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恐怖性焦虑障碍疾病别名: 恐怖症、恐惧症、恐怖性神经症疾病概述: 恐怖性焦虑障碍又称为恐...
养生
疾病名称: 恐怖性焦虑障碍
疾病别名: 恐怖症、恐惧症、恐怖性神经症
疾病概述:
恐怖性焦虑障碍又称为恐怖症、恐惧症、恐怖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场所恐惧障碍、社交焦虑障碍以及特定恐惧症,目前认为该病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个人性格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患者可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会影响其正常生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和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表现为和自身处境不相符的恐惧、害怕、焦虑
主要病因: 目前认为该病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个人性格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精神状况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脑电图、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
重要提醒: 患者由于对本病的不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加重恐惧、焦虑的情况,对于此类患者要多和医生沟通交流,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有利于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分类:
临床上可将恐怖性焦虑障碍分为场所恐惧障碍、社交焦虑障碍以及特定恐惧。
1、场所恐惧障碍
场所恐惧障碍所恐惧的对象是特定场所或处境,如在某些尴尬情况下难以逃离或不能得到帮助的场所,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2、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是以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回避社交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焦虑恐惧障碍。
3、特殊恐惧障碍
特殊恐惧障碍患者的恐惧或回避对象局限于特定的物体、场景或活动。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恐怖性焦虑障碍根据其分型不同发病率也有所区别:
1、场所恐惧障碍发病率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中差异不大,每一年大约有1.7%的青少年和成人诊断为场所恐惧障碍。
2、在美国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3.3%,平均发病12年后进行首次治疗,高达80%的患者从未接受治疗,70%的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22%的患者不能工作。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恐怖性焦虑障碍一般好发于女性患者,其中场所焦虑障碍可起病于儿童期,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发病率达到顶峰;社交焦虑障碍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
病因-总述:
恐怖性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场所恐惧障碍、社交焦虑障碍以及特定恐惧,目前的研究认为本病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个人性格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恐惧性焦虑障碍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并且有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社交焦虑障碍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遗传度为30%~65%。
2、神经生物学因素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发病可能与大脑中某些组织有关,如杏仁核。并且在临床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提示社交焦虑障碍与5-羟色胺功能异常相关。在神经影像学研究中还发现,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纹状体中多巴胺转运体存在功能异常。
3、个人性格原因
部分人认为患者病前性格为胆小、羞怯、被动、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有强迫倾向等。自小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易发生恐惧症。
4、心理社会因素
(1)场所恐惧障碍:场所恐惧症常起源于自发的惊恐发作,并且惊恐发作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对应的联系,并形成条件反射,患者会逐渐的开始回避,这种症状的持续存在会导致患者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产生焦虑。
(2)社交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家庭的负面影响有关,如童年期的过度保护、忽视和虐待行为、被过分控制或批评、父母婚姻不和、没有学会亲密关系、学校表现不佳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常常对社交有认知扭曲,长期习惯用消极、悲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事件。
(3)特定恐惧症: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特定恐惧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被投射或被转换到了一个现实中的物体,当患者面对这个物体时则会出现焦虑,但是可以通过回避这个特定物体来避免焦虑。行为学理论则认为特定恐惧是患者将自己的创伤性经历与某样物体相结合而获得的条件反射。
症状-总述:
恐怖性焦虑障碍会对生活中特定的事物和场景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合理的、持续性的恐惧,患者虽然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当时情境的,但难以自控。
症状-典型症状:
1、场所恐惧障碍
(1)场所恐惧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处于被困、窘迫或无助的环境,患者在这些自认为难以逃离、无法获助的环境中恐惧不安。
(2)这些环境包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交汽车、火车、地铁、飞机),在人群、剧院、商场、电梯、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在广场、山谷等空旷地方,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可能完全不能离家,害怕没有人陪伴离家,甚至害怕独自在家。
(3)患者恐惧的程度可以是焦虑不安,此时称为场所恐惧,不伴惊恐发作,而恐惧达到惊恐发作时称为场所恐惧伴惊恐发作。一个患者信赖的亲友陪伴可以明显减少惊恐的发作。长期患病可继发抑郁障碍、酒药滥用等。
2、社交焦虑障碍
(1)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其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担心别人会嘲笑、负性评价自己的社交行为,并在相应的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在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患者就更加紧张不安,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
(2)患者多会意识到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但仍会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在极端情形下可能会导致自我社会隔离,对必须参加的社交充满期待性焦虑,在进行社交活动中常会承受着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患者一般在完成必需的社交行为后就匆忙离去,这些回避行为可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功能和社会关系。
(3)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多伴有出汗、脸红和口干,出现社交焦虑的场合可局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在他人的注视下签署重要文件或支票、遇到异性、学校环境等。
3、特定恐惧
(1)特定恐惧指患者的恐惧局限于特定的物体场景或活动。患者害怕的对象多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如高处、雷鸣、黑暗),动物(如昆虫),注射,处境(如飞行、电梯、密闭空间),害怕感染某种疾病(艾滋病)等。
(2)患者常会为减少焦虑而采取回避行为,患者通常害怕的不是物体或情景本身,而是随之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恐惧驾驶是害怕交通事故,恐惧蜘味是害怕被咬伤。尽管患者愿意承认这些对象没什么可怕的,但并不能减少他们的恐惧。
(3)特定恐惧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如果不加以治疗,可以持续数十年。
症状-并发症:
1、场所恐惧障碍
患者如果长期患病可合并抑郁障碍、酒精等物质滥用等疾病。
2、社交焦虑障碍
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精依赖。该病患者常合并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等疾病。
3、特殊恐惧症
对血液以及注射出现恐惧的患者与其他恐惧不同,可导致心动过缓,易引起晕厥。
就医-门诊指征:
1、害怕离家或独处,对周围的环境出现不合理的恐惧;
2、对各种社交场合感到害怕;
3、对特定的物体或情景感到恐惧;
4、恐惧、焦虑等症状经常发作;
5、伴有抑郁、酒精滥用等情况;
6、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7、出现其他进展性症状或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治疗。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您会对周围环境或物体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吗?
3、您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5、您既往有过相关的精神疾病吗?
6、您的家属中有和您症状相似的患者吗?
7、您的这些症状对您的生活影响大吗?
8、您是否伴有焦虑、抑郁等相关症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
2、我为什么会得恐怖性焦虑障碍?
3、我现在的情况严重吗?
4、目前都有什么治疗方法?我应该如何治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需要吃药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随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脑电图等电生理检查,以便于了解患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随后患者可能还需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等检查,使医生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精神状况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检查,从而了解患者精神活动各个方面的情况。
2、神经系统检查
可以帮助查看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和部位,以了解患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脑电图
通过心电图、脑电图等相关检查有利于医生查看患者是否伴有器质性的疾病,可帮助诊断本病。
2、Hamilton抑郁量表
主要用于评定抑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3、Hamilton焦虑量表
主要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检查,医生一般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不过为了进一步诊断,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一些问题,如患者的家属中是否有和患者症状相似的病例、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前是否有其他疾病,有利于帮助诊断本病。
诊断-诊断依据:
1、心理症状或自主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其他症状,如妄想或强迫思维。
2、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情境,如人群、公共场所、离家旅行独自出行(诊断广场恐惧需有至少2种);特定的社交情境(社交焦虑障碍);特定的恐怖物体或情境(特定恐惧)。
3、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特点。
诊断-鉴别诊断:
1、正常人的恐惧
正常人对某些事物或场合也会有恐惧心理,如毒蛇、猛兽、黑暗而静寂的环境等。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来综合考虑。
2、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
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焦虑障碍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常持续存在。
3、强迫障碍
患者由于强迫障碍所引起的恐惧通常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对外界事物恐惧。
4、疑病障碍
患者由于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坚信自己已经得病而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这类患者认为他们的怀疑和担忧是合理的。这与特定恐惧中害怕得病不一样。患躯体变形障碍的患者不愿出门、不愿社交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的体貌变形,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害怕社交不得体和特定恐惧害怕外界不同。
5、抑郁障碍
某些抑郁障碍伴有短暂的恐惧,某些恐惧特别是广场恐惧也伴有抑郁心境,恐惧症与抑郁并存可加重恐惧。诊断则根据当时每一个障碍是否达到诊断标准。若恐惧症状出现之前已经符合抑郁障碍的标准,抑郁障碍的诊断应优先考虑。
6、颞叶癫痫
可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其恐惧并无具体对象,发作时的意识障碍、脑电图改变及神经系统体征可资鉴别。
7、精神分裂症
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害怕社交场合是因为会导致焦虑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回避社交是害怕被人议论、迫害,或者表现为社会性退缩,无任何社交动机,也无期待和现实的焦虑,这一点也与特定恐惧患者困在家中不一样。
治疗-治疗原则: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主要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药物治疗多用于缓解症状。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是治疗恐惧症的最佳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药物,常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另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
2、苯二氮卓类药物
有明确的控制焦虑恐惧的作用,如氯硝西泮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依赖。
3、β-受体阻滞剂
对在公众场合表演、讲话的恐惧有效,必须在1小时前服用,如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等。
治疗-相关药品:
帕罗西汀、吗氯贝胺、氯硝西泮、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治疗-手术治疗:
暂无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事物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对恐惧环境的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疗法,对恐惧症特别是特定恐惧效果良好。环境可以是现实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的脱敏和暴露也开始应用。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对抗回避反应;并在此过程中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恐怖性焦虑障碍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各种类型的恐怖性焦虑障碍均有发展为慢性的趋向,症状可反复多次出现,患者需要长时间坚持治疗。也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也可发展为慢性,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
预后-危害性:
1、恐怖性焦虑障碍可发展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从而使症状反复多次出现。
2、恐怖性焦虑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如场所恐惧障碍的患者可能会难以乘坐交通工具或去公共场合;社交焦虑障碍会对患者日常的社交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定恐惧症的人可能会有晕血或其他情况。
预后-治愈性:
有研究发现,该病的部分类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如社交焦虑障碍。
预后-治愈率:
由于本病缺乏大样本数据研究,因此具体的治愈率并不十分清楚。
预后-复发性:
本病若发展为慢性迁延性,患者的症状可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患者日常尤其要注意心理方面的护理,家属要多安慰鼓励患者,同时患者自己也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另外,患者还应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日常-心理护理:
1、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造成的痛苦及病后给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使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加重,加重了大脑功能紧张,从而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形成“病理性循环”。此类患者应多和医生沟通交流,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正确的认识本病,积极配合治疗。
2、家属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多鼓励、安慰患者,给予患者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不能因为本病不伴有器质性疾病就不重视、忽略患者。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量,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2、用药期间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应用帕罗西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增加、失眠、兴奋、嗜睡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处理好工作与个人爱好志向的矛盾,学会谅解和宽恕别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主观欲望,以改善人际关系。
2、对孤僻、不合群等内向性格的人,家属应引导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使他们能体验朋友间的友情、社会的温暖,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谨遵医嘱复诊,有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以指导后续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复诊时需携带相关病例及资料。
饮食调理:
一般饮食对于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咨询医生后家属可以按照患者的喜好准备食物,但注意保证日常的营养。
饮食建议:
1、患者要多吃一些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类等。
2、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
3、对于伴有食欲下降的患者,家属可以通过变换烹饪方式提高患者的食欲。
饮食禁忌:
1、尽量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不利于身体健康。
2、尽量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由于其确切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因此目前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但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减少复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