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口腔白斑病疾病英文名称: oral leukoplakia疾病概述: 口腔白斑病(ora...
养生
疾病名称: 口腔白斑病
疾病英文名称: oral leukoplakia
疾病概述:
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片或斑块,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属癌前期病变或潜在恶性病患范畴,不包括吸烟、局部摩擦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角化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抑癌基因缺乏等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口腔、头部
常见症状: 自觉局部粗糙或木涩、刺激痛、自发痛
主要病因: 吸烟、喝酒、感染
检查项目: 视诊、组织病理学检查、甲苯胺蓝染色、脱落细胞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有恶变的风险,应尽早注意。
临床分类:
1、均质型
病损特点表现为白色斑块,微高出黏膜面,表面略粗糙,呈皱纸状,有时出现细小裂纹。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发涩感。
2、疣状型
病损表现为白色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结节状突起。质较硬,有粗糙感。
3、颗粒型
病损特点为在发红的黏膜面上有细小颗粒样白色角化病损,高出黏膜面,表面不平似绒毛样。多有刺激痛。
4、溃疡型
病损特点为在白色斑块基础上有溃疡形成。常有明显的疼痛。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40岁以上的男性,有嚼槟榔、吸烟习惯的人。
病因-总述:
发生白斑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外来的刺激因素;另一种是机体内在的易感因素。外来因素多为局部的机械性、化学性及物理性刺激以及其他原因。内在易感因素因每个个体不同,同样的刺激,个体反应不全相同。
病因-基本病因:
1、长期持续的理化因素刺激
如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烟碱含有致癌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可以刺激黏膜形成白斑,甚至癌变。如果戒烟有些白斑可自行消退或者减轻。过度饮酒或饮烈性酒也能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而形成白斑。
2、口腔内持续的机械刺激
可使牙齿边缘或牙尖过锐而刺激黏膜形成白色角化病变。其他如牙齿错位、咬颊习惯、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均可对相应部位的口腔黏膜产生创伤。重者出现创伤性溃疡,轻微而长期的刺激则可引起黏膜角化增厚,久之可形成白色角化症或白斑。如唇部常在叼烟斗处可形成白色角化斑。
3、金属材料的刺激
金属材料的毒性或释放微量的电流也可刺激黏膜角化形成白色斑块。如吹奏乐器时,金属乐器头形成的电流对唇黏膜可形成刺激。当口腔中有不同金属材料的修复体时,因不同金属间的电位差所产生的毒性亦可刺激黏膜形成白色角化斑块。
4、微生物感染因素
念珠菌、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微生物的感染可促进白斑病的发生。
(1)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作为产生白斑病的因素不可忽视。
(2)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在白斑及口咽癌中的作用受到关注。有研究显示口腔白斑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DNA含量增高,提示该病毒可能参与白斑发生。
(3)梅毒感染:国外文献报道梅毒有激发白斑病的可能性。因梅毒感染使舌乳头萎缩消失,因而改变了黏膜的反应性,使对化学物质、温度、电流等的刺激敏感。如常受刺激易发生白斑。
5、工业公害
有由于环境受污染使白斑患病率升高的报道。
6、全身因素
锌、锰等微量元素缺乏以及维生素A、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可能与口腔白斑病有关。维生素B缺乏能改变上皮的氧化,使之对刺激敏感而易患白斑。
病因-危险因素:
1、长期吸烟。
2、长期嚼槟榔。
症状-总述:
患者一般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当病损过大时可能会有口内粗糙、木涩、疼痛等不适。病损颜色可以为乳白、灰白或微黄的白色。
症状-典型症状:
1、自觉局部粗糙、木涩,较周围黏膜硬。
2、病损表面可为粗糙不平的皱纸状,或表面有颗粒增生,或呈疣状突起,或发生糜烂。颜色可以为乳白、灰白或微黄的白色。也可在白色病变中掺杂一些发红的区域。
3、伴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刺激痛或自发痛。
症状-并发症:
1、出现菜花样增生凸起病损。
2、在白斑基础上出现的深大溃疡,长期不愈。
3、白斑区域牙齿松动脱落。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口内粗糙、木涩、疼痛等不适,需及时就医。医生一般建议做口腔视诊、组织病理学检查、甲苯胺蓝染色和脱落细胞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主要通过口腔视诊明确白斑的颜色、大小等。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判断恶性程度。
检查-其他检查:
1、脱落细胞检查
通过小刷子刷取白斑病损表面的脱落细胞,检测有无潜在恶变存在。
2、甲苯胺蓝染色
也可协助口腔白斑病的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病理检查,辅以脱落细胞检查及甲苯胺蓝染色,可对口腔黏膜白斑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除外白色角化症、白色海绵状斑痣、白色水肿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白色角化症
二者都是白色的斑块,但是角化症去除刺激因素后,可完全消退。
2、白色海绵状斑痣
两种疾病共同表现为白色斑块,但是白色海绵状斑痣表现为灰白色的水波样皱褶或沟纹,有特殊的珠光色,表面呈小的滤泡状,形似海绵,具有正常口腔黏膜的柔软与弹性,无发硬粗糙。皱褶有时可以揭去,揭去时无痛、不出血,下面为类似正常上皮的光滑面。病理也可帮助鉴别。
3、白色水肿
表现为透明的灰白色光滑的“面纱样”膜,可以部分刮去,晚期则表面粗糙有皱纹。白色水肿多见于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部位。组织病理变化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内水肿,胞核固缩或消失,出现空泡性变。
4、黏膜下纤维化
二者皆可表现为淡白色斑纹,但是黏膜下纤维化早期为小水疱与溃疡,后期可出现舌运动及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病理检查也可帮助鉴别。
5、梅毒黏膜斑
两种疾病都可在颊部黏膜出现斑块。但是二期梅毒患者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随后表面糜烂,假膜形成不易揭去,乳白色或黄白色,直径0.5~1cm,稍高出黏膜表面,中间凹陷,表面柔软,基部较硬。实验室检查,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快速试验(RPP)及梅毒螺旋体血凝素试验(TPHA)可帮助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去除刺激因素,同时结合局部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
治疗-一般治疗:
1、去除刺激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停止咀嚼槟榔,少食酸、辣、烫、麻、涩等食物,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
2、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
3、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的刺激性食品。
5、对于非充血、糜烂的病损可用维A酸软膏或维胺酯局部涂搽。亦可用口腔消斑膜等局部贴敷,鱼肝油涂搽等。
治疗-药物治疗:
口服鱼肝油丸、番茄红素或维生素A对治疗有帮助。
治疗-相关药品:
鱼肝油丸、番茄红素、维生素A
治疗-手术治疗:
白斑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活检。对溃疡型、疣状、颗粒型白斑,应手术切除全部病变活检。
治疗-其他治疗:
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也可以消除白斑。
治疗-治疗周期:
口腔白斑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年,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一般的口腔白斑会稳定不变,少数会有逐渐进展的情况,应定期观察随诊。
预后-危害性:
口腔白斑病的不适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溃疡、疼痛等表现,影响患者进食,同时口腔白斑病有恶变的可能。
预后-自愈性:
口腔白斑病一般无法自行消退。
预后-治愈性:
经过手术切除等方式口腔白斑病症状可以完全消失。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口腔白斑病患者可以通过治疗恢复正常。
预后-根治性:
经治疗消除口腔白斑后有复发风险。
预后-复发性:
口腔白斑病有复发可能。
日常-总述: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养成进行口腔清洁的良好习惯,保持心态良好,增强体质。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应避免恐惧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配合局部及全身治疗,减少癌变的概率。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嚼槟榔等。
2、保持良好心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3、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4、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5、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
日常-病情监测:
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性质,有变化及早报告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口腔白斑属癌前病变,口腔白斑患者有可能发生癌变,应定期复查。
饮食调理:
以柔和、不刺激口腔的食物为主。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2、可以适当多吃西红柿、胡萝卜、山楂、红米、柿子等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对上皮组织和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
3、以柔软、易咀嚼的食物为主。
饮食禁忌:
1、少食辛辣刺激、酸、麻、涩等食物。
2、禁酒,不嚼槟榔。
3、过冷或过热的食物或饮品等到温度适宜再食用。
4、少吃含鱼刺、骨头等食物,减少口腔的刺激。
预防措施: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停止咀嚼槟榔。
2、少食温度过高的食物。
3、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
4、定期口腔检查。
5、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饮用不发酵的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