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湄公血吸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schistosomiasis mekongi疾病概述: 湄...
养生
疾病名称: 湄公血吸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schistosomiasis mekongi
疾病概述:
湄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mekongi)是由湄公血吸虫寄生在人肠系膜静脉的一种寄生性吸虫病。本病局限于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常因接触疫水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多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本病的治愈率较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腹痛、腹泻
主要病因: 感染湄公血吸虫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检查、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B超、CT
重要提醒: 到过疫区的患者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保虫宿主。狗、羊、牛、田鼠等是湄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开放拟钉螺为中间宿主。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虫卵随尿液或粪便入水,血吸虫的幼虫(尾蚴)感染螺类,然后易感者直接接触疫水,尾蚴从而可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湄公血吸虫局限于老挝与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受感染威胁的人口有150 万。2005年在柬埔寨,报道了3例人体感染湄公血吸虫的病例。在老挝,应用皮试及粪便检查,人群的感染率为11.9%~14.4%,开放拟钉螺的自然感染率为0.3%。56%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肝牌肿大,93.3%的感染者有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老挝与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
病因-总述:
湄公血吸虫病主要是由接触疫水或食用被感染的钉螺所致,湄公血吸虫寄生在人肠系膜静脉,可引起一系列的病变。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湄公血吸虫。
病因-基本病因:
湄公血吸虫病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由其虫卵引起。湄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成熟虫卵中的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所致。湄公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更为复杂。由于大量虫卵在组织内成堆沉积,所形成的肉芽肿更大,周围细胞浸润更多。
症状-总述:
急性湄公血吸虫病表现为以皮疹为主的尾蚴性皮炎,又称为游泳者痒症。长期反复的感染湄公血吸虫可发展为慢性血吸虫病,慢性感染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门静脉高压。患者可出现肝脾大、腹水、发育障碍、食管胃底静脉出血、黄疸等临床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发热
由于寄生虫感染,患者多有发热、畏寒,体温一般高于37.5℃。
2、肝脾肿大
大多数急性期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其质地较软,可有叩压痛。
3、消化系统症状
表现为腹痛、腹泻,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脓血或黏液,常伴有肛门不适、排便急迫感、失禁等症状。
4、过敏反应
患者可能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突然变大、厚、肿胀,局部可发红、疼痛、有烧灼感)等。
症状-并发症:
1、肝纤维化
晚期湄公血吸虫病患者的肝细胞被血吸虫破坏,肝脏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表现为食欲降低、肝区不适、乏力、呕血与黑粪等,严重者可导致血压下降和失血性休克。
2、阑尾炎
湄公血吸虫可导致急性阑尾炎,一旦穿破阑尾,还可并发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
就医-门诊指征:
接触疫水或有疫区生活史的人,出现以下情况须及时就医:
1、不明原因发热、畏寒;
2、腹痛、腹泻,伴有肛门不适、排便急迫感、失禁等;
3、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可于感染科诊治。以消化症状为主者,首诊可咨询消化科。以皮肤症状为主者,首诊可咨询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湄公血吸虫病的疫区吗?
6、您最近有没有喝过生水呢?
7、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比如肝炎?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会留后遗症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粪便检查、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B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
2、粪便检查
粪便内检查虫卵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3、肝功能检查
判断是否出现肝功能损伤,血清ALT、AST可增高。
4、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如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而且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微量采血,操作简便。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间插血吸虫感染。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
从B超图像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显示门静脉壁回声带增强(≥6mm))呈线状者为轻度;呈管状者为中度;呈网状分隔者为重度。后者结合图像中肝表面结节与脾脏肿大,可提示肝纤维化。
2、CT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CT扫描显示较特异现象;肝包膜增厚钙化,与肝内钙化中隔相垂直;在两者交界处并有切迹形成。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诊断-诊断原则:
湄公血吸虫病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判定。确诊应以虫卵的形态学特征为依据。
诊断-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
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均较明显。急性和少数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有HBsAg假阳性,与嗜异性抗体有关,故应同时检查血清中其他乙型肝炎的标志。还可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2、肝硬化
湄公血吸虫病常有慢性腹泻和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比肝硬化少见,但仍需依赖多次病原学与免疫学试验检查才能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埃及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是使用药物抗病原虫治疗,达到缓解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对于其他症状严重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补液、加强营养及全身治疗等。
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是应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该药的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适应证广,对血吸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效果。并且本药的毒副作用小,治疗量对人心血管、神经、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不会发生致畸、致癌。但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
治疗-相关药品:
吡喹酮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个月,不过可能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产生一定的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早期的规范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 肝性脑病等患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可并发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
2、本病可传染。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建议患者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磨破皮疹的风险。禁止搔抓皮疹,可用手轻拍皮疹缓解症状。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肝功。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以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低糖、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若有少量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患者可给牛奶、米汤等流食,以中和胃酸,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6、病情严重不能经口摄入食物者,必要时可置胃管给予流质饮食或者营养液。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禁止高盐高糖饮食,少食肥甘厚腻。
3、有少量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患者要避免坚硬及粗糙的食物,保护胃黏膜。
4、患者避免饮用生水,吃生食或者不干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去疾病暴发地区。
2、养成卫生的饮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生食和不干净的食物。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定期定区域对排泄物进行消毒。
4、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