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外伤后颅内积气疾病英文名称: posttraumatic pneumocephalus疾...
养生
疾病名称: 外伤后颅内积气
疾病英文名称: posttraumatic pneumocephalus
疾病别名: 外伤性气颅
疾病概述:
外伤后颅内积气(posttraumatic pneumocephalus)又称外伤性气颅,一般指外伤后空气进入颅腔内的状态,其发生率约为颅脑损伤的9.7%。本病几乎均因颅底骨折累及副鼻窦或乳突气房而致,颅脑穿通伤或开放性脑外伤也可导致本病发生。患者的症状与颅脑损伤程度、颅内积气量有关,少量积气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出汗等;积气较多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视野障碍等症状。积气量较少、无特殊情况的患者积气可自行吸收,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即可;积气量大或是病情重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恶心、呕吐、头痛、出汗、脑脊液流出、意识障碍
主要病因: 由颅底骨折累及副鼻窦或乳突气房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CT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脑疝,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9.7%,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士兵或其他从事危险职业的人群发生外伤后颅内积气的风险高。
病因-总述:
外伤后颅内积气几乎均因颅底骨折累及副鼻窦或乳突气房而致,此外颅脑穿通伤或开放性脑外伤也可导致空气进入颅内,引起外伤后颅内积气。
病因-基本病因:
1、颅骨骨折、硬脑膜破裂形成的活瓣作用
当病人咳嗽、打喷嚏、呕吐及躁动时,颅内压力发生一过性变化,由于脑血管的自身调节作用,增高的压力迅速减低,形成了瞬间的负压,外界空气包括颅底气化骨内的气体通过硬脑膜裂口被吸入颅内,使颅内气体积聚不断增多。
2、脑脊液外漏的置换作用
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出较多,起倒置汽水瓶现象而使颅底气化骨及外界气体被吸入颅内,并且因为患者常取仰卧位的关系,气体往往积聚于前、中颅底,但积气量一般不会太多。
3、开放性颅脑伤或火器性脑穿透伤
在开放性颅脑伤或火器性脑穿透伤时可使空气直接进入颅内,形成硬脑膜下、脑内及脑室内积气,脑室内大量积气不仅气体可刺激脑室壁,而且可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进入颅内的气体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室内,也可位于脑实质或血肿内。
症状-总述:
外伤后颅内积气患者的症状取决于颅脑损伤程度以及颅内积气量的多少,少量积气患者可能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出汗等;积气较多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颅内积气较少时,临床上多无颅内压增高表现,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头痛、出汗等刺激症状。
2、患者常合并脑脊液漏,脑脊液可从鼻腔、外耳道或伤口流出。
3、积气较多时患者颅内压增高,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视野障碍、精神症状等。
症状-并发症:
1、患者可能伴有脑脊液漏,外伤也可引起颅内感染。
2、如果颅内气体不断增加,可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形成脑疝可危及生命。
就医-急诊指征:
1、颅骨骨折、颅脑开放性损伤或贯通伤。
2、外伤后出现意识障碍。
3、脑脊液漏。
4、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颅脑外伤后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需手术治疗可转诊至神经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的状态,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奔波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3、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颅脑外伤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出汗、脑脊液流出、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进行X线、CT等检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初步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患者损伤严重,有生命危险,应及时进行抢救,无法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医生可初步观察损伤位置、范围等,检查患者有无脑膜刺激征阳性体征,判断患者病情。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可见颅内积气征象,少量气体多分散在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大量积气常在额颞顶部,严重时双额部大量积气。X线还可显示患者的骨折等损伤情况,有助于诊断。
2、CT
少量积气可表现为低密度小气泡,气泡可密集排列或孤立存在,可发生于大脑任何部位;大量对称空气聚集,在CT影像上由低密度气体与脑组织形成“山峰征”或“火山征”。CT还可显示有无血肿等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外伤的情况以及有哪些异常症状,询问患者症状有无加重的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X线、CT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病变
颅内占位病变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定位体征,可通过CT或MRI的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2、脑积水
脑积水患者症状与外伤后颅内积气患者相似,积水量较大时亦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与体征,二者可通过CT或MRI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外伤后颅内积气患者的治疗方式由患者病情决定。颅内少量积气可以自行吸收,可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无需手术治疗。如损伤严重、伴有脑脊液漏或是存在大量颅内积气等,应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少量的无张力性散在积气患者,积气可以自行吸收,如无特殊情况,可适当给予抗菌药物预防颅内感染即可,常用药物包块青霉素、头孢他啶、氧氟沙星等,具体药物请以医嘱为准,在此仅作为介绍。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头孢他啶、氧氟沙星
治疗-手术治疗:
1、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脑穿透伤伴有颅内积气时,应一次彻底消创,排空积气,妥善修复硬脑膜。
2、对伴有脑脊液漏的复发性气颅,应按脑脊液漏的修补原则及时施行手术,修补硬脑膜瘘口。
3、对大量张力性颅内积气的病人,必须尽早钻孔排气。通过CT扫描定位,定位积气最多的部位,切开皮肤,钻颅后切开硬脑膜,将气体放出,置管,冲洗残腔,缝合伤口并接密闭引流袋。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患者的损伤情况、治疗时机有关。部分患者损伤较轻,经过治疗后气体排出,症状缓解,预后好。部分患者可能积气较多,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出汗、脑脊液流出、意识障碍等症状,颅内积气过多时会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可引起脑疝,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手术患者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科学管理伤口,预防术后并发症。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添加衣服,排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多伴有严重颅脑外伤,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甚至是恐惧情绪,导致其身体及心理均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陪护在患者身边,支持理解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生活上的帮助,避免患者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2)患者可向关系亲密的家人和朋友倾诉自己的痛苦,缓解不良情绪,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光线宜较暗,减少对病人的干扰。
2、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恢复期间避免剧烈活动。
3、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
5、长期卧床患者,家属要做好护理,注意保持床铺和衣物的干爽、整洁,每2~3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有条件者可使用气垫床,避免压疮。
6、意识障碍兴奋躁动的患者,应加床栏,防止坠床等意外的发生,必要时可保护性约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头颅X线、CT等。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应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意识障碍的病人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2、术后通常在颅内留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及脱落。
3、术后禁食,应配合医生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液。患者肠鸣音恢复可采取鼻饲维持营养,胃管内注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鼻饲液。
4、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叩背1次,同时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压疮或肺部感染。
6、保持伤口周围及敷料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伤口感染。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保证睡眠,健康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添加衣服,按医嘱用药,排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注意安全,避免颅脑外伤,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