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离心性环状红斑疾病英文名称: 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
养生
疾病名称: 离心性环状红斑
疾病英文名称: 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
疾病别名: 持久性回状红斑、持久性渗出性红斑、持久性轮廓状红斑、持久性图状红斑、持久性红斑、浅表性或深在性回状红斑
疾病概述: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为一种原因不明、反复发作的环形红斑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好发于3~10月份,尤以夏季为多,可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平均病程为11个月(4周~三四年)。多数病例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少数合并恶性肿瘤者,预后取决于肿瘤状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淡红色扁平丘疹、瘙痒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药物、内脏疾病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血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重要提醒: 急性发作时,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有学者将该病分为浅表型和深在型两型。
1、浅表型
在红斑消退或移行后留有鳞屑,并有痒感。
2、深在型
浸润显著,无鳞屑,也无明显的瘙痒。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青壮年。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3~10月份,尤以夏季为多。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如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马拉色菌感染)、药物(如阿米替林、螺内酯、西咪替丁)、内脏疾病(如内脏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
如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马拉色菌、青霉菌等真菌感染及食用其污染食品,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生殖器疱疹病毒、痘病毒等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泌尿道埃希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蛔虫、锥虫、阴虱寄生虫感染。
2、药物
如阿米替林、螺内酯、西咪替丁、苯磺酸氨氯地平、氨苄西林、氢氯噻嗪、吡罗昔康、氨硫脲、硫酸羟氯喹、依替唑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金制剂、青霉素、水杨酸、维生素K等。
3、内脏疾病
如内脏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桥本甲状腺炎、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血病、胆囊手术后等。
症状-总述:
好发于臀部和股部,躯干、四肢或面部也可受累,一般手足不受累。皮疹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瘙痒。皮损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然后离心性向外扩大,中央皮损消退,边缘稍隆起,形成环状或半环状,多环互相重叠可呈地图状,环的内缘侧可有少许鳞屑。
症状-并发症:
离心性环状红斑可合并肿瘤或严重内脏系统疾病。
症状-伴随症状:
非典型患者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紫癜、鳞屑、小水疱等。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淡红色扁平丘疹、瘙痒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医生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血液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根据皮损的部位、大小、形态等特征,可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抗链O抗体阳性、血沉增高等改变。
检查-病理检查:
皮损处取一小块皮肤组织,制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皮损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然后离心性向外扩大),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体癣、环形荨麻疹、环状肉芽肿、麻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主要鉴别的疾病
(1)体癣
环状红斑,边缘由丘疹、水疱组成,有少量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
(2)环形荨麻疹
皮损为风团,24小时内可消退,消退后无痕迹,反复发生,伴明显瘙痒。
(3)环状肉芽肿
皮损为正常皮色或淡红色,坚实的丘疹或小结节,互相融合或排列成环状,好发于手足背,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可见组织细胞排列呈栅栏状,其中心有颗粒状、轻度嗜碱性黏蛋白的典型改变。
(4)麻风
麻风特别是结核型、中间界限类,皮疹有时可呈环状、浸润性斑疹或斑块,但应同时具有周围神经粗大和浅感觉障碍,皮损组织中可找到麻风杆菌,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表现。
(5)匐形疹
又称幼虫移行症,是指动物线虫或钩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钻洞移行所造成的弯曲、盘绕、线状损害。幼虫侵入皮肤数小时后引起局部瘙痒和丘疹性皮疹,之后随着幼虫移行出现了红斑样匐形性损害。
2、次要鉴别的疾病
(1)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皮损分丘疹鳞屑型和环形红斑型二型。而本病需与其鉴别,抗核抗体及抗Ro/La抗体阳性,IgG和丙种球蛋白可增高,特征性组织病理可与离心性环状红斑鉴别。
(2)慢性游走性红斑
又称Lyme disease,因蜱咬后在叮咬部位初发为红斑或丘疹,后渐扩大,中心皮损消退,呈数十厘米的圆形或弧形红斑,局部淋巴结可出现肿大。好发于下肢,伴关节痛、发热。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布氏疏螺旋体抗体。
(3)玫瑰糠疹
有母斑和子斑,皮疹为椭圆形红斑,皮疹长轴与皮纹平行排列。本病有自限性,约4~8周后,常可自然消退。
(4)梅毒
二期梅毒的皮疹是多形性的,有时可见到患者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环状红斑,中心红斑上可有少量鳞屑,直径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无自觉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
治疗-治疗原则:
多数患者可自然缓解,治疗主要为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某些患者发病与恶性肿瘤有关,皮疹反复发作于肿瘤发生前2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可伴随肿瘤或在肿瘤诊断后才发生,对此类患者,应除外其他恶性肿瘤。
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抗组胺药物、钙剂、维生素,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
2、有感染者可及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使用甲硝唑等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甲硝唑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离心性环状红斑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离心性环状红斑可自然缓解,通常预后良好。但如合并肿瘤或严重内脏系统疾病,预后需根据并发症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而定。
预后-危害性:
本病主要是影响美观,但若合并内脏恶性肿瘤或严重的系统疾病,治疗不及时可影响预后。
预后-自愈性:
多数病例可自然缓解。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科学系统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
预后-治愈率:
本病的治愈与患者病情有关,若无其他并发症,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预后-根治性:
离心性环状红斑会复发。
预后-复发性:
本病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红斑,病程可持续数年。
日常-总述:
患者平时应注意清洁,坚持用药,定期复查等。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皮损影响外观可致焦虑、自卑、性格孤僻等,应树立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坚持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规律的生活,劳逸结合。
2、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日常-病情监测:
做好病情监测,用药后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复查,急性发作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可在主食中适量加入粗粮,使营养更丰富。
2、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有利于身体健康。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
2、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少吃腌制、熏烤的食物。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病因不明,主要通过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来进行预防。
1、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2、避免接触引起离心性环形红斑发作的药物,如阿米替林、螺内酯、水杨酸等。
3、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细菌、真菌等感染。
4、不吃发霉、不洁的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