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疾病别名: 基孔肯雅热、奇昆古尼亚热、曲屈病疾病概述: 奇孔古尼亚病...
养生
疾病名称: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
疾病别名: 基孔肯雅热、奇昆古尼亚热、曲屈病
疾病概述: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又称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奇昆古尼亚热、曲屈病,是因感染奇孔古尼亚病毒而引起的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而传播。该病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急诊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关节痛、皮疹、头痛、恶心
主要病因: 感染奇孔古尼亚病毒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毒分离、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IgM抗体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
重要提醒: 在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易于发生的夏秋季节,应积极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相关中医疾病: 湿热疫
流行病学-传染性: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感染奇孔古尼亚病毒后只在机体内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没有任何症状或体征的人群)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母婴传播、通过血液制品和器官移植传播很少见。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发病率高,可导致大规模暴发。
流行病学-死亡率:
病死率很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形成地方性疫区后,以儿童多发。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的分布与传播媒介伊蚊的分布密切相关,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长期以病例输入的形式散在发生,主要在云南、广东、台湾等东南及沿海地区存在。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的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病因-总述: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当蚊子吸食了已感染病毒个体的血液后,蚊子感染。在病毒到达蚊子唾液腺后,感染蚊子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至其他人。
病因-基本病因:
1、传染源
(1)城市型疫源地: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传播。一般患病后2~5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传染性很强,可感染吸血的媒介蚊,进而感染其他人。
(2)丛林型疫源地:感染的猴、猩猩、猕猴等灵长目和野生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以灵长目动物——蚊——灵长目动物方式传播。
2、传播途径
(1)伊蚊叮咬:奇孔古尼亚病毒的主要蚊媒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些蚊媒通过叮咬把病毒传播给他人;还可以通过将蚊子的幼虫和虫卵附着在轮船等交通工具上,将病毒运输到具有适宜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新地区。
(2)通过血制品和器官移植传播:有临床报道一名护理人员因接触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患者的血液而发生感染;奇孔古尼亚病毒可感染角膜等器官,通过器官移植发生传播。
(3)母婴传播:奇孔古尼亚病毒可有患病母亲垂直传播给胎儿。
症状-总述: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的潜伏期为1~12天,一般为3~7天。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关节痛、斑丘疹,并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感染者出生后3~7天即可有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喂养困难、皮疹和外周水肿等。
2、成人和儿童出生后感染
(1)急性感染
出生后感染的成人及儿童患者的急性感染症状一般出现在3~7天的潜伏期之后,持续时间通常为7~10天。
①发热:患者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通常持续3~5日即可退热,多数病人于缓解1~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②关节痛:多发性关节痛一般出现在发热后2~5日,常为游走性疼痛,运动或晨起时加重,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多见,呈双侧对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儿童病变较轻,关节痛不明显。
③皮疹:皮疹通常在发病后3日或更晚出现,持续3~7日,最常见的皮肤表现是斑疹或斑丘疹,常常从四肢和躯干开始,可累及面部,呈斑片状或弥漫性。
④其他:还可兼见头痛,肌痛,面部浮肿及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恢复期
一些患者在急性期后可持续存在关节痛、早晨僵硬等症状数月。另外,患者先前受伤部位可能再次出现关节或骨骼疼痛,偶有胸锁关节或颞下颌关节受累。
症状-并发症: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心血管失代偿、心肌炎、急性肝炎、肾衰竭、神经系统受累。其中,脑膜脑炎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他神经系统表现包括急性弛缓性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炎、癫痫发作(主要发生于儿童)和脑神经麻痹。
症状-伴随症状: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与出血热综合征关系密切,患者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斑点或出血斑、胃肠出血等出血表现,一般出血量不大。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高热或有抽搐。
2、意识障碍。
3、昏迷、休克等。
4、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发热。
2、伴皮疹,多关节剧痛。
3、伴头痛、恶心、呕吐等。
4、伴畏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一般首诊科室为传染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需要患者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尽量穿适合运动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就医途中尽量不要与人接触,避免传染。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
2、您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3、您的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症状的加重或减轻?
4、您是否生活在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流行地区或是否有疫区旅行史?您近期有没有被蚊虫叮咬?
5、您是否还有其他的症状?
6、您还有其他的疾病吗?
7、您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什么是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有哪些治疗方法?您推荐哪种治疗方法?治疗会不会有副作用?
5、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7、治愈后会不会影响之后的生活呢?会复发吗?
8、我应该怎么预防?
9、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生化、病毒分离、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IgM抗体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观察关节有无变形,以及皮疹的形态分布等。通常患者的体温会升高,关节病变呈双侧对称,皮疹为斑疹或斑丘疹,常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面部,呈斑片状或弥漫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细胞计数,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贫血患者可出现血小板降低。
2、血生化
血生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患者肝脏的酶常升高,白蛋白下降。血沉增快,出凝血时间延长,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可用于确定病毒类型。
4、血凝抑制试验
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时,有诊断价值。适用于本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5、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可用抗体交叉反应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实验,可以与同群的其他病毒进行鉴别,可作为临床确诊的依据。
6、IgM抗体检测
可用免疫荧光、ELISA等方法对患者的IgM抗体进行测定,IgM抗体在本病出现症状1~12天后即可测出,在较高水平持续几周到3个月。是诊断本病的较好方法。
7、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RT-PCR可用于感染早期阶段抗体尚未出现时的检测,可早期快速诊断病毒性感染。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出现急性发热、多关节痛且有相关流行病学暴露(在有报道过蚊媒传播奇孔古尼亚病毒感染的区域居住或旅行)的患者,应怀疑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的诊断。结合血生化、病毒分离、IgM抗体检测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其中,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出奇孔古尼亚病毒RNA,或经奇孔古尼亚病毒血清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革登热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而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更有可能导致高热、严重关节痛、关节炎、皮疹和淋巴细胞减少,登革病毒感染更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以及休克或死亡。通过PCR或血清学检查可以鉴别二者。
2、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痛和结膜炎,与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相似。但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患者通常发热程度更高且关节痛更剧烈。通过PCR或血清学检查可以鉴别二者。
治疗-治疗原则: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隔离,以防传染给他人。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般采取卧床休息等支持治疗和退热、镇痛等对症治疗,即可恢复健康。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止痛药、退热药、抗炎药、抗病毒药等。
治疗-对症治疗:
1、高热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可酌情服用小剂量退热药。高热持续不退、中毒症状明显者可静脉补液,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
2、关节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抑制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生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2、抗病毒药
在疾病早期可适当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巴韦林、氯喹、阿比朵尔等。
3、干扰素
可在体外显著抑制奇孔古尼亚病毒的复制,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利巴韦林、氯喹、阿比朵尔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暂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费用存在个体差异,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多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预后-一般预后: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为自限性疾病(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机体调节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并逐渐恢复痊愈),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不高,少数老年患者可因身体衰弱而导致死亡。但关节损害所产生的剧烈疼痛和恢复缓慢可明显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预后-危害性:
1、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通过伊蚊叮咬、母婴传播及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传染给他人。
2、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所产生的的关节疼痛剧烈、恢复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3、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病情进展可发生脑膜脑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存在自愈可能。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可实现治愈,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达到治愈,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感染病毒后患者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很少复发。
日常-总述: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起病较急,常有高热、剧烈关节疼痛等表现,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极大的痛苦。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家属应关心患者,及时疏导患者的情绪,患者应注意防蚊隔离。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起病急,患者与家属普遍存在恐慌情绪,且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多数患者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心理反应。
(2)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患者易出现皮疹,患者担心留下瘢痕。
(3)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隔离,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悲观等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应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向医生咨询了解疾病相关信息,自己不主观臆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产生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防蚊隔离,热退超过24小时,病程超过5天者可解除隔离。
2、疾病早期宜卧床休息,恢复期的患者应待体温正常、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方可适当活动。
3、出现瘀斑、皮疹时常伴有瘙痒、灼热感,可采用冰敷或冷毛巾湿敷减轻不适,或采用中医外洗治法减轻瘙痒、疼痛。注意不要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导致感染。
4、应适当加强功能锻炼,避免局部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
饮食调理:
科学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大多会引起发热。患者宜选择含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易消化吸收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食物,以免使症状加重。
饮食建议:
1、宜多吃牛奶、蛋汤等以补充蛋白质。
2、宜多食清热解毒的食物,如黄瓜、苦瓜、绿豆等。
饮食禁忌:
1、忌烧烤煎炸食物。
2、忌烟酒。
预防措施: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保持居住或活动环境清洁、减少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流行区域旅游、做好个人防护等均能够有效减少本病发生风险。
1、保持居住或活动环境清洁,以免蚊虫聚集。
2、家中应常备杀虫剂、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及时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
3、减少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流行地区旅游,避免与已患此病的人接触。
4、实验室人员应注意操作轻柔,并佩戴口罩、手套等,加强自我防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