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疾病英文名称: 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
养生
疾病名称: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
疾病英文名称: 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
疾病别名: 平山病
疾病概述: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又称为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 HD)是一类特殊的良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上肢远端不对称的肌肉萎缩及肌无力,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就诊科室: 骨科、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上肢
常见症状: 双侧上肢远端不对称肌肉萎缩、肌无力、伸指不自主手指震颤、遇冷肌无力和震颤加重
主要病因: 可能与脊髓动力学说、生长发育失衡、颈椎外伤、免疫、遗传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颈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双侧上肢严重肌肉萎缩,因而一经发现需尽快就医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在临床上较罕见。因其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与运动神经元病相似,因此确诊率低,难以获得确切患病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于青年,发病年龄一般低于20岁。
2、男性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1、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好发于日本、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但也可发生于欧美地区。
2、我国高发地区为河南、四川、安徽等地。
病因-总述: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是有学者提出相关发病机制学说,如脊髓动力学说、生长发育失衡学说、颈椎外伤学说等。
病因-基本病因:
1、脊椎动力学说
长期屈颈会引起硬膜囊后壁被牵拉并且向前方移位压迫颈髓,从而导致脊髓前角血供异常,继发支配相关肌肉的神经源出现损害。
2、生长发育失衡学说
患者脊柱和硬脊膜发育不平衡,两者的长度不匹配。正常情况下,颈部直立硬膜囊是放松的;屈颈时,因为硬脊膜的增长,硬膜囊也会适度伸长。但当脊柱和硬脊膜发育不平衡时,颈直立时硬膜囊紧张,屈颈时硬膜囊不能代偿硬脊膜长度的增加,从而造成硬膜囊后壁向前移位,影响前部脊髓的血供。
3、颈椎外伤学说
反复及持续屈颈可引起颈部慢性外伤或椎管相应部位的微循环改变,从而导致颈脊髓前角缺血、缺氧,造成上肢肌肉萎缩。
4、其他
部分学者认为该病可能与免疫、遗传有关。
病因-危险因素:
颈椎外伤学说认为,从事重体力劳动是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的风险因素。
症状-总述:
典型症状为双侧上肢远端不对称的肌肉萎缩及肌无力。肌肉的萎缩以尺侧肌肉为主,桡侧常不受累,从而形成“斜坡征”。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用力伸指时手指不自主震颤、手部肌束颤动、遇冷时肌无力和震颤加重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感觉异常,在病程初期可有轻度上肢不适。
症状-典型症状:
1、肌无力
双侧上肢远端肌无力。
2、斜坡征
肌肉的萎缩不对称。手内在肌和前臂肌的萎缩以尺侧为主,桡侧常不受累。
3、伸指震颤
用力伸直手指时,手指不自主震颤。
4、寒冷麻痹
低温状态下震颤与无力会加重,当温度升高时逐渐好转。
5、肌束颤动
手部及前臂肌肉不自觉颤动。
6、上肢不适
少数患者在病程初期,可出现轻度的上肢不适,如麻木等。
症状-病情发展:
目前普遍认为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在快速进展后,会趋于缓慢,并可在起病后2~5年自然停止进展,少数患者病程超过5年或在自限后再次出现进展。
症状-并发症: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肌肉萎缩范围扩大的情况。
就医-门诊指征:
1、上肢手部、前臂出现肌萎缩、肌无力;
2、伸指时出现手指震颤;
3、无力、震颤等情况在遇冷时加重。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若患者出现手部肌肉无力、持握物品不稳、伸指时震颤的症状,请到神经内科或骨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上肢及下肢体格检查,建议着宽松容易暴露上肢与下肢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4、可由家属陪同,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时候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病程进展快吗?
4、您的日常生活如扣纽扣、拿筷子等行为受影响吗?
5、您以前有颈椎疾病吗?
6、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之后有缓解吗?
7、您的父母、兄弟姐妹有什么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是颈椎病吗?
2、导致我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病严重吗?会肌肉萎缩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5、我需要做哪些治疗?大概治疗多长时间?能痊愈吗?以后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双侧上肢远端不对称肌肉萎缩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通常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肌力、肌肉萎缩情况及有无异常体征。之后会建议做颈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肌容积
做该项检查时,医生会观察和对比两侧对称部位的肌肉,或用软尺测量上肢的周径。本病患者会出现双侧上肢远端肌肉不对称性的萎缩,以手部和前臂的尺侧肌肉为主。
2、肌力
做该项检查时,医生会让患者做屈肘、屈腕的动作,然后从反方向给予阻力,来测试患者肌肉对阻力克服的力量。本病患者上肢可出现肌力下降的情况。
3、震颤
医生会观察患者在静止与运动时是否会发生震颤。医生会让患者伸直手指,观察患者情况。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患者会出现用力伸直手指时,手指不自主震颤的现象。
4、锥体束征
少部分患者可有锥体束征阳性表现。
(1)Babinski征:做该检查时,医生会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到小趾根部附近并转向内侧。若患者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则为阳性。
(2)Oppenheim征:医生会用弯曲的食指和中指,沿着患者的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动。若患者脚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则为阳性。
(3)Gordon征:医生会用手用力捏压患者的腓肠肌。若患者脚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则为阳性。
(4)Hoffmann征:医生会用左手握住患者的腕部,然后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夹住患者的中指并稍向上提,然后用拇指快速地弹刮患者的中指指甲。若患者其余四指掌屈反应则为阳性反应。
检查-其他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针肌电图,运动和感觉神经的传导检测。
2、医生可以通过该检查评估神经源受损范围及程度。针肌电图检查常提示下颈段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常提示患侧动作电波幅(CMAP)不成比例下降。
检查-影像学检查:
颈部MRI是诊断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必不可少的检查,做该检查时,患者需要在颈椎屈曲≥35°行颈椎MRI检查。在颈椎屈曲状态下,患者会存在典型的“膜-壁分离”现象,即硬膜囊后壁与椎管后壁分离。而在中立位时,患者MRI显示颈髓萎缩、颈髓内异常高信号等异常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诊断该病需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史特征,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和颈椎MRI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颈椎病伴上肢萎缩、运动神经元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20岁以下男性,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家族遗传史、颈椎外伤史。
2、症状
(1)双侧上肢远端肌无力。
(2)“斜坡征”:肌肉的萎缩不对称,以前臂尺侧肌肉为主,桡侧常不受累。
(3)“伸指震颤”:伸指时手指不自主震颤。
(4)“寒冷麻痹”:低温状态下震颤与无力会加重,当温度升高时逐渐好转。
(5)“肌束颤动”:手部及前臂肌肉不自觉颤动。
(6)少数患者可有感觉异常,在病程初期可有轻度上肢不适。
3、体征
肌肉萎缩、肌力下降、伸指震颤。
4、辅助检查
(1)颈部屈曲位MRI:出现典型“膜-壁分离”现象。
(2)神经电生理检查:常提示下颈段神经元损害及患侧神经CMAP不成比例下降。
诊断-鉴别诊断:
1、颈椎病伴上肢肌萎缩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40~60岁多见,病程多呈缓慢进展,多数颈椎病伴上肢肌萎缩患者无或有轻微感觉减退,病程长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障碍,通常不存在锥体束征阳性的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颈椎MRI检查可鉴别。颈椎病伴上肢肌萎缩神经电生理检查通常提示神经受损呈阶段性,且损害多为单侧或双侧呈不对称性;颈椎MRI检查提示颈椎呈明显退行性改变,并存在椎管或椎间孔局部狭窄以及神经根受压等表现。
2、运动神经元病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40~60岁多见,运动神经元病起病隐匿,病情呈持续进展。患者多表现为单侧肢体局部肌肉无力、肌肉萎缩,逐渐累及其他部位或肢体。根据起病位置不同,可以出现肢体无力、吞咽困难、呛咳、口齿不清,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多数患者最终可死于因呼吸肌无力而导致的呼吸困难。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多存在锥体束征阳性,一般无感觉障碍。神经电生理检查及颈椎MRI检查可鉴别。运动神经元病神经电生理检查仅提示相应部位的神经改变,颈椎MRI检查多无明显的脊髓、神经根受压以及椎管或椎间孔狭窄等异常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的治疗主要以延缓病程进展、减少肌肉萎缩发生为目的。主要有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长期佩戴颈托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根据不同情况开具相应的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无法配合长期佩戴颈托治疗、长期佩戴颈托治疗后病情仍持续进展、或病情进展停止后再次出现进展的患者,均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硬膜成形术两种,但目前尚缺乏证据支持哪种手术方法更为适合。
治疗-其他治疗:
长期佩戴颈托治疗是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保守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患者自确诊开始,需要持续佩戴颈托直至病程满5年,并且每天尽可能长时间地佩戴颈托,不建议仅在长期屈颈工作及学习时才佩戴颈托。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预后相对良好,目前普遍认为该病为自限性疾病,患者大多在患病2~5年内病程可自然停止发展。
预后-危害性: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若缺乏及时有效治疗,可能造成严重的肌肉萎缩,进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患者在起病2~5年内病程停止进展。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再次进展表现。
预后-治愈性: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恢复肌力、改善肌肉萎缩症状,让病程不再进展。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通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可抑制病情的发展。
预后-复发性:
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不易复发。
日常-总述: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长时间屈颈,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佩戴颈托,并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该病确诊率较低,且多数病程较长,加之患者多为青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出于对预后的担心,可能会让患者产生情绪低落、恐惧、抑郁等心理,从而对治疗丧失信心。
(2)本病导致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的症状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情绪。
(3)保守治疗时,佩戴颈托时间较长,患者可能因为颈托的不适而出现烦躁、抗拒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积极引导和鼓励患者,使其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3)患者可以适当做有益颈椎的运动,如羽毛球、放风筝等以转移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擅自加减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纠正长时间低头习惯
避免长时间低头。长时间屈颈会导致硬膜囊向前移位并压迫颈髓,从而加重疾病。因此,纠正长时间低头的不良习惯对疾病治疗至关重要。
2、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焦虑不利于患者配合医生治疗,因此保持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从而提高疗效。
3、日常康复训练
日常康复训练对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进行手部及前臂的功能锻炼,如抓握、抗阻、助力等,有助于改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避免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
日常-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关注切口有无渗血、四肢肌力有无减退等;每日观察颈部负压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流量。
2、佩戴颈托
患者术后需佩戴颈托2个月,在此期间,患者需要24h佩戴颈托,避免过早活动导致钢板内固定不佳而影响手术效果。
3、术后康复训练
患者在术后2周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上肢远端的功能康复训练。
日常-特殊护理:
颈托护理
1、患者坐位时,应当调整颈托使保持颈部中立位;患者卧位时,垫枕高度应当与肩同高。
2、颈托应当保持适当的松紧度,过紧容易压伤皮肤,过松起不到限制颈部活动的作用。
3、定期检查颈托边缘及枕部皮肤的情况,定期进行局部按摩,每日对颈部皮肤进行清洗,并及时更换衬垫1~2次。颈部皮肤清洗及护理时,患者应当平卧。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当注重饮食调理,增加营养的摄入,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病情控制,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增强营养摄入,给予高蛋白、高能量及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豆制品等。
饮食禁忌:
1、少食辛辣食物。
2、戒烟忌酒。
预防措施:
避免长时间低头。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与学习、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