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蝇蛆病疾病英文名称: myiasis cutis疾病概述: 皮肤蝇蛆病(myiasi...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蝇蛆病
疾病英文名称: myiasis cutis
疾病概述:
皮肤蝇蛆病(myiasiscutis)是指某些蝇的幼虫(蛆)寄住在人的皮肤里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本病在国内少见,主要由皮下蝇属引起,患者常表现为低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皮肤蝇蛆病若长时间不治疗,可能导致全身蝇蛆病或严重的继发感染及内脏损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低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
主要病因: 蝇的幼虫感染皮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组织病理检查、皮肤镜检查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分类: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疖肿型、变异性、创伤性、匍行疹型四种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发于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农牧区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牧区偶有散发病例发现,广西及西藏亦均有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以3~5月份为多见。
病因-总述:
皮肤蝇蛆病主要由皮下蝇属引起。皮下蝇属在我国西北、内蒙、东北、川南等地均有分布,为具有长绒毛的似蜂蝇种,包括牛皮下蝇、纹皮下蝇及鹿皮下蝇等,中南、美洲独有的人皮蝇及非洲的嗜人瘤蝇亦可引起皮下蝇蛆病。
病因-基本病因:
由于蝇的种类和习性不同,其感染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1、蝇直接产卵于人的皮肤上或衣物上,孵化后幼虫穿过正常皮肤而寄生于皮下组织内。
2、某些带有蝇卵的蚊子当吸吮人血时将卵带到皮肤上,孵化后幼虫通过蚊子刺吸的伤口进入皮内。
3、蝇直接产卵于创伤处,孵化后的蛆即寄生在局部创伤组织内。这种感染多为马蝇和肉蝇的幼虫。
症状-总述:
皮肤蝇蛆病起病时患者常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窜痛感。这些症状以夜间为重。
症状-典型症状:
1、疖肿型
(1)初发时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结节或肿块,蝇蛆就生存在结节内。
(2)当幼虫快要钻出皮肤时,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水肿加剧,皮面毛孔扩张,有锥刺样的疼痛及虫体蠕动感,几小时后肿块或结节表面出现黄豆大小水疱,疱壁薄而紧张。
(3)若刺破疱壁可以从黄红色黏液中挤出幼虫,随后肿块缩小,炎症也随之消退,中心留下一个穿凿性小孔而愈。
(4)若蝇蛆寄生的部位很深,结节需数月才能破溃,但较少见。
(5)疖肿型皮肤蝇蛆病多发生在皮肤松弛部位,多见于眼脸、口唇、腹、腰、前臂深处,数目1~2个或多达10余个。
2、变异性
若疖肿结节不破溃,蝇蛆可在皮下潜行数厘米后又重新出现新的结节或肿块,在肿块表面出现小丘疹,形成假性脓肿。
3、匍行疹型
皮损为红色水肿性隆起,呈弯曲的带状,其一端有水疱,幼虫即隐藏在水疱之前的正常皮肤内。
4、创伤性
幼虫在裸露的伤口或溃疡处聚集,以坏死组织为营养。可见幼虫在伤口表面爬行。多见于头、面、四肢等处。
5、其他
少数患者于蝇蛆开始钻人人体时,可发生荨麻疹样反应,亦有报道伴弛张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强烈全身变态反应者。
症状-并发症:
因幼虫善于钻孔,可向患者任何部位移行造成继发感染和内脏损害。根据文献报道,皮肤蝇蛆病可导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心脏损害、肺炎及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皮肤上出现的结节肿块多伴有疼痛和压痛。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低热、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
2、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结节或肿块;
3、皮肤表面出现水泡;
4、伤口或溃疡表面有幼虫爬行。
出现以上情况可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建议穿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那些不适的?都有什么症状呢?
2、从您发现到现在多久了?
3、您患处是否感觉疼痛或者瘙痒?
4、您这段时间有无发生过外伤?
5、您近期是否去过牧区?
6、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是否有很多蚊蝇呢?
7、您生活在哪里?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是否有很多蚊蝇呢?
8、您是否挤过结节或肿块?挤出来东西是什么样的?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得了这个病对我有什么影响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9、这个疾病传染吗?家人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应该做好哪些防护措施?
10、饮食和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而后为明确诊断及了解病情会选择性的让患者做血常规、病理检查、皮肤镜检查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皮损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结果可示,白细胞数量正常或稍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检查-病理检查:
皮下组织中可见虫体断面,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检查-其他检查:
皮肤蝇蛆病在皮肤镜下可见中心红色的小孔,周围绕以扩张的血管。皮肤镜可活体动态观察蝇蛆的上下运动,运动的蝇蛆顶端可见两个小黄点,对应为蝇蛆尾端的气门,蝇蛆潜行至皮下可见皮肤表面留下的红色小孔。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来自牧区,有牛、羊、马等接触史,皮肤出现游走性疼痛性肿块,以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应考虑本病。若自损害中挤出幼虫,则可确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排除是否有肺结核、表皮样脓肿、疖等级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肺结核
肺结核与皮肤蝇蛆病均会出现嗜酸性细胞浸润肺部的体征以及肺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多发节段性斑片状模糊影等。而皮肤蝇蛆病多数患儿有皮下结节,痰液常规检查可见嗜酸细胞。抗结核治疗无效,阿苯达唑抗虫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匍行疹
匍行疹皮疹多发于手足、面部、躯干,夏天多见。常有吃未煮熟的鱼或接触猫、犬等动物粪便史。皮损初起为丘疹、红斑和水疱,以后呈带状延伸,略高出皮面,数目不等,伴有剧痒;也可出现条索状肿胀斑块或脓肿。损害尖端活动处或病理切片中可找到钩虫或颌口虫等的幼虫。
3、其他
疖肿型蝇蛆病还应与破裂的表皮样囊肿、脓肿、疖、异形反应、蜂窝组织炎、盘尾丝虫病、潜蚤病、节肢动物反应和淋巴结病等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皮肤蝇蛆病主要通过物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驱虫及对症治疗,同时也应防治皮肤蝇蛆病导致的继发感染和内脏损害。
治疗-药物治疗:
1、组胺剂
可口服抗组胺剂止痒,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
2、抗生素治疗
合并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3、杀虫药
可服用氯喹或乙胺嗪杀灭幼虫。
治疗-相关药品:
苯海拉明、扑尔敏、氯喹、乙胺嗪
治疗-手术治疗:
红肿明显的肿块和结节可手术切开取出幼虫,肿块的内腔或溃疡创面用15%氯仿植物油灌洗。
治疗-其他治疗:
1、使用白糖或蜂蜜引诱皮下蝇蛆爬出,若在幼虫快要钻出皮肤时用镊子取出幼虫或用刮匙刮除。若皮肤有小孔可直接挤出幼虫。
2、肿块浅表可用液氮冷冻杀死蝇蛆。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治疗干预是否及时有关。及时经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由于幼虫破皮而出,可能会在皮肤表面留有疤痕。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全身蝇蛆病、继发感染、内脏损害等。
预后-危害性:
1、治疗后可能会在患者皮肤表面留有疤痕,影响患者外貌美观。
2、可能造成化脓性脑膜炎、心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早期经过正规的治疗除去幼虫可实现治愈。
预后-根治性:
本病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经彻底治疗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有可能再次感染。
日常-总述:
患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生活习惯,对治疗皮肤蝇蛆病和预防再次感染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较罕见,患者对此认知程度不高。患者可表现较恐慌、焦虑、自卑。此时患者应该积极向医生仔细询问疾病的治疗、康复及预后知识,了解只要彻底清除蝇蛆、蝇卵,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时患者的家属也应该多陪伴和鼓励患者,使患者消除孤独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澡、洗衣服,及时消除衣服上的虫卵,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2、选用各种捕蝇器具来捕灭苍蝇。对室内进行家蝇进入的防护,例如安装纱门纱窗等起到防蝇、驱蝇的作用。
3、保持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减少蝇的滋生。
4、体表暴露位置有创伤者应及时清理创面及治疗,以免感染虫卵。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不仅对保证机体正常的运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有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1、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2、可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杨桃、橘子、柚子、橄榄、麦芽糖等食物,维生素B2代谢后可造成局部的异味,对蚊虫有刺激作用,故可减少感染。
饮食禁忌:
戒烟禁酒,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免刺激患处,不利于恢复。
预防措施:
1、保护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及时清理牲畜排泄物、定期灭蝇。
2、及时消灭地面的幼虫及蛹,对牛棚马厩等较脏的地面可喷洒敌敌畏等杀虫剂,成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较弱,用药物灭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更换衣物,尽可能减少成蝇的叮咬和污染。
4、东南亚等热带地区旅行或工作人员而言,还需着长袖衣裤,并采取喷洒趋避蚊虫药物等防护措施。
5、皮肤表面有创面时,应积极清理创面及治疗,以免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