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面肌瘫痪疾病别名: 面瘫疾病概述: 面肌瘫痪又称面瘫,是指面神经受损而导致的颜面部肌肉功...
养生
疾病名称: 面肌瘫痪
疾病别名: 面瘫
疾病概述:
面肌瘫痪又称面瘫,是指面神经受损而导致的颜面部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类。常见症状为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头部、面部
常见症状: 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主要病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肿瘤、外伤、血管性病变等
检查项目: 神经电图、肌电图、镫骨肌反射试验等
重要提醒: 平时应经常性的锻炼面肌,促使面肌功能恢复。
临床分类:
1、中枢性面瘫
指面神经核以上至其大脑皮质中枢(中央前回下1/3)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又称核上性面瘫。
2、周围性面瘫
指面神经核及面神经本身病损所引起的面瘫,又称核下性面瘫。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
病因-总述:
面肌瘫痪主要由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肿瘤、外伤、血管性病变等原因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bell麻痹,是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的病因暂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2、外伤
外伤导致面神经损伤,从而引起面肌瘫痪,如手术损伤,面部撕裂伤、钝器伤,颞骨骨折、颞骨穿通伤等。
3、感染
因感染而使面部神经肿胀、变性及炎细胞浸润,从而导致面肌瘫痪,如耳带状疱疹、急性中耳炎等。
4、肿瘤
腮腺肿瘤、颈静脉球体瘤、脑肿瘤等压迫或侵犯面神经,从而导致面肌瘫痪。
5、血管性病变
血管内病变引起面神经受损,从而致面肌瘫痪,如脑栓塞等。
6、其他
如吉兰-巴雷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等,也可致面肌瘫痪。
症状-总述:
面肌瘫痪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分为中枢性面肌瘫痪和周围性面肌瘫痪。
症状-典型症状:
1、中枢性面肌瘫痪
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
2、周围性面肌瘫痪
(1)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l)征。
(2)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存于颊部与齿龈之间。
(3)当病变位于周围神经至神经节时,泪腺神经失去作用,不能通过眼睑运动将眼泪压进鼻泪管,导致结合膜囊内眼泪聚集过多。
(4)若病变波及鼓索神经,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5)若膝状神经节受累,除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还有同侧唾液、泪液分泌障碍,耳内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廓出现疱疹,称膝状神经节综合征。
症状-并发症:
偏瘫、共济失调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先会先行面肌的静止检查和运动检查,必要时可能会建议患者做神经电图、肌电图、镫骨肌反射试验等。
检查-体格检查:
1、静止检查
(1)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2)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3)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4)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5)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6)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2、运动检查
(1)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额腹的运动功能。重度病人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3)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4)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5)示齿: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6)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7)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电解质
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起病时血象可稍偏高。
2、其他
(1)血糖、免疫项目、脑脊液检查,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2)结核菌素试验、Kveim试验、血清丙球蛋白测定,可从病因学角度出发,除外某些疾病,如结核、结节病等。
检查-其他检查:
1、定位试验
(1)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医生会将0.5×5cm的滤纸条一端3~5mm钩于下睑穹窿处,左右眼各一条,5分钟后比较两侧浸湿的长度。当患侧滤纸的浸湿长度比健侧减少到30%或两侧总长度少于25mm时,视为异常。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异常提示损伤部位在膝状神经节近端面神经或岩浅大神经本身。
(2)镫骨肌反射试验:用于评价面神经的镫骨肌支。原理为同侧或对侧耳受到一定强度的声刺激,均能引起一侧骨肌反射性收缩,从而使鼓膜张力和听骨链阻抗发生改变。若患侧反射存在,则提示面神经病变在镫骨肌支的远端,反射消失则提示面神经病变在镫骨肌支的近端。
(3)味觉试验:通过于舌前放置少量甜、酸、苦、咸四种有味溶液来测试舌前2/3的味觉。味觉消失可能提示同侧鼓索神经中断。但该试验过于主观。由于鼓索神经中断后10天内同侧舌前2/3味乳头即将消失,因此可通过显微镜下检测味乳头消失与否来判断鼓索神经的功能。
(4)涎液分泌试验:通过检测涎液分泌的速度,来评估鼓索神经功能上的完整性。其做法为将导管插入颌下腺的导管内,比较两侧导管每分钟流出的涎液滴数。患侧较健侧减少50%示涎液分泌减少。但由于该试验操作困难及受测试者较痛苦,故很少被采用。根据涎液pH值随涎液分泌增加而增加的原理,可通过测定涎液pH值来间接检测涎液分泌的速度。若涎液pH值小于6.1则提示鼓索神经中断。
2、电生理试验
(1)神经兴奋性试验(NET):刺激电极置于茎乳孔,观察引起面肌轻微收缩的电流强度,即面神经的兴奋阈,比较患侧与正常侧的阈值。若两侧阈值大于3.5mA,提示面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较差。
(2)最大刺激试验(MST):电极放置同神经兴奋性试验。用超强电流刺激面神经干,使所有面神经纤维均发生兴奋。患侧面肌运动与健侧比较,结果分为相等、轻度减弱、明显减弱和运动消失四级。患侧面肌运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提示面神经功能恢复预后不良。
(3)神经电图(ENoG):可通过检查纤维变性百分数来表示神经变性的百分数,对于治疗有一定的提示意义。若发病3周内纤维变性少于90%者可保守治疗;若发病后4日出现患侧纤维变性达50%,发病6日出现纤维变性达90%,或随访两日内纤维变性增加15~20%以上者,提示有手术探查指征。
(4)肌电图(EMG):用针形电极刺入面肌内记录肌肉动作电位。面神经功能恢复前6~12周即可出现多相电位,此检查可作为面神经再生的早期征象,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可观察有没有脑肿瘤等可能导致面肌瘫痪的疾病,帮助确定面肌瘫痪的原因。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病史、神经专科学检查以及定位试验等,区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再通过电生理试验等确定具体病因。
诊断-鉴别诊断:
1、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动,没有额纹和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同侧面部表情丧失等阳性体征,通过临床表现特征可与面肌瘫痪鉴别。
2、面肌瘫痪的病因鉴别
(1)如有头面部外伤史,则可能为颅底骨折或颞骨骨折延续至颅中窝而造成面神经损伤,从而引起面肌瘫痪。
(2)若出现面瘫的同时或之前有同侧耳鸣、耳聋及前庭神经症状,提示可能为小脑桥脑角肿瘤。但若是面瘫的同时伴有同侧传导性耳聋,则中耳疾患引起的面瘫可能性较大。
(3)如有同侧耳流脓史,同时检查发现鼓膜松弛部穿孔并伴有胆脂瘤碎片,则面瘫由慢性中耳炎性胆脂瘤压迫引起的可能性最大。
(4)如面瘫伴耳痛,查体发现鼓膜及耳部有疱疹,则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肌瘫痪。
(5)如双侧面瘫并伴有面部肿胀,则可能为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
治疗-治疗原则:
面瘫治疗的关键是确定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其主。
治疗-一般治疗:
1、患者对着镜子,自己用手按摩患处肌肉,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患者可练习瘫痪的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
2、周围性面瘫不能闭眼、眨眼者,由于角膜暴露和干燥,容易导致感染。可采用佩戴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预防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有助于阻止或减轻神经变性、减少后遗症及缓解疼痛,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常用强的松,适用于bell麻痹。
2、抗病毒药
可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适用于用于bell麻痹的治疗。常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3、B族维生素
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促使神经再生。
4、抗血小板药物
本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脑栓塞的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
治疗-手术治疗:
在经过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后,面肌瘫痪仍无改善者可与医生沟通,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
治疗-治疗周期:
面肌瘫痪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1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1、针灸
具有祛风、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
2、理疗和推拿按摩
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局部疼痛症状。
预后-一般预后:
通过积极治疗,大约85%~90%的患者可恢复,大约1~3个月好转康复,有的需要6~12个月,也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彻底恢复。6个月以上无恢复迹象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影响外观,可对正常社会交往和情绪产生不良影响。
2、影响功能,严重者吃饭、说话、眨眼、做表情等基本功能有可能受影响。
3、有部分患者不能彻底恢复,以上影响可能永久存在。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可能会自行缓解。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预后-治愈率:
部分人群可通过药物治疗方式治愈。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出现吹冷风、血压过高等诱因,有可能再次复发。
日常-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性的锻炼面肌,促使面肌功能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的面对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保证睡眠充足,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少看电视、电脑,光源刺激可影响瘫疾肌肉的恢复。
3、可每日用热毛巾敷患侧面部2~3 次。
4、每天按摩面部表情肌4~5次,每次约3分钟。从下颌经口角、颊部、耳前、鼻唇沟、眼眶及前额反复按摩。
5、口腔麻痹侧食物残存时应漱口,及时清除,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多食易消化食物,严重者予以流质饮食。
2、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程度,以防烫伤、冻伤口腔黏膜。
3、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中的甲硫氨酸和牛磺酸,能够明显对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起到改善调节功能,能够对血压起下降作用,提高血管的弹性,加快对钠盐从小便里面排泄出去。长时期的进行高蛋白饮食,能够有效控制年龄上升引发的血管壁弹性下降现象,能够让脑血管的反应性得到加强。
4、水果和新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果胶,能降低胆固醇,所以每日要有充足的水果和新鲜蔬菜。
饮食禁忌:
1、戒烟禁酒。
2、忌吃粗糙、干硬、生冷及辛辣食物。
3、忌食用过量的盐。
4、少吃脂肪食物尤其是动物脂肪,如蛋黄、鱼子、红肉、动物内脏等。大量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上升,加快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预防措施:
1、适宜运动,增强体质。长期坚持会使体质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抵抗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2、注意天气变化,风雨及寒冷天气外出时要加强防护,乘车时不要使耳后长时间受冷风吹袭或迎风大笑,避免面部只吹冷风。年老体弱、病后、过劳、酒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神经痛等疾病的患者需额外注意。
3、有腮腺肿瘤、急性中耳炎等基础疾病者,应及时进行治疗。
4、保护好头面部,防止受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