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神经官能症疾病英文名称: neurosis疾病别名: 神经症疾病概述: 神经官能症(ne...
养生
疾病名称: 神经官能症
疾病英文名称: neurosis
疾病别名: 神经症
疾病概述:
神经官能症(neurosis)又称神经症,是一组神经机能性疾病的概括,患者通过各种辅助检查,往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主要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抑郁障碍、神经衰弱、癔症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抑郁悲观、焦虑、恐惧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便常规、胸片、心电图、脑电图、B超、头颅平片、头部CT、头部磁共振
重要提醒: 出现神经官能症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接受治疗,以免病情不断发展影响生活质量。
临床分类:
神经官能症主要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抑郁障碍、神经衰弱、癔症等。其中恐惧症包括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恐惧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不同类型的神经官能症患病率不同。
1、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估计为4.1%~6.6%,在普通人群中年患病率约在1.9%~5.1%,45~55岁年龄组比例最高。
2、恐惧症
(1)场所恐惧症:发病率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中差异不大,其可起病于儿童期,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发病率达到高峰。
(2)社交恐惧症:美国社交恐惧症终生患病率为13.3%。
(3)特定恐惧症:该类型恐惧症终身患病率为11.3%。
3、强迫症
我国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03%。
4、疑病症
疑病症的患病率差异较大。
5、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年患病率为1.5%,终身患病率为3.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性格内向、个性古板、焦虑、多愁善感、悲观、敏感、孤僻的人群。
3、失业、没有工作者。
4、分居、离婚、丧偶者。
病因-总述:
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的遗传学和神经生化学的研究显示其发病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也可能与社会因素(教养方式、人际关系、负性生活事件)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因素
(1)遗传: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官能症的发生存在着家族聚集现象。
(2)其他:有些患者发病与神经递质有关。
2、社会因素
(1)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与神经官能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父母的温暖理解等情感支持,可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可消除抑郁等心理问题。但若父母严厉、惩罚、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等不良养育方式会使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时间长了便会引起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不和、上下级不和、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同事之间存在纠纷等,均可使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脑力疲劳、心理郁闷压抑,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3)负性生活事件:有研究报告指出,患者发病前往往遭遇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比如离婚、丧偶、失业等,这些事件具有不符合主观愿望、不可预期与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造成严重的精神刺激,从而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病因-危险因素:
1、性别
神经官能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2、年龄
有研究发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逐步增高的趋势,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79岁。
3、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低者比文化程度高者患病风险增加。
4、人格特征
焦虑、强迫、冲动、多愁善感、孤僻、悲观、敏感等特质较明显的个体易发生神经官能症。
5、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成为神经官能症的危险因素,常见的有激素类、洋地黄、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
症状-总述:
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焦虑、恐惧、强迫观念和行为、对自身健康过分担心、抑郁悲观等。有些患者可伴有睡眠障碍以及头晕、头痛等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其症状具有不同的特点,内容如下:
1、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障碍在焦虑症中最常见,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核心症状。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其他症状包括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地来回走动等。
2、恐惧症
(1)场所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害怕处于被困、窘迫或无助的环境,在这些自认为难以逃离、无法获助的环境中恐惧不安。这些环境包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交汽车、火车、地铁、飞机),在拥挤的人群或排队,剧院、商场、车站、电梯等公共场所,在广场、山谷等空旷地方,患者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可能完全不能离家。
(2)社交恐惧症:显著而持续地担心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丢丑或有尴尬的表现,担心别人会嘲笑、负性评价自己,在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患者就更加拘束、紧张不安,因此常常回避社交行为。患者可以意识到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是仍然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自我社会隔离,对必须即将的社交充满紧张不安,并在社交时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脸红、手抖、不敢和别人对视等,在尽可能完成必须的社交行为后就匆忙离去。
(3)特定恐惧症:患者害怕的对象多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如高处、雷鸣、黑暗)、动物(如昆虫)、注射、害怕感染某种疾病(艾滋病)等,为减少恐惧而采取回避行为。患者通常害怕的不是物体或情景本身,而是随之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恐惧驾驶是害怕交通事故,恐惧蜘殊是害怕被咬伤。这些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持久的。患者通常愿意承认这些对象没什么可怕的,但并不能减少他们的恐惧。
3、强迫症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有些患者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缺乏现实意义的观念,患者试图去克制自己,但无法摆脱,如反复思考1加1为什么等于2。有些患者每天会花1~3小时实施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或洗衣服、反复检查是否忘记关门窗或天然气。
4、疑病症
患者对自身健康过分担心,反复纠缠于身体健康和疾病而无法解脱。轻者只是对正常身体感觉的过分关注和觉察,担心会罹患某种疾病;严重者则惶恐不安,对疾病十分害怕;极端者可以达到疑病妄想的程度。常伴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患者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疾病的忠告和保证,并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害怕药物治疗。
5、抑郁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悲观,患者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同时对各种事情都提不起劲,即使勉强去做,也体会不到以前愉快的感觉。其他的症状包括思维缓慢、注意力下降、难以忘记过去的糟糕经历,认为自己无价值、有缺陷、不值得人爱等。
症状-并发症:
该病一般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1、有些患者可伴有睡眠障碍,包括早段失眠(入睡困难)、中段失眠(睡眠轻浅、多梦)和末段失眠(早醒)。
2、有些患者伴有头晕、头痛、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
3、有的则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
就医-门诊指征:
1、内心经常紧张不安,总感觉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社交场合、动物等存在异常恐惧。
3、总是重复性做一件事情。
4、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担心罹患某种疾病,惶恐不安。
5、情绪低落、抑郁悲观、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
6、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7、伴睡眠障碍、心悸、头痛、头晕、乏力等。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您第一次注意到异常症状是什么时候?
2、什么情况下您的症状会改善?什么情况下会加重?
3、您的症状会干扰您的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吗?
4、您的亲属是否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
5、您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
6、您是否吸烟、喝酒、喝咖啡或吸食毒品?
7、您睡眠怎么样?一般可以睡几个小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用药物治疗吗?您推荐哪种药物?有副作用吗?
5、我应该看心理医生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7、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建议做血常规、血生化、胸片、心电图、脑电图、B超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精神检查、躯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排除器质性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等检查,主要目的是及早发现其他合并症,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胸片、心电图、脑电图、B超、头颅平片、头部CT及磁共振等检查,目的是排除器质性病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会仔细和患者交谈,询问人际关系情况、不良生活事件、家族史等,了解症状特点、严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发现身体组织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可做出诊断并明确类型。
治疗-治疗原则:
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常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治疗在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及森田疗法。同时辅以药物治疗,减轻不适。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官能症,除心理、药物治疗外,必要时医生可能会给予物理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
(1)苯二氮䓬类药物(BDZ):BDZ可较快改善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失眠和紧张不安等躯体性焦虑症状,建立起对治疗的信心,从而进一步缓解心理性焦虑症状。临床常用的BDZ如长效类的氯硝西泮等,中效类的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和劳拉西泮等。常见不良反应为困倦乏力和过度镇静,可出现某些运动协调障碍、发生记忆减退(可逆),并可导致药物依赖及撤药反应等。由于BDZ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绝对禁止使用。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普萘洛尔为β受体阻断剂,有明确的抗焦虑效能,尤其对躯体性焦虑和期待性焦虑有良好反应,起效也很快。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属5-羟色胺部分激动剂,为一类化学结构、药理和临床作用与BDZ不同的抗焦虑药。这类药物起效比BDZ慢,其优点是无BDZ的某些不良反应,不会对运动协调和记忆产生影响,也未见药物依赖;其抗焦虑而无镇静作用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对于大多数伴有睡眠障碍的焦虑患者,可能难以接受。
2、抗抑郁药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5-HT)是一种神经递质,通常认为与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都与其功能不足有关。常用的药物有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氟西汀等。常用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和性功能障碍。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有报道称,应注意该药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使用剂量偏高时会出现血压升高。其他的有度洛西汀,其对躯体症状,特别是某些疼痛有效。
(3)其他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曲唑酮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镇静、头晕,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其特殊不良反应是极少数男性可出现阴茎异常勃起。
治疗-相关药品:
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普萘洛尔、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氟西汀、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曲唑酮、米氮平
治疗-手术治疗:
临床上有部分功能严重受损,非常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可考虑精神外科治疗。国内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神经外科中心进行该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手术和脑深部电刺激。
1、立体定向手术
虽然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容易造成不可逆损伤,副反应明显,术后症状反复,远期疗效不稳定等问题,很难达到较高的伦理要求,目前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广泛推荐。
2、脑深部电刺激
脑深部电刺激现用于治疗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病,它将来可能代替传统的精神外科手术,成为治疗严重、难治性强迫症的一种新型疗法。可能存在感染、出血、围术期头痛、癫痫等副作用和并发症的问题,目前在我国这项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
治疗-其他治疗:
1、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医生会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纠正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应尽可能放松。
(2)支持性心理治疗:医生会向患者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并通过倾听、劝慰、鼓励等技巧向患者传递积极情绪,使其树立信心,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3)森田疗法:基本原则是“顺其自然”。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接受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并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中,该学习就去学习,该聊天就去聊天,不要过分关注病情。
2、物理治疗
(1)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是给予中枢神经系统适量的电流刺激,引发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对精神症状有治疗作用。可快速有效地治疗重性抑郁障碍,并可明显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治疗后,患者能够正常工作,对生活影响较小。
(2)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此治疗是抑郁障碍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中度抗抑郁效果,短期内在改善抑郁症状和自杀行为方面均有效。最大不良反应是癫痫发作,另外还有头痛、刺激部位皮肤损伤和诱发躁狂等。
(3)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作为抑郁障碍的辅助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疾病类型、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周期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针灸,中药如逍遥散、解郁丸等可作为抑郁障碍的辅助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预后-一般预后:
通过正规的心理和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未接受正规治疗,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患者的生活会受到影响。
预后-危害性:
1、本病有家族聚集倾向,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增加。
2、神经官能症可随着病情迁延而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重度抑郁患者可出现自杀的观念,最终可能发展成自杀行为。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1、社交恐惧症由于病程较长,因此痊愈常常较晚,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在发病25年后痊愈。
2、强迫症病程一般是慢性进展的,其中有几乎一半的患者经治疗后可完全康复。
3、其余类型经过及时治疗,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预后-复发性:
1、自行减药、断药或间断服药者病情容易反复。
2、有家庭不睦、婚姻不美满等问题的患者易复发。
日常-总述:
神经官能症患者不仅需积极接受治疗,还应改善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家属也应该给予关心、鼓励,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及转归,减少复发。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神经官能症患者在患病前多出现一定的人格改变,患者多为性格内向、胆怯、自卑、心胸狭窄、不愿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自制能力差、缺少交际技巧、人际关系差以及缺乏社会经验的人,待人处事多优柔寡断、过分谨慎、感情用事,容易受到精神因素及其他暗示的影响,对疾病的体验和感受常常比其他人明显,过于要求现实生活,无法对现实正确的看待。
(2)患者过分担心自身的疾病能否治愈,出现过多的考虑,无法正确理解和面对疾病,对自身出现的感觉过于关注,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常有焦虑、紧张、恐惧、疑虑以及抑郁等症状,坐卧不安,整天处于痛苦中。
(3)神经官能症患者病情多反复发作,容易让周围的人对其产生歧视心理,认为其主观上折磨别人,装病偷懒,这样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自卑状态,使其出现悲观失望、烦躁愁闷、胡思乱想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倾听、安慰、鼓励、陪伴患者,减轻其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2)患者应调整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多参加文体活动,使身心得到放松。多与同病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鼓励,多参加有关神经官能症的知识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加强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
日常-用药护理:
1、神经官能症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减轻药物剂量,以免病情反复。
2、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不良反应(具体内容详见药物治疗)时需要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卧室内阳光充足、湿温度适宜。
2、合理安排作息,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3、平时可通过深呼吸、静坐、散步、慢跑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4、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杀的倾向或心理,家属应将危险物品收起来,并加强对患者的看护,以免出现意外。
日常-复诊须知:
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可能对造血系统、肝功能、心血管系统等有潜在影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必要时可能需增加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药物血药浓度等。阳性报告应及时复查。
饮食调理:
神经官能症患者无特别的饮食注意,平时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保证人体所需营养,不吃不健康的食物。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做到色、香、味俱全。
2、补充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
3、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浓茶、咖啡,以免造成睡眠不宁,甚至扰乱心绪,加重病情。
2、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生姜等。
3、少吃或不吃油炸、烧烤、腌制类食物。
预防措施:
该病的预防措施在于控制情绪、积极调整自己,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论什么意外事件发生,要提得起,放得下,学会用理智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
2、感觉压力过大时,可以通过与他人沟通、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排解。
3、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增强体质。
4、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