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马尔堡病毒病疾病概述: 马尔堡病毒病是由马尔堡病毒(MBG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感染病...
养生
疾病名称: 马尔堡病毒病
疾病概述:
马尔堡病毒病是由马尔堡病毒(MBG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感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腹痛、腹泻、休克、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的传染性强,病情发展较快而重,病死率可高达90%。为此,WHO发出警报称“马尔堡病毒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致命性的病毒之一”。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腹痛、腹泻、休克、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主要病因: 由马尔堡病毒引起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抗原检测、病毒分离、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 如前往过疫区后出现相应的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否则可有生命危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受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马尔堡病毒可从患病的猴子传染给人类,但是目前仍然未查明该病毒在自然界的主要宿主。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自然界病毒储存宿主的传播感染方式尚属未知,猴与人的续发传播则是在偶然的条件下发生的。
2、接触传播
与患者密切的接触是造成该病毒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接触含有高浓度病毒的血液或其他体液(粪便、呕吐物、尿、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极易造成感染,患者的皮肤和汗腺中往往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因而可知汗液也可以导致感染的传播。
3、性传播
在马尔堡病毒病后的1~3个月,恢复期患者的分泌物中仍可分离到病毒,受感染者甚至可在临床痊愈7周之后,通过精液传播给性伴侣。
流行病学-死亡率:
50%~90%,且儿童病死率较成人高。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类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多见于非洲大陆。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病因-总述:
为感染马尔堡病毒所致,其可通过与患者密切的接触或接触含有高浓度病毒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可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也可以通过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
病因-基本病因:
1、马尔堡病毒的性质特点
马尔堡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马儿堡病毒包膜上含有特异的糖蛋白,可与人体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该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复制,包括恒河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原代细胞,以及人宫颈癌细胞系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幼地鼠肾异倍体细胞等传代细胞。在细胞培养中,马尔堡病毒的复制对宿主细胞可造成损害,形成空斑病变。马尔堡病毒对人类有极强的感染性和致病力。马尔堡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1小时可使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下存放35日,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烯内酯、次氯酸及酚类等均可将其灭活。
2、马尔堡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既可以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复制,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也可以通过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
病因-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为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及患者尸体的人员,以及密切接触患者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症状-总述:
在发病前有3~9日的潜伏期,一旦发病则起病急骤,可有高热、严重的头痛、极度的乏力、不适及肌肉酸痛。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休克、出血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症状-典型症状:
1、马尔堡病毒病潜伏期为3~9日。
2、起病急骤,往往有严重的头痛和极度的乏力、不适感,肌肉酸痛非常常见。
3、通常在发病第1日出现高热,体温可以升至38~39℃或更高,随后迅速表现为虚弱。大多数患者约在发病第3日出现严重水样腹泻、腹痛、抽筋、恶心、呕吐,腹泻可持续1周。此阶段患者常面容憔悴、眼睛深陷、表情淡漠以及极度萎靡,面容特征可描述为呈“鬼相”扭曲状。另外,在病程的第5日左右,大多数患者出现全身麻疹样斑丘疹,从面部、躯干开始,向四肢散布;3~4日后皮肤出现鳞片脱屑皮疹,无痒感。许多患者在5~7日内出现严重出血表现,而且经常是多个部位出血,最常波及胃肠道、肝和齿龈。
4、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脑膜刺激征等,有时也可致精神错乱、谵妄、抽搐,甚至昏迷等,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也常常反映个体受病毒感染的强弱。
5、死亡通常发生在症状出现之后8~9日,在此之前除严重失血外,患者也常见休克。
症状-并发症:
该病可并发休克、心衰、肾衰和肝功能衰竭等。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高热、严重的头痛、极度的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会建议患者做血常规、尿常规、肝功、抗原检测、病毒分离、组织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中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伴有反常的血小板凝聚现象。
2、尿常规
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
3、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升高,以AST为主。
4、抗原检测
ELASA法检测血清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5、血清抗体检测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法等检测抗马尔堡病毒IgM和IgG抗体,一般IgM抗体在发病后第7日出现,持续2~3个月,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诊断。
6、病毒核酸检测
RT-PCR和实时PCR检测血清中的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7、病毒分离
最有效的方法是取急性期血标本接种于Ve-ro E6细胞培养,而后进行病毒分离。血清、活检组织、尿及咽拭子等标本的收集须在最高安全防护措施的保证下进行,而只有达到生物安全度4级(BSL-4)标准的实验室才能进行马尔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检查-病理检查:
1、肉眼可见组织器官的灶性坏死和出血,而无明显的炎性反应。除横纹肌、肺和骨骼之外,几乎所有的器官均可受累,其中肝、肾、淋巴组织受累最严重,脑、心、脾和内分泌腺体次之。肝、脾大,脾切面不见滤泡,髓质呈粥糊样。肝脏极易破碎,大体标本切开时有多量血液流出。
2、在显微镜下观察,脾明显充血,在红色脾髓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部分增生,有大量吞噬细胞。红髓的坏死伴随淋巴组织的破坏,脾小体内的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肝细胞普遍变性和坏死,常见透明变性。库普弗细胞肿胀凸出,满载细胞残渣和红细胞,窦状隙亦充满碎屑。门静脉间隙内积蓄着单核细胞,但在肝坏死达到高峰时,亦可见肝细胞再生现象。淋巴组织的单核细胞变形。坏死性损坏不仅表现在肝和脾,亦可表现在胰腺、生殖腺、肾上腺、垂体、甲状腺、肾脏和皮肤等处。除了局限性出血和小动脉内膜炎外,肺的损害较轻。神经系统的病变,主要散布在脑神经胶质的各种成分,包括星状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神经细胞都受影响。脑实质中多处可见出血。神经胶质损害可表现为增生(胶质结节和玫瑰花状形成)和变性(固缩和核破裂)。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对来自马尔堡出血热疫区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急骤起病,发热伴头痛、乏力、全身肌肉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病毒出血热。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确诊。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拉沙热、疟疾、伤寒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拉沙热
发病缓慢,早期咽、喉痛,晚期脸肿是其特征,可作疑诊鉴别。
2、疟疾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即可诊断,抗疟治疗有效。
3、伤寒
发病缓慢,肥达试验阳性,血、粪或骨髓培养可见伤寒杆菌,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
治疗-对症治疗:
1、首先应尽快明确诊断和隔离患者
给予患者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如给早期患者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2、同时应积极对并发症进行治疗
(1)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2)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应输注血小板。对合并DIC的患者,可予肝素钠等抗凝药物治疗。
(3)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
(4)少尿者,可按急性肾衰竭处理,如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药,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必要时采取透析治疗。
(5)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护肝治疗。
(6)重症患者可酌情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暂无特效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肝素钠
治疗-治疗周期:
马尔堡病毒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急性期一般在15日左右,可出现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并发症,预后极差,病死率50%以上。能够挺过急性期的患者,多半可存活下来,但其恢复较缓慢,需要数周时间。
预后-危害性: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病毒可完全消失。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有可能再次感染。
日常-总述:
家属应当给患者多一些理解、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共同克服疾病。同时在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可适当锻炼身体,注意个人卫生。在病毒尚未彻底清除前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性生活。
日常-心理护理:
疾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家属及亲朋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进行适当的心里疏导,以免患者产生消极、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给疾病恢复带来不利的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1、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2、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皮肤清洁。
4、在病毒尚未彻底清除前,做好防护错死后,避免进行性生活,以免造成病毒传播。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应适当补充营养,可食用肉、蛋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
饮食禁忌:
尽量少吃油腻、多盐、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日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预防马尔堡病毒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马尔堡病毒病最重要的措施,因此国家方面要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严防本病传入我国。个人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尽可能预防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1、尽量避免与病毒感染者接触,必须接触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2、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3、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