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CMC
疾病别名: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疾病概述: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CMC)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较为罕见,常从婴儿期开始发病,也可始于新生儿期或成人期,是一组发生于不同组织的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其发病机制为免疫缺陷,主要为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所致。最好发部位为口腔,其次为甲、躯干皮肤、头皮。病程长而持续,但感染多呈浅表性,一般不发展为全身念珠菌病,因此,只要采取有用的治疗措施,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的症状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口腔黏膜白斑、皮肤红斑
主要病因: 念珠菌感染
检查项目: 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涂片检查、免疫学检查、内分泌检查、胸部X线检查、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严重程度不等,可自红斑、结痂、结节、疣状增生发展至严重毁容的肉芽肿病变,患者需及早就医治疗,避免病变严重导致毁容。
流行病学-传染性:
具有一定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内源性感染、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影响淋巴细胞功能的先天性胸腺疾病患者。
2、胸腺瘤患者。
3、并发免疫功能低下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4、伴有甲状旁腺或肾上腺功能减退或糖尿病等内分泌障碍的患者。
5、婴幼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芬兰、撒丁及伊朗发病率较高。
病因-总述: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中,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定植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各个器官,包括口咽部、鼻咽部、胃肠道、前尿道和阴道等。当条件合适时(免疫功能低下),孢子相的念珠菌转变为菌丝相而致病。
症状-总述:
患者通常幼年起病,可表现为持续性口腔黏膜感染,后逐渐累及皮肤和深部组织形成肉芽肿,一般不累及内脏。皮损特点为发病初起红斑为主,以后逐渐隆起,表面结痂,形成结节及疣状增生。
症状-典型症状:
1、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变最常见,特别在舌和颊侧黏膜出现口腔黏膜白斑,之后以甲、躯干、头皮常见。
2、发病初期以红斑为主,以后逐渐隆起,表面结痂、形成结节及疣状增生,去除痂后可见基底部潮红糜烂面,痂内可见大量菌丝和孢子,皮损周围呈暗红色浸润。
3、掌跖部位慢性损害表现为弥漫性角质增厚。
症状-并发症: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并发感染性疾病如:睑缘炎、咽炎和喉炎、复发性细菌性肺炎。
症状-伴随症状:
1、伴有多种内分泌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糖尿病等)。
2、伴免疫功能异常(如成人胸腺瘤、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等)。
3、伴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
就医-门诊指征:
当口腔、甲、躯干、头皮等处出现以红斑为主,以后逐渐隆起,表面结痂、形成结节及疣状增生的皮损时请及时前往门诊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皮肤病变就诊于皮肤与性病科。
2、合并其内分泌疾病时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3、合并免疫缺陷病时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4、合并胸腺瘤时就诊于胸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皮肤检查,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就医过程中需注意安全,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哪里不舒服?
2、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不舒服?
3、不舒服的症状是持续存在的还是间歇性发作?
4、有无接触特殊化学物品,如强酸、强碱、染发剂、化妆品等?
5、家族中有无其他人有类似症状?
6、有无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的病史?
7、之前有无就诊治疗过?
8、之前用的什么药品,治疗效果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
2、我应该怎么治疗?
3、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4、我会不会患其他并发症?
5、治疗所需大概费用是多少?
6、我会不会将此病遗传给我的孩子?
7、此病会不会传染?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白斑、皮肤红斑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建议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涂片检查、真菌培养、免疫学检查、内分泌检查、胸部X线检查、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明确诊断疾病及疾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黏膜、皮肤有无病损,并注意观察病损的部位、颜色、大小以及有无糜烂面。
2、触诊
医生通过触诊了解皮肤有无角质增厚,指甲有无改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真菌涂片检查
病损处取材行涂片,查见略呈圆形的出芽孢子,还有和芽孢相接的假菌丝,革兰染色阳性。
2、真菌培养
培养出念珠菌可确诊。
3、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免疫球蛋白检查,有助于诊断。
4、内分泌检查
甲状旁腺激素、血浆皮质醇、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清电解质、空腹血糖、75g糖耐量实验,有助于医生判断有无并发其他疾病。
5、血清学检测
甘露聚糖抗原及抗体检测及1,3-B-D葡聚糖的检测,对侵袭性真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检查-病理检查:
取病损处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判断有无真菌侵入组织。
检查-其他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菌种鉴定。
检查-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判断患者有无胸腺瘤。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幼时起病,慢性反复发作性)、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有白斑、皮肤有红斑)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病理检查可见真菌侵入),一般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口腔扁平苔藓、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口腔扁平苔藓
病损可发生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以颊部最多见,其次为舌、龈、唇、腭、口底等处,大多左右或上下对称。病损表现为小丘疹连成的线状白色或灰白色条纹。但真菌涂片检查不能见念珠菌菌丝和孢子,可通过此项检查,对二者进行鉴别。
2、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人体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头部、脸部、前胸、腋窝等处。通常患处皮肤会有瘙痒、红斑和剥落的皮屑,呈油腻的白色或淡黄色。可通过真菌涂片及病理检查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去除各种感染因素,局部或全身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必要时给予支持疗法。
治疗-对症治疗:
1、病损处外用抗真菌药物,皮肤病损病情较严重时需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2、积极治疗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等合并症。
3、补充维生素治疗维生素缺乏症。
4、补铁纠正缺铁性贫血。
5、抗生素治疗复发性细菌性肺炎等并发症。
治疗-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2、食用瓜果蔬菜补充维生素,食用肝、蛋类、牛奶、瘦肉补充铁元素。
3、心理治疗缓解焦虑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药物治疗:
1、系统治疗
主要用于大面积和深部皮肤念珠菌病、复发性生殖器念珠菌病、甲沟炎及甲念珠菌病。
(1)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龟头炎可用氟康唑150mg单剂口服,或150mg/d口服,疗程三天。
(2)甲念珠菌病、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则根据病情连续用药2~3个月或更长。
2、外用药物治疗
可用于皮肤黏膜浅表感染。
(1)口腔念珠菌感染可外用霉菌素溶液(10万/mL)或1%~2%甲紫溶液,可用1%~3%克霉唑液或0.02%氯己定液漱口,也可用10mg克霉唑片含服。
(2)念珠菌性龟头炎应外用抗真菌溶液或霜剂,如酮康唑等。
(3)阴道念珠菌病可根据病情选用益康唑、克霉素、咪康唑或制霉菌素栓剂。
治疗-相关药品:
氟康唑、霉菌素溶液、克霉唑、氯已定、酮康唑、益康唑、克霉素、咪康唑、制霉菌素栓剂
治疗-手术治疗:
骨髓移植、胸腺移植: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对于严重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可以进行骨髓移植、胸腺移植。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2~6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由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的念珠菌感染多呈浅表性,一般不发展为全身念珠菌病。因此,只要采取有用的治疗措施,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的症状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当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继发于原发性免疫缺陷(如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时,其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严重程度不等,可自红斑、结痂、结节、疣状增生发展至严重毁容的肉芽肿病变。
预后-自愈性:
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念珠菌的感染存在着持续性,一旦停药,即可复发,不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经正规抗真菌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控制。
预后-根治性:
病程较长,不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存在持续性,一旦停药,即可复发。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皮肤护理,合理膳食,同时保持平稳心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皮损的存在导致形象受损,会使大多数患者产生自卑、避世的负面情绪。精神上受到打击或者情绪过于抑郁、激动对病情极为不利。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用药护理:
伊曲康唑胶囊在胃肠道几乎完全被吸收,与食物同服还可使吸收率增加,因此建议此药与饭同服。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等,应关注患者有无以上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心情愉悦。
2、保持个人卫生,保证皮损处清洁干燥。保持床单位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消毒。
3、洗浴以不刺激皮损、患者不感觉疲劳、无不适感为度,选择宽松舒适的纯棉类衣物。
4、合理膳食。
5、避免搔抓皮损处。
日常-复诊须知:
需携带之前的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
2、患者常伴维生素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要多食瓜果蔬菜、蛋类、瘦肉、肝、牛奶等食物补充维生素和铁元素。
3、患者蛋白丢失多,消耗大,饮食以促进机体代偿功能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
饮食禁忌:
忌食牛羊肉、海鲜、辛辣、烟、酒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否则可能引起瘙痒,患者瘙抓加重皮损。
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2、避免外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免疫功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