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肾性尿崩症疾病英文名称: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
养生
疾病名称: 肾性尿崩症
疾病英文名称: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NDI
疾病别名: 抗利尿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疾病概述:
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NDI)是指由于肾脏病变引起肾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精氨酸加压素(AVP)受体及受体后信息传递系统缺陷,对AVP不敏感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精氨酸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ADH),在人体缺水状态时,可使肾脏潴留水分,减少或浓缩尿液。肾性尿崩症主要表现为多尿和烦渴,目前暂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多采用恰当补水、药物治疗等控制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多与基因异常有关
就诊科室: 肾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肾脏
常见症状: 多饮、多尿、烦渴
主要病因: 主要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致
检查项目: 血、尿渗透压测定 、尿量测定、AVP抗体和抗AVP细胞抗体测定 、血浆AVP测定、禁水-加压素试验、基因分析、MRI、B超
重要提醒: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患者应注意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肾性尿崩症非常罕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多发于有家族史者。
病因-总述:
肾性尿崩症主要是由于肾脏对精氨酸加压素不敏感所致,其病因有遗传性和继发性两类,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导致的肾小管损害。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性
约90%患者患病与V2受体基因突变有关,系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部分患者由编码水孔蛋白(AQP-2,参与AVP受体后信号传递)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2、继发性
肾性尿崩症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导致的肾小管损害,如慢性肾盂肾炎、阻塞性尿路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骨髓瘤、肾脏移植等,也可继发于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代谢紊乱。此外,多种药物可导致NDI,如庆大霉素、头孢唑林钠、诺氟沙星、阿米卡星、链霉素等。
症状-总述:
肾性尿崩症的症状相对较轻,临床表现多变,尿量波动较大,多伴有原发的肾脏疾病引起的症状,如低血钾、高血钙症状,在原发性疾病治愈后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根据症状的轻重,肾性尿崩症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
症状-典型症状:
1、烦渴、多饮、多尿为肾性尿崩症最主要的症状。
2、夜尿增多,严重者可因夜间频繁排尿而影响睡眠,夜间症状通常较白天为轻。
3、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症状通常比获得性肾性尿崩症重,常有显著的低渗性多尿。
4、完全性肾性尿崩症患者对AVP几无反应,症状严重;部分性肾性尿崩症对AVP尚有一定的反应。完全性肾性尿崩症患者症状的昼夜变化不明显,部分性肾性尿崩症则较明显,患者夜间的饮水量和单位时间的尿量均低于白天,夜尿的渗透压和溶质排泄率则较昼尿为高。
症状-并发症:
病情严重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高渗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或高钠血症。
症状-伴随症状:
患儿多于生后数月出现症状,重症者可出现生长障碍和智力低下。病程较久者可出现泌尿道扩张,有些患者的膀胱容量可达1L,严重者可出现输尿管积水和肾盂积水。
就医-急诊指征:
1、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头晕、心慌。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多饮、烦渴、多尿。
2、乏力。
3、有家族史者出现上述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昏迷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时应到肾内科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您有其他疾病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如何?
3、您服用过肾毒性的药物吗?
4、您家里有人患过肾性尿崩症吗?
5、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吸烟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肾性尿崩症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不会危及生命?
5、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有风险吗?
6、做这个治疗贵吗?可以报销吗?
7、治愈的概率大吗?会有后遗症吗?
8、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在询问病史后,会进行一系列检查来明确诊断,主要包括尿量测定,血、尿渗透压测定,AVP测定,禁水-加压素试验等,必要时行B超和MRI查找肾脏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量测定
每日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尿崩症患者尿量多可达4~20L/d,比重常在1.005以下,部分性尿崩症患者尿比重有时可达1.010,尿量测定有助于肾性尿崩症的诊断。
2、血、尿渗透压测定
患者血渗透压正常或稍高(血渗透压正常值290 ~310mOsm/(kg·H2O)),尿渗透压多低于300mOsm/(kg·H2O)(禁饮后尿滲透压正常值600 ~ 800mOsm/(kg·H2O)),严重者低于60~70mOsm/(kg·H2O)。
3、血浆AVP测定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肾性尿崩症患者基础和禁水后血浆AVP均高;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血浆AVP值则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禁水后也不增加或增幅不大。
4、AVP抗体和抗AVP细胞抗体测定
有助于与特发性尿崩症的鉴别诊断。
5、基因分析
针对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遗传性病因。
检查-其他检查:
禁水-加压素试验
1、试验意义
正常人禁水后血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二者均刺激AVP释放,使尿量减少、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而血浆渗透压变化不大;肾性尿崩症患者在禁水和应用外源性AVP后尿渗透压不会升高,尿量不能减少。
2、试验方法
禁水时间视患者多尿程度而定,一般6~16小时不等,禁水期间每2小时排尿一次,测尿量、尿比重或渗透压,当尿渗透压达到高峰平顶,即连续两次尿渗透压差<30mOsm/(kg·H2O),抽血测血浆渗透压,然后立即皮下注射加压素5U,注射后1小时和2小时测尿渗透压。对比注射加压素前后的尿渗透压。
检查-影像学检查:
1、MRI
垂体磁共振(MRI)T1加权影像在正常人可见神经垂体部位有一个高密度信号区域,中枢性尿崩症病人该信号消失,而肾性尿崩症和原发性多饮患者中,该信号始终存在。有时垂体MRI还可见垂体柄增厚或有结节,提示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因此,MRI可作为鉴别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和原发性多饮的有效手段。
2、B超
B超检查可以了解肾脏的大小,有助于发现肾脏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如家族史,或者患者母亲怀孕时羊水过多史,或有引起继发性NDI的原发性疾病病史等,及多尿、口渴、多饮等典型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禁水-加压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中枢性尿崩症等疑似疾病,可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原发性烦渴
常与精神因素有关(即精神性烦渴),部分与药物、下丘脑病变有关。主要由于精神、药物等因素引起烦渴、多饮,因而导致多尿与低比重尿,与尿崩症极相似,但AVP并不缺乏。这些症状可随情绪而波动,并伴有其他神经症的症状。诊断性试验均在正常范围内。
2、糖尿病
有多尿、烦渴症状,但血糖升高,尿糖阳性,糖耐量曲线异常,容易鉴别。
3、慢性肾脏疾病
肾小管疾病、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均可影响肾脏浓缩功能而引起多尿、口渴等症状,但有相应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且多尿的程度也较轻。
4、中枢性尿崩症
二者症状极为相似,在禁水之前、禁水试验中以及高渗盐水输注试验中同时测定血浆AVP水平和尿渗透压,是最佳的鉴别诊断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的方法。
治疗-治疗原则:
肾性尿崩症对外源性AVP均无效,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但可采用补充水分、口服某些药物来控制症状,如因锂剂等药物导致本病,可与医生商议改换其他药物。
治疗-一般治疗:
恰当地补充水分,避免高渗和高渗性脑病。儿童和成人可以口服,对婴儿应及时经静脉补充。
治疗-药物治疗:
1、非甾体消炎药
吲哚美辛可使尿量减少。但除吲哚美辛以外的该类其他药物疗效不明显。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噻嗪类利尿剂
口服双氢克尿塞,同时低盐饮食,限制氯化钠摄入,可使尿量明显减少。该药有明显排钾作用,长期服用时,应定期检测血钾浓度,防止低钾血症。阿米洛利与双氢克尿塞联合应用可避免低钾血症。阿米洛利用于锂盐诱导的肾性尿崩症时有特异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吲哚美辛、双氢克尿塞、阿米洛利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须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通过恰当的补水等治疗,多数患者可有效缓解症状。
预后-危害性:
1、部分患者因长期烦渴、多尿等症状,可影响日常生活。
2、遗传性肾性尿崩症患者的下一代遗传风险较高。
3、病情严重者若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高渗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可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获得临床治愈,不影响日常生活。
日常-总述:
由于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应明确日常护理对康复的重要性,积极乐观的对待疾病。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需多安慰、开导病人,使其树立信心,消除顾虑,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患者应学习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意识到良好的情绪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多与家属及朋友沟通,缓解负性心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因失水常使唾液及汗液分泌减少,引起口腔黏膜及皮肤干燥、弹性差,造成损伤致感染,应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净,皮肤干燥时可涂甘油、凡士林等。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活动,提高免疫力。
3、由于患者多饮、多尿,应在身边备足温开水。
饮食调理:
患者应通过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不应通过限制液体摄入来减少尿排出量,补充各种维生素。
饮食建议:
1、确保补充足量水分,避免脱水及循环血量减少而休克。
2、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3、饮食宜清淡,吃低脂肪的食物。
饮食禁忌:
1、采取低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2、低钠饮食,少吃腌制食品。
3、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不抽烟,不喝酒。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避免服用可造成肾性尿崩症的药物。
2、有家族史者定期体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