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脐风疾病概述: 脐风(tetanus neonatorum)又称为噤风、四六风、七日风,...
养生
疾病名称: 脐风
疾病概述:
脐风(tetanus neonatorum)又称为噤风、四六风、七日风,是新生儿因接生时断脐不慎或接触不洁之物,被风冷水湿秽毒邪气所侵而发生的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民间称为“脐带风”或“锁口风”,现代称为新生儿破伤风。临床以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阵发抽搐、角弓反张等为特征。多于出生后4~7日内发病,极少数可延至数周,但发病越早,危险性越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阵发抽搐、角弓反张
主要病因: 断脐时处理不当、断脐后护理不周
检查项目: 血常规、细菌培养、X线、核磁共振检查、脑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脐风的预防十分重要,建议妊娠妇女及家属要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先进的分娩理念等。
临床分类:
脐风根据患儿是否能进食、抽搐时间长短、呼吸情况等,可有轻重之分。
1、风毒在表
主要表现为轻度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尚能吞食、周身拘急、抽搐较轻且持续时间短等。可伴有苔微黄、脉弦紧。
2、风毒入里
主要表现为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奶水不能吞咽、抽搐发作频繁且持续时间长等。常伴有呼吸急促、痰涎壅盛、高热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等。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由私人接生者接生的新生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多发于部分偏远山区、农村。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本病。
病因-总述:
脐风的病因主要为断脐时处理不当、断脐后脐部护理不周,使得风冷秽毒之邪(破伤风杆菌)侵入脐中而致。由于新生儿脏腑娇嫩,抵御邪的力量较弱,故容易使风冷秽毒之邪侵入脐中,可致邪传于脏腑而发生各种病变。
病因-基本病因:
1、断脐处理不当
如新生儿断脐时,使用的用品不洁或脐带处理不妥,容易使风冷秽毒之邪所侵而致病。
2、断脐后护理不周
断脐后脐部包裹不完善、包扎不周,甚至脐端受到外伤而被秽毒所污染、水湿所侵或解脱时为风冷所乘,均可令风冷移毒之邪侵入脐中而发病。
病因-危险因素:
土法接生引起脐风的危险性大。
症状-总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14天,常于出生后4~7天发病,极少数可延至生后20天发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精神躁扰、啼哭不安、吮乳口松,继之可有牙关紧闭、阵发抽搐、角弓反张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抽搐
初起见周身拘急,未见抽搐。而后可见全身痉挛而抽搐、角弓反张。后期可有四肢稍硬、苦笑面容未除,常伴手足拘急或蠕动(筋脉发紧,皮肤有像虫蠕动的感觉)等。
2、苗窍症状
即患儿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阴部位的症状表现。主要为轻度牙关紧团,其张口困难、不易塞进乳头、舌体强硬等。其中,初期可见目拢面聚、牙关紧闭、口撮不乳、涎沫外溢,后期则口撮渐松可以张口晚乳。
3、发热
初期多不发热,一般无寒热症状。但当四肢强直、角弓反张、抽搐较甚时,才有发热表现。少数体质壮实者还可见身热汗出,伴痰壅屏息、大便秘结等。亦可因毒入于肺并发肺炎喘嗽或复感其他病邪而引起发热。
症状-并发症:
严重者常并发高热、气促、汗出不止、皮肤和黏膜青紫等,甚至还会出现窒息、缺氧等危重症状,从而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可合并急惊风的表现,如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等。
就医-急诊指征:
新生儿出生后4~7天内,若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应及时拨打120到急诊科或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新生儿科或急诊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建议母亲陪同就诊。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发病多久了?抽搐发作平均多久一次,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呼吸急促?
3、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大便?
4、分娩情况、脐带消毒情况如何?
5、产妇孕期有什么病史?用过什么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引起的?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需要怎么治疗?有什么风险?
5、治疗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有什么后遗症?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仍需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但因小婴儿不会言语且时常啼哭吵闹而影响气息脉象,故望诊在四诊当中尤为重要。此外,一般还需要进行听诊器听诊、血常规、细菌培养、X线、核磁共振检查以及脑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苗窍、二便以及指纹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哭声强弱、声调以及呼吸情况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年龄、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寒热及母亲生产时的情况等,特别是发病情况。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脐部是否有压痛、渗出物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如医生用听诊器对患儿进行心肺听诊,以初步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肺部感染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脐带继发感染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引起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增高。
2、细菌培养
脐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破伤风杆菌,可以明确诊断,但仅部分患儿阳性。
3、其他
包括C反应蛋白、脑脊液检查、电解质测定、肝肾功能、心肌酶标志物等,以进一步明确感染情况及全身脏器功能。
检查-其他检查:
通过脑电图检查以明确有无癫病样放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通过胸部X线可帮助明确有无肺部感染及程度。
2、核磁共振(MRI)
头颅磁共振,可帮助明确有无新生儿脑损伤。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出生1周左右的新生儿出现精神躁动、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全身强直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血常规、脐部分泌物培养等相应的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此外,还需与其他可表现为抽搐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风痫、小儿急惊风等。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脐带处理不洁史外伤史。
2、症状
发病常在出生后1周左右,可更早或迟到2周。可有发作性抽搐、牙关紧闭、头项及四肢强直、苦笑面容等。遇有光、声、触动等刺激,可诱发抽搐发作。
3、检查
血常显示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很大,中性粒细胞偏高。多数患儿脐部有脓性分泌物,但局部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不高。
诊断-鉴别诊断:
1、风痫
两者都有抽搐的症状。但风痫抽搐反复发作,抽搐时口吐白沫、双目上视,抽搐停止后神情如常。一般也不发热,也没有苦笑面容,而且年长儿较为多见,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波。
2、小儿急惊风
小儿急惊风和脐风都可抽搐。但急惊风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痰、热、惊、风四证具备,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或暴受惊恐而引发。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病势凶险,应及早施治。治疗以祛风止痉,宜通经络为主。若合并急惊风等急症,常需应用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急救处理。
治疗-药物治疗:
1、传统方剂
(1)风毒在表:玉真散。常用中药有白附子、天南星、羌活、防风、白芷、天麻、酒、童便等。
(2)风毒入里:撮风散。常用中药有麝香、蜈蚣、全蝎、僵蚕、钩藤、竹沥、朱砂等。
2、中成药制剂
用于治疗脐风的中成药有小儿脐风散、玉真散。临床应根据患儿情况,病情轻重辩证用药。
治疗-相关药品:
小儿脐风散、玉真散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用手术进行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可用脐风锁口方吹鼻,以通窍熄风。并用灯火灸法,即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对准穴位或患处,迅速点灸皮肤,一触即起,接触皮肤时会伴有“叭”的爆熔声,如无爆悴声可重复一次。以温通经络,熄风解痉。
2、针刺疗法
(1)风毒在表:可用毫针针刺大椎,委中,后溪,三间,下关,合谷,凤池等,均用泻法。
(2)风毒入里:可用毫针针刺大椎,百合,下关,丰隆,太冲,委中,后溪,凤池,阳陵泉,三阴交等。三阴交用补法,其他穴位用泻法。
治疗-治疗周期:
脐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主要是应用西药来控制急惊风,可选用安定、氯丙嗪、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重症可适当缩短用药间歇时间,并立即给破伤风抗毒素或给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2、脐部用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再涂碘酒,脐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缺氧者给氧,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等。
预后-一般预后:
脐风来势凶险,变化迅速,发病后病死率较高,为千百年来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预后通常与潜伏期的长短、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等有关。一般来讲,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预后也较差。
预后-危害性:
发生脐风后,若不及时救治,则病情容易迅速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预后-治愈性:
若治疗得当,病情控制良好,则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儿治疗效果较好。
预后-后遗症:
少部分患儿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日常-总述:
因新生儿无自理能力,则需家长特别是乳母来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1、乳母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经常用手抚摸患儿,轻抱其变动体位,尽量避免哭闹。
日常-用药护理:
1、服用煎剂汤药,宜用纱布过滤,去其药物残渣。
2、抽搐时不宜给服药物及喂奶。
日常-生活管理:
1、环境要保持安静,光线宜偏暗,空气要流通,尽量避免触动患儿。
2、脐部应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有感染的近端可遵医嘱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清洗,局部涂以碘酊。
3、由于患儿处于全身痉挛状态,易发热、出汗,应适当打开包被降温、及时擦干汗渍、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爽。定期翻身,预防压疮等其他病变的发生。
4、剪短患儿指甲,戴并指手套,在手掌中可放一软布卷保护手掌心不被损伤,床栏周围放置软垫,抽搐发作期间切勿用力按压患儿。
日常-病情监测:
抽搐发作时,需观察持续时间,发作的次数和程度,以及精神、面色、呼吸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区别轻重,判断预后凶吉。
饮食调理:
饮食要保证供给,因患儿早期喂养困难,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鼻词,喂后侧卧位防窒息。若病情好转可经口喂养,训练患儿吸吮及吞咽功能,根据胃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喂养量。
饮食建议:
1、乳母的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
2、患者的哺乳量不宜过多,应定时定量,保证水分的摄入。
饮食禁忌:
乳母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饮食-其他注意:
患儿禁食或鼻饲管喂养期间,肌肉痉挛、体温升高等因素使患儿口唇常干裂易破,应及时清除分泌物,涂无菌石蜡油等保持湿润。做好口腔清洁。
预防措施:
脐风虽然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但是完全可以进行预防的。其主要是产妇在妊娠期间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1、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分娩。
2、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保健,减少产时急性事件发生,如在医院外急产等。
3、若有消毒不严风险的新生儿,需马上到正规医院给予紧急预防措施,争取在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消毒液消毒,同时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