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胎热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fever疾病概述: 胎热(neonatal fe...
养生
疾病名称: 胎热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fever
疾病概述:
胎热(neonatal fever)主要是指婴儿出生后,出现身热、烦躁、啼哭不止、面红目赤、眼中多眵(俗称眼屎),甚至惊风抽搐等症状。多由于母亲在妊娠期过食辛热温燥的食品、过服温热性药物、患热病或情绪失调等,使热邪蓄于体内,熏蒸胎气所致。其发病年龄早晚不一,以3个月以内婴儿为多见。此外,根据《叶氏女科证治》记载,孕妇临产双目失明也可称为胎热,但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烦躁、啼哭不止、面红目赤、目眵多
主要病因: 与母体饮食不节、服药不当、患热病、情志失调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温测量、血常规、血培养、肝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若婴儿出现发热、烦躁、哭闹不止,应及时到医院咨询,部分母亲也需同时配合医生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3个月以内的婴儿。
病因-总述:
胎热多受母体因素影响。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服药不当、患热病、情志失调等均可让母体火热内生,而传于胎中,在孩子出生后出现胎热之证。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孕妇在妊娠期间过食辛辣、油腻等温热性质的食物或者是将食物煎、烤等,这些均易使食物在母体当中化热而传到胞胎,最终在胎儿出生后发为胎热。
2、服药不当
根据我国传统的妊娠营养观点,孕妇会在妊娠期间服用一些温补药物来保证、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但因母体的体质不同,服药的剂量需要有所差异。若过服温热性药物,导致火热内生,传于胎中,则胎儿出生后会出现胎热。
3、患热病
孕妇外感热毒之邪、入里化热或患有热病但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等,均可导致火热内蕴,传于胎中,而在胎儿出生后出现胎热。
4、情志失调
孕妇长期的情绪低沉抑郁或者恼怒过度,会使得肝气郁而化火,传于胎中,而在胎儿出生后出现胎热。
症状-总述:
胎热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啼哭不止、面红目赤、多眵、小便色黄等一系列脏腑皆热的症状。又易伤津耗液,变化较大,可有轻证和重证之分。
症状-典型症状:
1、轻证
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势不高但怕热,面红目赤、多眵,口唇发干、喜欢喝水,不停哭闹,伴有食后呕吐、便秘、小便色黄、指纹粗紫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口疮、流涎等。
2、重证
主要表现为高热,常伴有目赤肿痛、目眵多而黄粘、睁眼困难,呼吸气粗急促,喉中痰鸣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还可有阵发性抽搐,甚至昏迷不醒等。
症状-并发症:
部分胎热患儿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斑疹、疮疖或红赤肿胀等胎毒表现。
就医-急诊指征:
1、婴幼儿出现高热不退;
2、伴阵发性抽搐、呼吸气粗急促等;
3、出现昏迷不醒;
4、出现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婴幼儿出现发热;
2、伴啼哭不止、烦躁不安;
3、伴面红目赤、眼中多眵、睁眼困难;
4、伴食后呕吐、便秘、小便色黄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儿通常需到新生儿科或中医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建议母亲陪同就诊。
5、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发热多久了,最高温度是多少?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烦躁、呼吸急促、抽搐?
3、最近治疗过吗?用的什么药?
4、最近饮食情况如何,大便情况怎么样?
5、最近睡眠怎么样?
6、孩子的胎龄(孕周数预产期/母亲怀孕多久孩子出生的?)
7、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多少?体重增长如何?
8、母亲在怀孕期间是否偏嗜辛辣食物、是否过服补品?
9、母亲在怀孕期间是否患过疾病?
10、家族中有没有特殊的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引起的?
2、孩子病情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需要怎么治疗?会留下后遗症吗?
5、治疗多久才能好?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仍需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但因小婴儿不会言语且时常啼哭吵闹而影响气息脉象,故望诊在四诊当中尤为重要。必要时可进行体温测量、血常规、血培养、肝功能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动作、苗窍(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阴)、二便以及指纹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哭声、呼吸情况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患儿的年龄、睡眠、饮食、二便、寒热等,特别是发病情况等。此外,还会询问母亲的胎产史及妊娠期间的具体情况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皮肤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体温测量
诊疗时,需监测体温,以了解患者体温变化。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
2、血培养
主要目的是明确感染的致病菌。
3、肝功能检查
配合其他检查,用于了解肝脏各项功能有无损害及损害的程度。
4、其他
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尿液培养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发展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发热、烦躁、哭闹不止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血常规、血培养等相应的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其中需重点明确母亲在妊娠期间的饮食、用药及病史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胎毒
胎热与胎毒均为妊娠期胎儿被母体内的热邪侵袭而引起的,均有发热、哭闹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等热象表现。但胎毒以皮肤的变态反应最为典型,如疮疖、疥癣、痘疹等。临床上患胎热的婴儿病情进展后,可并发胎毒。
2、胎寒
胎热与胎寒的患儿均可由啼哭不止、呕吐等表现,但二者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胎寒是指胎儿出生后至半岁以内出现的脏腑皆寒的多种临床表现,尤以面部呈现青白色、喂养困难、腹部疼痛不适、四肢发冷等为特点。
治疗-治疗原则:
胎热有轻证和重证两种类型,治疗方法可根据证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轻证治宜清热泄火,导滞除烦;重证治宜清心泻肝,熄风止痉。部分患儿的母亲因体内仍有热邪,需共同配合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轻证
黄连导赤散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连、生地、竹叶、木通、甘草、金银花、栀子、酒大黄、枳壳、灯芯草、莲子心、连翘、青蒿等。
2、重证
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中药有羚羊角、钩藤、黄芩、栀子、柴胡、丹皮、菊花、生地、龙胆草、甘草等。
治疗-相关药品:
黄连导赤散、羚角钩藤汤
治疗-手术治疗:
必要时,医生还会考虑通过手术来切除某些病变组织。
治疗-其他治疗:
还可外用四圣散,水煎澄清去渣,温洗婴儿双目。
治疗-治疗周期:
一般治疗周期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患儿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胎热的预后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患儿的体质强弱、是否及时治疗护理等有关。
预后-危害性:
1、胎热患儿病势严重,则可时有抽搐,甚至昏迷不醒等。
2、若没有及时治疗,还可在胎热的基础上出现皮肤斑疹、疮疖或红赤肿胀等胎毒表现。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轻症患儿可治愈,而少数重症者预后较差。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儿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可获得治愈。
预后-复发性:
若病因没有彻底清除或者护理不当,可能会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由于婴幼儿无自理能力,通常需要家长特别是乳母来配合医生进行护理干预,包括按时喂药、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持清洁等,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1、乳母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家长在患儿啼哭时应保持耐心,好生安抚患儿,如经常用手抚摸、轻抱其变动体位等。
日常-用药护理:
1、喂药时可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速度不宜过快,可用滴管从口角处慢慢滴入。
2、由于婴儿脏腑嫩薄且治疗用药药性多苦寒,故应严格遵医嘱按疗程用药,药量不宜过大。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安静,光线适宜,空气要流通。
2、发热出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身,更换衣被,棉被切勿太厚。
3、家长接触患儿前要洗净双手,患儿日常用品不要与大人或其他儿童混用。
4、注意为患儿保暖,躲避风寒。
5、注意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发热的时间、程度、诱因、神志、肤温、面色、舌苔、脉象等。
2、若出现抽搐,需观察持续时间,发作的次数和程度,及时告诉医师,立即处理。
饮食调理:
根据患儿的需要哺乳,建议母乳喂养,定时定量,保证水分的摄入。
饮食建议:
1、母乳最好,也可添加正规厂家生产的奶粉,并按说明书正确冲配奶液。
2、乳母的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乳母应注意饮食卫生,少吃辛辣,少吃肥甘厚味,如烈酒、姜、葱、蒜和辣椒等。
饮食-其他注意:
注意奶瓶、奶具清洁卫生,在清洗后蒸煮进行消毒。
预防措施:
预防胎热主要通过去除病因,加强妊娠期间护理等来进行。
1、妊娠期间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2、脾胃功能欠佳的孕妇,应注意饮食调理,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寒凉肥甘及辛辣等。
3、妊娠期间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温补过度,还可适当活动。
4、注意自我精神调摄,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