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扩张型心肌病疾病概述: 扩张型心肌病,占心肌病的70%-80%,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
养生
疾病名称: 扩张型心肌病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
相关中医疾病: 扩张型心肌病
病因-基本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不足,正气虚弱,感受毒邪,内舍于心,气滞血瘀,心失所养所致。外感六淫邪毒及正气虚弱、卫外不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1、感受邪毒
邪毒多从口鼻而受,肺主气属卫,开窍于鼻,朝百脉,心主血脉属营。邪犯肺卫,未获疏解则浸淫血脉,流注入心;或邪毒由口内犯胃肠,沿循“胃之支脉”而逆犯于心。
2、正气虚弱
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或过度劳倦,起居失常,饮食失调,情志不节,或久病体弱等,易使正气内虚,卫外不固,营气失守,为六淫邪毒侵袭提供可乘之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症状-典型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多在临床症状明显时就诊。
1、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先有左心衰,之后出现右心衰。初时活动或活动后出现气促,后休息时也有气促,或有端坐呼吸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继之出现水肿等。可有各种心律失常,部分病人可发生栓塞或猝死,病死率较高。
2、体征
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多数病人可听到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可有相对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左心衰可有交替脉、肺部啰音;右心衰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浮肿等体征。常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心影常明显增大,晚期心脏外形呈球形,常有肺淤血和肺间质水肿等。
2、心电图表现
(1)心脏肥大。
(2)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
(3)ST-T改变、低电压、R波降低等心肌损害的表现。
(4)少数患者可有病理性Q波,多为心肌广泛纤维化的结果,需与心肌梗死相鉴别。
3. 超声心动图表现
(1)全心扩大呈球形,以左室为主。
(2)各瓣膜形态正常,开放幅度变小,二尖瓣口与左心室形成“小瓣口大心腔”的特征性表现。M型超声心动图上二尖瓣曲线呈低矮菱形的“钻石样”改变,E峰与室间隔距离增大,常大于15mm。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运动幅度明显减弱,提示心肌收缩力下降。
4、心脏核素检查
扩张型心肌病可见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增大,心搏量降低;心肌显影表现为灶性散在性放射性减低。
5、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可见左室舒张末压、左房压和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有心力衰竭时心搏量、心脏指数减低。心室造影示左室扩大,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心室射血分数低下。冠状动脉造影多数正常,可与冠心病相鉴别。
6、心肌和心内膜活检
无特异性,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等,有时可用于病变的程度及预后评价的参考。
7、血液检查
常有血沉增快,偶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加,肝淤血时可有球蛋白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凡临床上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全心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心室腔大,室壁不厚,大心腔小瓣膜,室壁运动幅度普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0.4者,应考虑本病的诊断。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排除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疾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等后可确定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凡临床上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全心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心室腔大,室壁不厚,大心腔小瓣膜,室壁运动幅度普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0.4者,应考虑本病的诊断。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排除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疾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等后可确定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需要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的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克山病等。
1、风湿性心脏病
扩张型心肌病有二尖瓣、三尖瓣环扩大者,可听到反流性杂音,与风心病杂音类似。风心病心衰时杂音减弱,心衰控制后杂音增强,可伴有震颤;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时杂音增强,很少有震颤。另通过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2、冠心病
冠心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均可出现心绞痛,心电图ST-T改变、异常Q波。但冠心病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易患因素,一般无心脏杂音;心绞痛发作时间短,含硝酸甘油可缓解;心肌梗死时,异常Q波及ST-T改变有特异的演变规律;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可助鉴别。
3、克山病
发病多局限于某些地区,多在发病年和发病季节发病,好发于生育期妇女及断奶幼儿,可有阳性家族史,鉴别不难。但慢性克山病在非病区有时与扩张型心肌病不易区别,如同时伴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有利于克山病的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药物各具优势。中药通过固护正气,活血化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及抗病能力;西药在强心、利尿、控制感染、抗心律失常以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方面具有优势,临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应用,必要时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1、早期治疗
本病早期属心功能代偿期,临床可无明显症状,或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等,可单纯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发病早期,正气尚盛,痰阻血瘀、外感风热毒邪等标实之证亦表现明显,故应治标为主兼顾其本。因风热毒邪伤及心脉者,则应清热解毒、益气养心。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苦参、虎杖、射干等清热解毒药,同时以生脉散为基本方益气养心,保护心脏,以阻止病变发展,促进受损心肌的康复,治标之同时始终注意顾护正气。从中医临床辨证来看,肥厚型心肌病常有胸闷、胸痛等心脉瘀阻的表现,限制型心肌病常有颈静脉怒张、肝大、腹胀、水肿等气滞血瘀的表现,因此,对于这两型心肌病,可以早期使用活血祛瘀药,以期减缓心肌增厚、纤维化,从而改善心功能。
2、中期治疗
疾病中期,则主要表现为心功能失代偿,以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心排出量减少,心律失常为特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西医对症处理,如强心利尿、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抗心律失常。中医辨证论治,尤其重视益心气养心阴,改善心肌营养,增加血流量,预防心肌坏死,临床常采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肥厚型心肌病西医治疗使用P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弛缓肥厚的心肌,减轻流出道梗阻及抗心律失常。限制型心肌病使用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改善心室舒张功能。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要注意加强运用活血祛瘀药,常用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七、益母草等,从而有助于减缓心肌肥厚、纤维化、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功能。
3、晚期治疗
本病晚期,心功能严重受损,从而出现严重的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及心律失常,病情危重,应中西医结合及时抢救。西医对症处理,强心,抗心律失常;中医辨证多为心、脾、肾阳气虚衰,水湿泛滥或阳气欲脱,甚至阴阳离绝。中医辨治当根据病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汤等以匡复正气,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预防措施:
1、生活要有规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感染。在病毒感染时注意心脏变化并及时治疗,防止心肌病的发生。有特发性心肌病家族史者应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既病之后,以休息为主,切忌过劳;低盐、清淡而富有营养饮食,戒烟酒、暴饮暴食;保持精神愉快,起居有常。缓解期可适度活动,劳逸结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