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养生
疾病名称: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
主要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
相关中医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腻,湿热内生,蕴结肠胃;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转输吸收,停为湿滞,而引起泄泻。
2、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日久,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不愈,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不足,运化不健,乃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湿滞不去,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3、肾阳虚衰
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命门之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司,引起泄泻。
4、情志不调
肝失疏泄,脾气虚弱,或本有食滞或湿阻,复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则气郁化火,致肝失条达,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患者情绪郁滞不解,虽无食滞或湿阻因素,亦可因遇大怒气伤或精神刺激,而发生泄泻。
症状-典型症状: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1、症状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系炎症刺激使肠蠕动增加及肠腔内水、钠吸收障碍所致。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2-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黏液、脓血。
(2)腹痛
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一般呈轻度至中度腹痛,多局限左下腹及下腹部,亦可全腹痛。疼痛的性质常为痉挛性,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伴有腹胀。严重病例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
2、体征
轻型患者左下腹有轻压痛,部分病人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和暴发型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同时,还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3、并发症
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葡萄膜炎、口腔黏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并发症可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及钠、钾、氯降低。缓解期如有血清α2球蛋白增加、γ球蛋白降低常预兆病情复发。
2、粪便检查
活动期有黏液脓血便,反复检查包括常规、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3、纤维结肠镜检查
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通过结肠黏膜活检,可明确病变的性质。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4、钡剂灌肠检查
为重要的诊断方法。主要改变为:(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一般不宜做本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5、黏膜组织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2)缓解期
(3)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
5、自身抗体检测
近年研究发现P-ANCA、ASCA为相对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1、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在排除急性自限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基础上,具有上述结肠镜检查重要改变中至少1项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所见可以诊断本病。
2、初发病例、临床表现、结肠镜改变不典型者,暂不作出诊断,须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
3、本病组织病理改变无特异性,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故只有在认真排除各种可能有关的病因后才能作出本病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在排除急性自限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基础上,具有上述结肠镜检查重要改变中至少1项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所见可以诊断本病。
2、初发病例、临床表现、结肠镜改变不典型者,暂不作出诊断,须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
3、本病组织病理改变无特异性,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故只有在认真排除各种可能有关的病因后才能作出本病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粪便及结肠镜检查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痢疾杆菌的阳性率较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2、阿米巴肠炎
粪便检查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结肠镜检查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结肠黏膜正常,于溃疡处取活检或取渗出物镜检,可发现阿米巴的包囊或滋养体。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大肠癌
多见于中年之后。直肠癌肛门指检可触及包块,纤维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4、克罗恩病
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5、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肝肿大,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有黄色颗粒状结节,肠黏膜活检可发现血吸虫卵。
6、肠易激综合征
为结肠功能紊乱所致,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粪便可有大量黏液,但无脓血,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治疗原则:
预防措施:
1、对长期反复发作或持续不稳定的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安静,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预防肠道感染,对防止复发或病情进一步发展有一定作用。
2、注意饮食调理。对腹痛、腹泻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对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鱼、虾、蟹、牛奶、花生等应尽量避免食用;应忌食辣椒,忌食生冷食品,戒除烟酒嗜好。
3、轻症病人可在治疗的同时继续工作,重症和急性期患者则卧床休息,以减轻肠蠕动和症状,减少体力消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