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视网膜脱离疾病英文名称: retinal detachment,RD疾病别名: 视网膜脱...
养生
疾病名称: 视网膜脱离
疾病英文名称: retinal detachment,RD
疾病别名: 视网膜脱落
疾病概述: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裂孔,其次机械性牵拉、液体渗出也可导致本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眼前闪光感和眼前黑影飘动、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未经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时间越长,患眼永久性视力丧失的风险就越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就诊科室: 眼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眼前闪光感和眼前黑影飘动、视力减退、视野缺损
主要病因: 视网膜裂孔、机械性牵拉、液体渗出
检查项目: 视力检查、视网膜检查、眼底B超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重要提醒: 当患者突然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时,为避免病情进展,需紧急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本病可根据病因分为三类: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引起。
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及眼外伤等均可发生玻璃体内及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纤维增生膜,进而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3、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有两种类型,即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均无视网膜裂孔。前者见于原田病、葡萄膜炎、后巩膜炎、葡萄膜渗漏综合征、恶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CSC、Coats病、脉络膜肿瘤等。后者主要见于湿性老年性黄斑部病变及眼外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育50以上人群。
2、男性多于女性。
3、有视网膜脱落家族史者。
病因-总述:
视网膜脱离病因较为多样,一般可由视网膜裂孔、机械性牵拉及液体渗出三类原因导致。此外,年龄、眼部手术史、眼部疾患等因素都有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视网膜裂孔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是最常见的类型。多由视网膜上裂孔孔或撕裂引起的,该裂孔或撕裂允许液体通过并聚集在视网膜下方,从而将视网膜与其下组织分离。老化也是孔源性脱离的最常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充满眼睛内部的凝胶状物质(玻璃体)可能会发生稠度改变并收缩或液化。通常情况下,玻璃体与视网膜表面分离而没有任何并发症。但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以撕裂为表现的并发症,当玻璃体从视网膜上分离或剥脱时,它可能会牵拉视网膜,从而产生视网膜撕裂。如果不加以治疗,液态玻璃体会进入视网膜后方的空间,从而导致视网膜脱离。
2、机械性牵拉
当视网膜表现存在疤痕组织,且疤痕组织在视网膜表面生长,可能发生视网膜脱离。牵拉导致的视网膜脱离通常见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等情况的患者。
3、液体渗出
这种类型的视网膜脱离,同样是由于液体在视网膜下聚集,但在视网膜上没有孔洞或裂口,液体多由渗出聚集。渗出性剥离可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睛损伤、肿瘤或炎症性疾病引起。
病因-危险因素:
出现以下情况,可增加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风险。
1、高度近视。
2、50岁以上男性。
3、有视网膜脱离家族史。
4、眼部有过手术或外伤病史。
5、存在其他严重眼部疾病,如干性视网膜裂孔。
症状-总述:
视网膜脱离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时视觉的异常,患者可有“飞蚊症”,常表现为眼前闪光感和黑影飘动。此外,患者还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飞蚊症
患者早期有“飞蚊症”,表现为眼前闪光感和眼前黑影飘动,多为变性的玻璃体和视网膜形成粘连,当眼球运动时,病人有眼前闪光感。
2、异常光斑
患者视野中可能出现异常的光斑或光点,光斑可出现在单眼或双眼中,可随着眼球的移动而移动。
3、视力减退
视网膜脱离患者多受疾病影响出现视力减退并进行性发展,如果病变影响黄斑区时,则可能伴有中心视力的明显减退。
4、视野模糊或缺损
患者一般可见对应视网膜脱离区的视野模糊或缺损,症状严重程度由视网膜脱离严重程度影响。
症状-病情发展:
随着病情的进展,视网膜脱离导致的视力减退会从轻度变为重度,甚至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失明。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就医-门诊指征:
1、眼前有黑影飘动和闪光感。
2、视野中出现异常的光斑或光点。
3、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减退。
4、发现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
出现以上情况,需及时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可到眼科、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眼部检查,建议患者就诊前不要滴眼药水。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症状?
2、症状是持续出现的么?
3、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
4、第一次出现症状是在什么时候?
5、之前有无其他眼部疾病?
6、既往有无眼部损伤或眼部手术?
7、症状出现在单眼还是双眼?
8、有无糖尿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这会导致我失明么?
3、这些症状会一直持续么?
4、用药对我的症状有帮助么?
5、我需要手术么?
6、手术的治愈率高么?
7、我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这些行为需要坚持多久?
8、疾病会影响我的正常工作么?
检查-预计检查:
视网膜脱离患者多需对眼部进行视力检查以及眼球、眼底的检查以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及病变位置。多数患者还需视具体情况选择眼底B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球或眼眶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检查-体格检查:
1、视力检查
(1)通过视力表进行检查。
(2)视力下降严重时,医生会在一定距离移动手部,了解患者能看清手指指数的距离或感到手动的距离。
(3)患者指数及手动都不能看清时,医生会在暗室里使用光源照射患者的眼睛,判断患者是否有光感。
2、视野检查
医生会与患者相距1米,相视而坐。检查时,医生与患者同一侧眼睛彼此注视,并遮盖另一眼。医生手指(或持一棉球)作为视标置于二者中间等距离处,分别从上、下、左、右各方位向中央移动。如患者能与医生同时看到视标,则表明视野大致正常。通过此方法可简单判断患者视野情况。
3、视网膜检查
医生可能会使用带有强光和特殊镜片的仪器来检查眼底及视网膜。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患者眼底状况,便于医生发现存在于视网膜的裂孔,明确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眼底B超检查
对于复杂性网脱患者,可进行眼底B超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及其是否带来其他损伤。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对查不到裂孔的患者可作本项检查,医生通常会给患者注射荧光素,在适当时间后对患者眼部进行成像。这种方式有助于与脉络膜渗漏、泡状视网膜脱离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即可确诊,部分情况还需参考患者眼部病史及家族史判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视网膜劈裂及脉络膜脱离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视网膜劈裂
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本身的裂开,而视网膜脱离是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眼底检查可见部分视网膜球形隆起,劈裂内层可见各样裂孔,但外侧也破裂时液化的玻璃体可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一般可通过眼部B超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鉴别。
2、脉络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为脉络膜内液体积聚(一般为积血),导致视网膜向玻璃体腔内隆起,但间接眼底镜下为黑褐色球形,半球形隆起,视网膜活动度很小,没有视网膜裂孔。患者主诉疼痛严重,前节炎症反应重,伴有较重的低眼压。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可通过眼部B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视网膜脱离目前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原则为封闭裂孔及解除或缓解病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一经确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尽早手术。
治疗-药物治疗:
暂无有效治疗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激光手术
激光手术是修复视网膜裂孔的常用方式,通过修补裂孔可有效防止视网膜发展至脱离阶段,属于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性手术。外科医生将激光束通过瞳孔射入眼睛。激光会在视网膜裂孔周围进行灼烧,形成疤痕,通常将视网膜“焊接”到下面的组织上,以达到修补裂孔固定视网膜的目的。
2、冷冻手术
冷冻手术目的与激光手术类似,同样是用于修补视网膜裂孔。医生通常会使用局部麻醉剂对患者眼睛进行麻醉,然后在裂孔的正上方将冷冻探针插入,在视网膜撕裂区域进行冰冻,冰冻会同样会引起疤痕,有助于将视网膜的固定。
3、充气式视网膜固定术
医生将气体注入眼睛的玻璃体腔。气泡会将包含一个或多个裂孔的视网膜区域推向眼后壁,从而阻止流体流入视网膜后面的空间。医生通常会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冷冻或激光来修复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的液体会被吸收,然后视网膜会粘附到眼后壁上。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保持固定头位数天,以确保气泡处于正确位置,最终气泡也将被吸收。多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4、巩膜扣带术
医生通常会在视网膜裂孔处对应的白色部分(即巩膜)上缝合一片硅胶片,以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拉力,如果裂孔较多或视网膜广泛脱离,则医生可能行巩膜带扣,像皮带一样环绕患者的整个眼球。手术本身并不会阻碍患者视线,通常可永久性防治。多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5、玻璃体切除术
即切除患者玻璃体,直接观察视网膜及其相关组织,对视网膜的瘢痕进行剥脱,裂孔进行修复,并在此之后使用气体或液体重新加压平整视网膜,通常气体和液体可自行吸收,使用硅油者则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去除。多用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者。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多视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累及情况而定,术前黄斑未累及,一般预后较好;如果累及脱离区黄斑,往往视力不能完全恢复。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在90%以上,但对于巨大裂孔,黄斑裂孔伴有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或是术中、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术后不但视力预后很差,视网膜也难复位,甚至由于持续性低眼压导致眼球痨。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导致患者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严重时可使患者失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及时经正规治疗可实现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预后-复发性:
经彻底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注意保持眼周的卫生,同时还需适度用眼,避免眼压的过度波动,导致术后的二次损伤。
日常-心理护理:
视网膜脱离可造成较为严重的视力下降,患者常因此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家属应当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心情逐渐平静,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术后应当避免剧烈运动、乘坐飞机等可能导致眼压波动的活动。
2、用仰卧位洗头法,轻轻地冲洗,并保护好眼睛,勿使头部剧烈运动。
3、预防感冒咳嗽,遇大力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舌头顶住上腭。
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用眼过度,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
5、应注意保护眼部,防止外伤。
6、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期低头造成眼压升高。
日常-病情监测:
如果出现眼部不适,应当及时就医,及时与医生沟通,不必严格遵守复诊时间。
日常-复诊须知:
应该规律性随访,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为随访期,具体时间视病情与医生沟通而定。
日常-术后护理:
1、卧床休息,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及手术情况选择卧位,注意术后裂孔处于最高。
2、注意观察伤口疼痛及出血情况,包扎有无位或松脱。
饮食调理:
患者在术后应当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以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促进眼部功能的恢复。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当均衡饮食,荤素搭配,保持营养的均衡。
2、在康复期间,除了按时使用医嘱药物,还要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促进复原;多吃水果、蔬菜以防便秘。
3、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如粗粮和部分绿叶菜等。
饮食禁忌:
1、忌海鲜等可能造成过敏的食物。
2、忌辛辣刺激食物不要吃葱、大蒜、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甜食或过度油腻的食物,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一定程度的降低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风险:
1、高度近视者应当避免做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不适于跳动、踢球、突然低头或游泳、登高等。
2、无论是钝性力量所引起的钝挫伤,或者是锐器引起的穿通伤,都会造成视网膜外伤性破裂、牵引性破裂及视网膜脱离,所以在平时的劳动与工作中,必须严格防止眼外伤。
3、患有其他眼内疾病时,特别是玻璃体疾病,如积血、混浊,或者眼底各种病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