴饮暴食、饭后呕吐、使用泻药等。进食障碍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和青年,女性多于男性,但是异食癖以婴幼儿多见。进食障碍可对患者的健康、情绪及生活重要领域的能力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一旦出现进食障碍要尽早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节食、过度锻炼、暴饮暴食、饭后呕吐
主要病因: 目前本病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CT检查、心理调查问卷、心理测试
重要提醒: 患者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厌食或暴饮暴食等行为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临床分类:
1、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2、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的一种进食障碍。
3、暴食障碍
暴食障碍是一种以周期性出现的暴食行为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4、异食癖
异食癖为一种进食障碍,指儿童持续性地(超过1个月时间)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如泥土、颜料、头发、肥皂、树叶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进食障碍类型不同发病率也有所区别。
1、神经性厌食,美国12~18岁的女性患病率约0.5%~1%,国内目前尚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暴食障碍的患病率高于神经性贪食症,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终生患病率为1.9%。美国的患病率为1.9%~3.5%。
3、关于异食癖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有调查显示2-3岁的婴幼儿中有15%出现异食行为。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不同的类型好发人群也有所区别。
1、神经性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性少见,女性和男性的患病率比为6:1~10:1,起病在13~20岁之间,13~14岁和17~18岁是两个高发年龄段,30岁以后少见。
2、暴食障碍多见于肥胖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75。多起病于20岁左右,可持续到中年以后。
3、异食癖多发生于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年龄大的儿童和少年少见。
病因-总述:
目前本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是分情况,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研究发现,部分类型的进食障碍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和生物学因素
(1)亲属中有进食障碍者患此病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群。如双生子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遗传率在33%~84%之间,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6%,而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仅为7%。也有研究表明神经性厌食症同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要比异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高。
(2)大脑化学物质的变化,可能在饮食失调中起作用。
2、心理因素
心理与进食障碍的关系是双向的,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已有很多证据证明进食障碍与心理行为观念密切相关。
(1)神经性厌食患者具有内向、敏感、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低自尊,完美、刻板主义,强迫、易焦虑、易冲动等个性特征。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害怕发胖、对体像歪曲的认识与期望以及对身体的羞耻感。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往往存在着追求完美、调整心理冲突能力较差的心理特点。
(3)压力大是导致暴食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研究发现通过摄食行为使大脑犒赏系统获得满足从而缓解压力。
3、家庭因素
家庭在进食障碍的影响因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庭的负向影响是引发和维持进食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专家认为,家长没能在孩子的幼年期建立一种安全稳固的家庭环境是导致以后产生进食障碍的原因。如神经性厌食的家庭具有纠纷多、关系紧张、过分溺爱、孩子缺乏独立性、家长专制、缺乏灵活性、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常回避冲突等特征。
4、社会因素
在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女性身材苗条作为自信和成功的代表,以“瘦”为美。大量媒体宣传也将追求苗条作为社会时尚,受到公众的推崇。女性往往通过对苗条身材的追求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许。在这些社会观念的影响下,盲目地崇拜、追求苗条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导致了许多人群出现节食减肥或诱导吐减肥,逐渐发展为进食障碍。
病因-危险因素:
1、家族史
进食障碍明显更有可能发生在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饮食失调的人群中。
2、其他精神健康障碍
患有进食障碍的人通常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强迫症的病史。
3、节食和饥饿
节食是患上进食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饥饿影响大脑,影响情绪变化、思维僵化、焦虑和食欲下降。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饮食紊乱的许多症状实际上是饥饿的症状。饥饿和体重减轻可能会改变脆弱个体的大脑工作方式,这可能会使限制性饮食行为永久化,并使其难以恢复正常饮食习惯。
4、压力
无论是去上大学,搬家,找新工作,还是家庭或关系问题,变化都会带来压力,这可能会增加你患进食障碍的风险。
症状-总述:
进食障碍的类型不同,其症状也有所区别,临床上主要以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较为常见,另外异食癖也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
症状-典型症状:
1、神经性厌食症
(1)故意限制能量摄入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患者主动节食,限制人体必需能量的摄入,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并且由于患者限制饮食,体重下降明显,常常会出现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如皮肤干燥、苍白、皮下脂肪少等情况。
(2)患者存在对自身体像的歪曲认识,即使骨瘦如柴,但仍认为自己过胖。
(3)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起病患者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延迟。
2、神经性贪食症
(1)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有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
(2)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3)患者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行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滥用泻药、间歇进食、使用厌食剂等。
3、暴食障碍
(1)患者会有反复发作性暴食行为,该行为与神经性贪食的暴食行为基本一致,有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进食比正常情况快,一次进食大量食物,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与神经性贪食不同的是患者没有为了抵消暴食引起的体重增加,而采取引吐、导泻、过度运动等不适当的方法来代偿。
(2)患者在暴食发作时感觉到对进食不能控制,停不下来,对吃什么吃多少都难以控制。是青少年期的主要表现。
(3)30%~80%暴食障碍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其中27.5%的患者会出现自杀观念
(4)暴食障碍患者中肥胖的比例较高,美国的研究数据是38.9%。可表现为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空腹血糖升高及代谢综合征。
4、异食癖
患儿会进食一些非营养物质如灰泥、纸张、油漆、衣服、头发、动物粪便、泥土、沙子、石头、污物等。一般年龄小儿童多进食灰泥、油漆、绳子、衣服、头发,而年长的儿童多进食纸张、动物粪便、沙子、石头、污物等。
症状-并发症:
进食障碍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其中一些危及生命。进食障碍越严重或持续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严重的健康问题;
2、抑郁和焦虑;
3、自杀的想法或行为;
4、成长和发展的问题;
5、社会和关系问题;
6、物质使用障碍;
7、工作和学校问题;
8、死亡。
就医-门诊指征:
患者如果出现节食、暴食、异食等异常的进食行为时,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出现多长时间了?
2、您是否有异常的饮食行为?如节食、暴饮暴食等?
3、您对自己身材感到不满意吗?
4、您最近在减肥吗?用的什么方法减肥?
5、你的家庭成员中有没有人曾经有过进食障碍的症状或者被诊断为进食障碍?
6、您的家庭关系怎么样?和谐吗?
7、您能忍受自己身材不好吗?
8、您最近生活工作顺利吗?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目前能确诊为进食障碍吗?
2、我属于进食障碍的哪一种类型?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严重吗?
4、这个病能治好吗?治疗过程中会有什么风险吗?
5、这个病会影响我以后的生育吗?会遗传吗?
6、我需要怎样治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7、我需要吃药吗?药物的用法用量是什么?
8、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就诊时,医生一般会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在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或其他实验室检查帮助患者排出一些器质性疾病,随后患者需要进行心理调查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查看患者是否有胃肠道疾病或肿瘤来明确患者的进食障碍是否是由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可能会有针对性的让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有利于帮助鉴别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理自评问卷
医生可能需要患者做一些心理自评问卷,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里想法、饮食习惯等。
2、心理测试
医生有可能会让患者做一些更加复杂的心理测试,帮助医生明确患者是否有其他的心理问题。
检查-影像学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通过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并结合相关的检查,医生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医生在诊断本病时可能会询问患者的家庭情况以及既往的一些病史,并了解患者是否有进食障碍的家族史,通过这些问题有利于帮助医生诊断本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神经性厌食症
(1)体重指数小于或等于17.5,或体重保持在至少低于正常体重的15%以上的水平。
(2)有意造成体重下降,包括拒食和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如自我引吐;导泻;运动过度;服用食欲抑制剂和(或)利尿剂。
(3)有特异的精神病理形式的体像扭曲,表现为持续存在一种害怕发胖的无法抗拒的超价观念,患者强加给她/他自己一个较低的体重限度。
(4)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的内分泌障碍,在女性表现为闭经(至少持续3个月);在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及阳痿。
(5)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6)病程3个月以上。
2、神经性贪食症
(1)对食物有种不可抗拒的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
(2)患者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常采用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剂等方式。
(3)患者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患者多有神经性厌食发作的既往史。
2、暴饮暴食障碍
(1)在一段固定的时间(任意2小时内)进食,进食量超出人,感觉无法控制进食,在没有饥饿感的前提下进食大量食物,经常单独进食,进食速度快,直到饱胀感,进食后感到内疚、自责,对暴食感到痛苦。
(2)不会出现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的代偿行为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过度锻炼。
(3)在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1次暴食。
(4)排除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暴食行为。
3、异食癖
(1)患者经常吃一些非营养物质,如泥土、颜料碎屑、毛发等。
(2)反复多次异食,至少一周两次,持续1个月。
(3)异食行为不被患者所处社会接受。
(4)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异食。
(5)可伴有贫血、寄生虫感染、铅中毒、营养缺乏、肠梗阻等并发症。
诊断-鉴别诊断:
1、神经性厌食症
(1)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可以表现厌食和体重下降,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肠道感染、肿瘤等。但躯体疾病很少表现怕胖的超价观念、故意限制饮食及体像障碍。
(2)抑郁症:抑郁症可表现食欲减退、进食减少,神经性厌食可表现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情感症状,因此需要进行鉴别。二者的区别在于抑郁症患者没有对体重增加的过分恐惧,同时具有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悲观、自责、睡眠障碍等特点。
(3)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可表现进食减少,但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异常,社会功能损害明显,自知力常常不完整,可供鉴别。
2、神经性贪食症
主要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相鉴别,如间脑病变除贪食症状外,还可有嗜睡、体温调解障碍、水盐代谢紊乱或伴有精神症状;颞叶癫痫常有抽搐史及脑电图或CT的特殊改变;精神分裂症继发的暴食以精神病症状为首发症状;与神经性厌食的区别在于本病患者的体重常在正常范围内,患者主动寻求帮助,愿意求治。
3、暴食障碍
需要与神经性贪食症相鉴别,与神经性贪食的鉴别是本病患者不会出现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过度运动。
4、异食癖
本病主要与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谱系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异食行为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进食障碍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具体类型,不过总体来说,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营养教育、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一旦出现厌食、暴饮暴食等进食障碍的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治疗-一般治疗:
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建立一个合理的饮食计划,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不能治愈饮食紊乱。然而,某些药物可能会帮助你控制暴饮暴食或净化的冲动,或者控制对食物和饮食的过度关注。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等)和抗焦虑药等药物可能有助于缓解抑郁或焦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饮食失调有关。
治疗-其他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常用于治疗进食障碍,尤其是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医生会帮助患者学习如何监控和改善你的饮食习惯和情绪,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探索应对压力的健康方法。
2、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主要用于患有饮食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家庭治疗会让家里的其他成员也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来,从而确保患者的家庭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并保持健康的体重。
治疗-治疗周期:
患者一般都需要长期的治疗,从数天到数月乃至数年不等,实际的治疗周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所采用的治疗方式而定。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不同类型的进食障碍预后也有所区别,如神经性厌食症常为慢性迁延性,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常常有持久存在的营养不良和消瘦;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预后目前并没有流行病学的统计资料;暴食障碍的预后主要与暴食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其他精神疾病有关;异食癖的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缓解。
预后-危害性:
1、进食障碍与心理问题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因此进食障碍患者常伴发抑郁症、焦虑等心理障碍。
2、进食障碍有致死的风险,部分患者可能会死于极度营养不良或情绪障碍所致的自杀等。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的进食障碍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缓解,如异食癖。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改善症状,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
预后-治愈率:
目前尚无确切的数据可供参考。
预后-复发性:
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能还会有复发的情况,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等。
日常-总述:
科学合理的生活护理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家属平时要多关注进食障碍患者的内心情况,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还要加强对患者安全的照顾。
日常-心理护理:
1、对于合并抑郁或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家属要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尽量避免患者遭受一些不良情绪的刺激,家属平时要多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2、青少年患者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不要用厌食、暴饮暴食等方法宣泄压力,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向身边的家人、好友倾诉的方式来缓解。
3、对于追求好的身材而诱发本病的患者,要多关注于自身的优点,尤其是身体形象方面的。同时家属要帮助患者认识“完美”是不现实的,并帮助其认识患者对“完美”的理解。
日常-生活管理:
1、对于合并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家属要加强对患者安全监护,以免患者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2、尽量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进食环境。
3、家属要监督患者的进食,保证患者按照医生的要求进食。
4、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文娱方面的活动,如绘画、唱歌等,调动患者的生活兴趣。
5、对于患有异食癖的患儿,家属要多关注患儿的行动,避免患儿出现异食行为。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按时就医复诊,由专业医师对其病情的转归进行评估。
饮食调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文化、宗教、经济情况、家庭饮食方式等情况制定患者的每日食谱及进食量,并根据患者的体重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改。患者尽量要按照医生的食谱来进食,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患者身体的营养需求。
饮食建议:
1、家属要为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可集体进餐。
2、餐前患者要适当休息,并注意水分摄入。
3、鼓励厌食症的患者自行选择食物种类,并尽量给予患者喜欢的食物。
4、鼓励有暴饮暴食行为的患者对进食采取一些自控方法,如定点定时就餐、记录每次进食量,以监控自己的进食次数和进食量。
5、出现暴食念头时,可以采用散步、看电视等方法分散注意力,以减少进食次数等。
饮食禁忌:
家属要加强对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患者的监督,避免患者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
饮食-其他注意:
厌食症的患者如果严重缺乏营养又拒绝进食,在劝其进食的基础上医生可能会给予胃管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以保证患者必要的进食量。
预防措施:
虽然没有确切的方法来预防进食障碍,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1、家属尽量在孩子身边进食。家庭用餐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与食物的关系。家属鼓励患者养成合理的均衡饮食习惯。
2、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例如,有许多网站宣扬危险的想法,比如将厌食症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一种进食障碍。纠正任何像这样的误解,并和孩子谈论不健康饮食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3、帮助孩子树立对于身材积极健康的看法。要教会孩子对于“美”有正确的看法,并认识到健康比好的身材更重要,帮助孩子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困难时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