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马牙疾病别名: 上皮珠疾病概述: 马牙又称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
养生
疾病名称: 马牙
疾病别名: 上皮珠
疾病概述:
马牙又称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黄白色小颗粒,多位于口腔上颚中线和齿龈部位,是一种特殊的新生儿生理表现,一般不需要治疗,数周后可自然消。但用针挑或布擦马牙,可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感染。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口腔
常见症状: 表现为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
主要病因: 是新生儿的一种正常生理表现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绝大多数会自行脱落,不能随意挑破,以防感染。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新生儿。
病因-总述:
马牙是一种生理现象,原因尚不明确。胎儿在6周时,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组织,即牙板。而牙胚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后牙胚脱离牙板生长为牙齿,断离的牙板可被吸收而消失。有时这些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长期留在颌骨内,有的被排出而出现在牙床黏膜上,即为“马牙”。
症状-总述:
一般没有不适症状,可在牙龈或上颚部位发现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可能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暂时不适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可随着宝宝牙齿的生长发育,“马牙”会被吸收或自动脱落。
症状-并发症:
婴儿口腔黏膜薄嫩,黏膜下血管丰富,且婴儿本身免疫力低,因此若用针挑或布擦马牙,导致口腔黏膜损伤,极易导致细菌感染,并可引起口轻溃烂或发生口腔炎、颌骨髓炎等病变,严重时细菌扩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中毒性肠麻痹、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可导致后遗症或死亡。
就医-门诊指征:
一般无须就医,若家长将马牙挑破后,新生儿出现发热、精神差、拒食及口腔局部红肿情况,应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儿科或口腔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家长证件、户口本、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儿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生多久了?马牙什么时候发现的?
2、在家有没有用力擦拭或者挑破?
3、孩子有没有哭闹、精神差、拒食、发烧等表现?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种情况需要处理吗?
2、是不是发生感染了?
3、日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家长发现新生儿马牙并带孩子就医,医生会首先检查患儿口腔情况,一般无须特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首先观察婴儿的全身情况和口腔情况。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异常表现,检查口腔,可在口腔上颚中线和齿龈部位发现黄白色颗粒状,米粒大小,数目不等,正常情况下,无口腔黏膜红肿、充血等异常表现。若“马牙”损伤引起感染,可见黏膜溃烂、发红等异常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病理学检查
可取部分组织进行镜下活检,有助于马牙的鉴别和诊断。
2、血常规检查
若因马牙损伤引起细菌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通过询问病史和观察患儿口腔情况,根据典型黄白色颗粒表现即可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实验室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1、鹅口疮
是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乳具导致感染。患儿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周围无炎症反应,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并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使用抗生素可加重病情。
2、疱疹性口炎
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婴幼儿,在公共场所容易传播。常好发于颊黏膜、齿龈、舌、唇内、唇红部及邻近口周皮肤。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上述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本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发现。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
治疗-治疗原则:
马牙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无需治疗。若影响婴儿进食或发生破损感染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一般无须用药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无须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马牙可在数周或3月后自然脱落,少部分患儿可能延迟脱落。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马牙可在数周或3月后自然脱落,一般不会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少部分可能会延迟脱落,也无须特殊处理。极少部分可能会合并感染。
预后-危害性:
如果用力擦拭黏膜或者挑破马牙,可能会导致局部感染,若未能及时控制感染,可发生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预后-治愈性:
无须特殊治疗即可自愈。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可自行脱落。
日常-总述:
马牙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护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哺乳时注意乳头和乳具的消毒,同时注意婴儿口腔卫生。新生儿的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别的清洗,此时婴儿口水的流动性大,可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在哺乳后喂少量温开水,可将口腔中残余奶液进行冲洗,或者使用干净棉签浸过淡盐水轻轻擦拭牙床,也可达到清洁作用。
2、切忌损伤马牙,避免引起口腔黏膜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患儿一般情况,若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或发现口腔内黏膜破损、溃烂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日常-复诊须知:
可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幼儿可半年进行一次检查,早期注意口腔清洁,可预防牙病的发生。
饮食调理:
马牙患儿一般处于哺乳期,饮食上无特殊注意。给予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品。哺乳期母亲应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
预防措施:
马牙是一种生理现象,无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但注意口腔黏膜卫生,避免损伤,可防止口腔黏膜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