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肾炎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nephritis疾病概述: 慢性肾炎(chro...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肾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nephritis
疾病概述:
慢性肾炎(chronic nephritis)如果不特指的话,一般就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的临床表现。病情迁延并呈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部分病人最终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肾内科
发病部位: 肾脏、腰部
常见症状: 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乏力、疲倦、腰部疼痛、食欲缺乏
主要病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液检查、肾脏B超、肾活检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为慢性肾炎,在疾病早期,无论症状轻重,均应积极治疗,并遵医嘱定期复诊,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免肾功能继续恶化,甚至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临床分类:
慢性肾炎可见于多种肾脏病理类型,主要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其中,IgA肾病为我国最常见的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在亚太地区,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我国IgA肾病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40%~47.2%。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见。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资料显示,近10年我国IgA肾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病因-总述:
慢性肾炎大多是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免疫反应为其起始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1、绝大多数慢性肾炎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
2、仅有少数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直接迁延或临床痊愈若干年后再出现)。
3、慢性肾炎的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
4、高血压、大量蛋白尿、高血脂等非免疫因素有时也会成为病变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
症状-总述: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症状轻重不一。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部分慢性肾炎患者因感染、劳累、使用肾毒性药物等,使病情急剧恶化,及时去除诱因可使肾功能有所恢复。晚期则主要表现为终末期肾衰竭的相应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血尿
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镜下血尿肉眼观察无异常,肉眼血尿可见尿色加深、尿色发红或呈洗肉水样。
2、蛋白尿
蛋白尿为尿液中的蛋白质排泄增多所致,可表现为尿液混浊、泡沫增多。
3、水肿
肾性水肿好发于颜面部、眼睑及双下肢,一般不严重。
4、高血压
多数患者有轻重不等的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突出表现,甚至出现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心脏病、眼底出血及视神经盘水肿等。
5、全身表现
慢性肾炎患者还可出现腰膝酸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
症状-并发症:
慢性肾炎患者若不经正规系统的治疗,可能会发生贫血、电解质紊乱、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肾衰竭的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蛋白尿。
2、不明原因的颜面部、眼睑及双下肢水肿。
3、腰膝酸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若出现水肿(尤其是眼睑、双下肢等)、血尿、腰痛等表现,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最好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2、这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了?
3、有没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疾病等?
4、排尿正常吗?有没有出现小便的颜色改变?如果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有没有腰痛的表现?
6、之前有得过肾病吗?
7、家族中其他人有没有肾脏疾病?
8、最近有没有服用某些药物?
9、具体药名是什么?用法和用药剂量是什么?
10、近期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慢性肾炎?
2、这个病有什么危害?会影响我的生活吗?
3、会影响我的另一个肾脏吗?
4、可以治好吗?怎么治?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治疗以后会复发吗?
7、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
8、治疗周期大概多久?
9、我需要住院吗?
10、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乏力、疲倦、腰部疼痛、食欲缺乏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行血常规、尿液检查(如尿液外观、尿沉渣、尿蛋白测定等)、肾脏B超等检查。必要时,还会进行肾脏活检,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慢性肾炎患者查体可见眼睑、胫前或骶尾部水肿。部分患者可有血压(特别是舒张压)持续性中等以上程度升高,甚至出现恶性高血压,严重者有眼底出血、渗出,甚至视盘水肿。此外,还会检查患者腹部是否存在疼痛或压痛,以便进一步了解疾病进展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在慢性肾炎早期,血常规检查可正常或仅有轻度贫血。
2、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主要包括尿液外观、理化检查、尿沉渣检查、生化检查、尿蛋白测定等。慢性肾炎患者可见程度不等的蛋白尿和(或)血尿,还可见红细胞管型。部分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于3.5g/24h)。
3、肾功能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多数患者可有较长时间的肾功能稳定期,疾病晚期则出现尿浓缩功能减退,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升高。
检查-病理检查:
肾活检全称为肾穿刺活检术,是采用特殊的细小穿刺针经皮肤刺入肾脏中取出一小条组织,通过电子显微镜技术、HE染色技术、特殊染色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一系列病理技术方法,再结合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肾内小血管的病变特征加以分析和诊断。肾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并评估肾损伤是否可逆,能否治疗等。但肾活检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术后可能会出现血尿、腰痛、尿潴留等情况,重度高血压、明显出血倾向、小肾或孤立肾、精神病或不配合操作者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简便的肾脏检查方法,它能筛选泌尿道发育不全、先天性畸形、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等原因所致的肾脏大小不匀、结石、积水、肿瘤及前列腺疾病等。慢性肾小球肾炎B超检查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晚期可出现双侧对称性缩小,肾皮质变薄。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既往疾病史,再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血常规、尿液检查(如尿液外观、尿沉渣、尿蛋白测定等)、肾脏B超、肾脏活检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还会注意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Alport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感染后急性肾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肾炎、过敏性素窥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通常会有自身抗体阳性及其他免疫学异常。
2、Alport综合征
即遗传性肾炎,多见于10岁之前的青少年,常有家族史(多为X连锁显性遗传),病人可有眼(球形晶状体等)、耳(神经性耳聋)、肾(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异常。
3、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多有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统感染史,并有影像学及肾功能异常,尿沉渣中常有白细胞,尿细菌学检查阳性。
4、梗阻性肾病
梗阻性肾病多有泌尿系统梗阻的病史,慢性者影像学常有多发性肾结石、肾盂扩张并积水、肾脏萎缩等征象。
5、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
临床上轻型慢性肾炎应与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相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
6、感染后急性肾炎
与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不同之处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的病情多在短期内(数日)急骤恶化,血清C3一般无动态变化;此外,二者的转归不同,急性肾小球肾炎1~2月多可自愈。
7、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
慢性肾炎血压明显增高者需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即良性肾小动脉性硬化症)鉴别,后者多有高血压家族史,先有较长期高血压,其后再出现肾损害,远曲小管功能损伤(如尿浓缩功能减退、夜尿增多)多较肾小球功能损伤早,尿改变轻微(微量至轻度蛋白尿,可有镜下血尿及管型),常有高血压的其他靶器官(心、脑、视网膜)并发症。
治疗-治疗原则:
慢性肾炎的治疗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的。由于高血压和蛋白尿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因而临床上要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小于130/80mmHg),将尿蛋白减少至小于1g/d。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发展至肾衰竭阶段时,可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
治疗-一般治疗:
1、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均可能损伤肾脏,导致肾功能恶化,应予以避免。
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
肾功能不全病人应限制蛋白及磷的入量,根据肾功能的状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控制饮食中磷的摄入。在进食低蛋白饮食时,应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所需要的热量。在低蛋白饮食2周后可使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
3、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
高血压病人应限盐(小于6g/d)、调整饮食蛋白质与含钾食物的摄入、戒烟、限制饮酒、减肥、适当锻炼等。
治疗-药物治疗:
1、降压药
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ACEI与ARB具有降低尿蛋白作用,其用药剂量常需要高于其降压所需剂量。但应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2、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一般不主张积极应用,但是如果病人肾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受损,病理类型较轻(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早期膜性肾病等),而且尿蛋白较多,无禁忌证者可试用,但无效者则应及时逐步撤去。
3、利尿剂
水肿严重者,可给予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以缓解水肿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氢氯噻嗪、α-酮酸、环孢素A、他克莫司、硫唑嘌呤、麦考酚酸酯
治疗-手术治疗:
药物控制效果不明显,已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可考虑采取肾移植手术。肾移植是将来自供体的肾脏通过手术植入受者体内,从而恢复肾脏功能。相比于透析治疗,病人生活质量更佳、存活率更高,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但手术费用较高,肾源不好匹配,且术后易出现排异反应,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排斥反应,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麦考酚酸酯等。
治疗-其他治疗:
若患者健康状况不佳,不能耐受手术,或未找到合适肾源者,可采取透析治疗,替代肾脏清除体内过多的代谢废物,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血液透析
简称血透,是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手段,一般需要在患者的手臂上做动静脉瘘,即把手臂上的一条动脉和静脉吻合在一起,使血流能达到透析所需的量。适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尿毒症等,但颅内出血、颅内压升高等不能做血液透析。治疗后,可能出现出血、空气栓塞、高血压、低血压等并发症。为预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2、腹膜透析
简称腹透,是利用病人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通过向腹腔内灌注透析液,实现血液与透析液之间的溶质交换,从而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腹膜透析无需做血管准备,出血风险小,也无需抗凝治疗,操作简单、方便,甚至在家也可进行操作,适用于儿童、糖尿病及严重血管病的患者。但治疗后,易出现腹膜炎、肺部感染、蛋白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进展至慢性肾衰竭。病变的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肾脏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是否采取有效的延缓肾功能进展的措施、治疗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等。
预后-危害性:
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或尿毒症,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要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轻症、早期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若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者,仅通过药物很难治愈,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手术,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日常-总述:
慢性肾炎的患者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心理护理:
慢性肾炎因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家属应主动关心及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也不可乱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休息与运动
慢性肾炎稳定期症状不明显者,可鼓励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以自我不感觉疲劳为度,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宜清静安逸、居室向阳、干燥避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此外,还应注意环境的安全,避免磕碰、外伤等,以免引起出血。长期卧床病人居室内环境应定期优化、改善,始终给患者一个清新而幽雅的环境,以增加患者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卫生保健
日常生活中,病人要勤换衣物,保持自身的干净整洁。出现皮肤瘙痒时,尽量避免搔抓,以防皮肤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卧床患者要防止压疮,每隔2~3h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保持床铺、皮肤的清洁干燥,家属可常用温水给患者擦拭身体,并进行局部按摩等。注意口腔护理,在餐前及早晚注意刷牙、漱口,减轻口腔异味,防止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日常-复诊须知:
1、定期复查身体各项指标及功能,如血糖、血脂、血压及肾功能等。
2、治疗期间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少尿、腰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精神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以及切口情况,当发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但可以帮助慢性肾炎患者控制高血压,纠正异常代谢,减轻水肿,还可以防止机体蛋白质进一步分解,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慢性肾炎患者要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限制水、盐、钾、磷的摄入,同时要保证糖、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以满足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贫血患者要注意叶酸和铁的补充。
饮食建议:
1、调整蛋白质的摄入
肾炎患者应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并以优质蛋白为主,低蛋白饮食时应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常见的优质蛋白有鸡蛋、牛肉、鱼肉、鸡肉等。
(1)病程较长的慢性肾炎患者,若功能损害不严重者,可不必严格限制食物中的蛋白质,但总量应比健康人略少。
(2)并发氮质血症的患者,应按病情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3)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主食可用玉米淀粉、藕粉等代替。
2、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慢性肾炎患者应保证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的摄入。宜吃白菜、圆白菜、花菜、黄瓜、菠菜、萝卜、冬瓜、绿豆芽、丝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糖类和脂肪的摄入
当患者进食较少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糖或植物油以增加热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要,从而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
4、叶酸及铁的摄入
有贫血者,应补充叶酸及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内脏以及深绿色蔬菜等。
饮食禁忌:
1、限制水、盐的摄入
(1)对于还没有出现高血压、水肿和尿量减少的慢性肾炎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做到“限盐不限水”即可。
(2)已经出现24小时尿量少于1000毫升或出现明显水肿和高血压的患者,必须要做到“水盐双限”。
(3)水肿严重时,每天食盐要严格控制或给予无盐饮食。
2、限制钾的摄入
慢性肾炎患者如果出现高钾血症,应限制高钾食物,如浓肉汤、鸡精、香蕉、哈密瓜、柠檬、橘子、竹笋、黄花菜、蚕豆、土豆、紫菜、海带、木耳、银耳等。
3、限制磷的摄入
慢性肾炎患者应控制磷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如蛋黄、全麦面包、薏苡仁、干莲子、内脏类、干豆类(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硬核果类(花生、腰果、开心果、杏仁、瓜子、黑芝麻等)食物。
4、忌辛辣、油腻的食物
慢性肾炎患者还应避免食用辣椒、胡椒、花椒、茴香、大料、香菜、五香粉等辛辣刺激之物,此外,巧克力、瓜子、花生等易上火的食物,容易升高血压,还可能引起过敏,也不宜食用。
预防措施:
预防慢性肾炎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及减少感染发生机会,通常采用的预防措施如下: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累、精神压力大;平时要多参加适量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合理营养,增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随时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强化自我保健意识;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或感染的发生。
2、保持健康的体重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体重,从而降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3、戒除烟酒
吸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而动脉粥样硬化会减少肾脏血流量并升高血压;饮酒也会增加高血压等病的风险,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戒除烟酒。
4、谨防细菌或病毒感染
减少机体感染机会,防止受冷着凉,预防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皮肤化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一旦感染了以上疾病或发生了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要给予及时彻底的治疗,急性肾炎患者有慢性感染病灶者,在病情稳定3~6个月后,可考虑采用手术等方法进行根治,以免疾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肾炎。
5、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
高血压患者要学会在家测量血压,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7.2mmol/L(睡前6.1~8.3mmol/L),对预防慢性肾炎有重要意义。
6、定期体检
注意自身监测。自觉身体不适时,如出现了夜尿多、食欲减退、腰部不舒服或酸胀感,尤其早晨起床后出现眼睑、颜面部水肿及排尿异常,提示有肾脏病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以便于尽早诊断和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