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伪膜性肠炎疾病英文名称: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疾病别...
养生
疾病名称: 伪膜性肠炎
疾病英文名称: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
疾病别名: 假膜性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相关疾病
疾病概述: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又称假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以累及小肠的急性肠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临床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之称。现已证实伪膜性肠炎主要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外毒素所致,故又称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相关疾病(CDAD)。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发热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肠、腹部
常见症状: 腹泻、腹痛、心动过速、发热、谵妄、定向障碍
主要病因: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常规、梭状芽孢杆菌培养、X线、内镜等
重要提醒: 本病预后往往相当严重,应尽可能防止本病的发生,避免滥用抗生素。
临床分类:
根据病情轻重将其分为三型。
1、轻型
腹泻次数3~5次/天,体温低于38℃,没有脱水、酸中毒表现,白细胞数正常。
2、中型
腹泻次数5~20次/天,体温38℃以上,伴脱水、酸中毒,白细胞数(10~15)×109/L。
3、重型
腹泻次数20次/天以上或脓血便,体温超过39℃,脱水、酸中毒明显,或出现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巨结肠,血白细胞数超过15×109/L。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发生于50岁以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发病有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伪膜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免疫缺陷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在体内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快速大量繁殖,释放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是伪膜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该菌为厌氧的革兰阳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各种动物粪便及人的肠道、尿道及阴道中。存在芽孢和繁殖体两种形式,在结肠外以芽孢形式存活,耐热、酸和抗生素;芽孢一旦进入结肠便转化为具有完整功能的繁殖体,可产生毒素,也容易被抗生素杀灭。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是伪膜性肠炎发生的主要机制。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产生四种毒素,即A毒素(肠毒素)、B毒素(细胞毒素)、蠕动改变因子和不稳定因子。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其后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强效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局部肠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炎性细胞浸润及黏膜损害包括坏死。细胞毒素在肠毒素基础上加重黏膜病变。
病因-危险因素:
1、基础疾病尤其是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恶性肿瘤接受化疗,器官移植术后接受抗排异治疗,以及其他严重的系统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合并感染状态。
2、环境中难辨芽孢梭状杆菌的孢子污染、年龄>65岁、抑酸剂、患有炎症性肠病等也是常见的患病危险因素。
症状-总述:
本病症状发生多见于抗生素治疗4~10天内或在停用抗生素后1~2周内。起病大多急骤,轻者仅有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
症状-典型症状:
1、腹泻
是最主要的症状,腹泻程度和次数不一,轻型病例,大便每日3~5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重者有大量水样腹泻,每日可达20余次。少数病例有脓血样便,或排出斑块状假膜。
2、腹痛
通常发生在下腹部,呈钝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有时很剧烈,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
3、毒血症表现
包括心动过速、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严重者常发生低血压、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甚至急性肾功能不全。
症状-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
当病变广泛而严重时,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导致急性结肠扩张。当病情急剧恶化时,临床表现为毒血症明显,出现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
2、肠穿孔
严重感染可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穿孔。表现为持续性剧烈下腹痛或弥漫性全腹痛,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3、低蛋白血症
肠壁炎症可使大量白蛋白渗漏至肠腔,经肠道丢失,同时由于肝脏代偿性合成不足,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明显。
4、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时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纳差、肢体乏力。低钠血症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肌痉挛、共济失调。
检查-预计检查:
需进行一般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及粪常规检查,医生还会建议做影像学检查,如内镜检查和X线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可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现,脱水征象;精神错乱等中毒变化;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胀气及肠鸣音减弱等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在(10~20)×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粪常规检查
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
3、梭状芽孢杆菌培养
疑诊病例应送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培养。至少送2份粪便标本,在厌氧条件下经37℃培养24~48小时可出结果。
4、组织细胞培养法
确诊需要进行毒素鉴定。通常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将患者粪便滤液稀释不同倍数,加到细胞培养液中,24~48小时后光镜下发现单层成纤维细胞肿胀变圆即为阳性。
5、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此法能检测到100~1000pg水平的毒素A或毒素B,虽不及细胞培养敏感,但有快速、简便、经济的优点。
6、分子生物学技术
最近开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d基因,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度高等优点。
检查-病理检查:
伪膜性肠炎主要侵犯结肠,以乙状结肠最多见,呈连续性分布,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及远端小肠部位。内镜下肉眼可见病变处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高出黏膜面的黄白色斑块,即假膜。本病分为三型,1型PMC炎症局限于表层上皮及黏膜固有层,有典型假膜,偶见隐窝脓肿;2型PMC表现为基底炎症,腺体破坏更严重,黏蛋白分泌显著;3型PMC表现黏膜全层坏死,伴融合性假膜。病变愈合后,假膜脱落,假膜下愈合的创面发红,在假膜脱落后10天左右,内镜检查可完全恢复正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内镜检查
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不仅能早期明确诊断,还能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即使伪膜性肠炎急性期也应行结肠镜检查,此项检查容易造成出血或穿孔,应积极配合医生。伪膜性肠炎内镜下表现不一,轻者可仅见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呈“非特异性肠炎”表现;稍重者可见黏膜散在浅表糜烂,假膜呈斑点样分布,周边充血;严重病例假膜呈斑片状或地图状,假膜不易脱落,部分脱落区可见溃疡形成。
2、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肠扩张。结肠气钡双重造影间接显示黏膜皱襞水肿增厚,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有肠穿孔的危险,应慎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在患有严重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例中,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内,突然出现腹泻者,均要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实验室检查不能区分无症状菌群定植和感染,因此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同时符合以下两点才能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1、任何近期使用抗生素并出现不明原因腹泻(24小时内≥3次不成形粪便),或影像学存在肠梗阻或中毒性巨结肠的表现;
2、粪便检测产毒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其毒素为阳性,或内镜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伪膜性肠炎。
诊断-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
一般起病缓慢,发病前多无抗生素应用史,血性腹泻较为常见,粪便常规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无伪膜发现,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而伪膜性肠炎起病大多急骤,粪便及结肠镜检查可见伪膜,血粪少见,粪便特殊条件下培养可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轻型病例停用抗生素后腹泻可自愈,皮质激素治疗常使病情加重。
2、克罗恩病
可发生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但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常见,病变呈跳跃状,肠黏膜可呈铺路石样改变,可形成纵行裂沟或瘘管。
3、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是由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肠炎,病变主要位于小肠,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本病可暴发流行,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而多无抗生素应用史,应用氨基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舒氨西林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有效。
4、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有里急后重感,粪中脓多于血,粪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包括及早停用相关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调整肠道正常菌群,严重者给予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抗生素或抗毒素治疗。极少病例因肠梗阻或穿孔需手术。
治疗-一般治疗:
包括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输入血浆、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严重营养不良者可全胃肠外营养。
治疗-药物治疗:
1、微生态制剂治疗
直接或间接补充生理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目前应用的生态制剂有活菌、死菌及其代谢产物。
(1)活菌剂有两种,一是使用需氧菌消耗肠道内氧,使之成为厌氧环境,促使厌氧菌生长恢复菌群的平衡,常用有地衣芽胞无毒株活菌制剂、酪酸菌制剂等。二是直接用厌氧菌,常用有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双歧三联活菌(含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原则上不与抗生素合用以免影响疗效。
(2)死菌制剂常用的有乳酸菌素和口服乳杆菌LB散等,含高温消毒的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可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及促进有益的酸性菌生长,调整菌群平衡。因不受抗生素的影响,可与抗生素一起服用。
2、抗生素治疗
多数患者停用相关抗生素能自行缓解而呈自限性。对必须使用抗生素患者应考虑更换。
(1)一线用药是甲硝唑,甲硝唑为硝基咪唑衍生物,95%的患者治疗后反应良好。重症或频吐者可静脉给药,但疗效明显低于口服用药。
(2)万古霉素用于甲硝唑不能耐受或无反应者,可抑制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生长,是目前认为治疗伪膜性肠炎最有效的药物。该药口服不吸收,对肾脏无损害,在肠道内可达到高浓度,静脉给药不宜采用。一般治疗48小时起效,4~7天内应恢复正常,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3)杆菌肽可用于本病,有效率低于万古霉素,且价格较贵,仅在上述药物无效时使用。口服尚未发现其明显副作用,而静脉给药有较高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发生率,不宜采用。
(4)非达霉素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2011年美国FDA批准用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相关的腹泻的治疗,其疗效与万古霉素近似,但疗效更为持久,复发率较低。
3、抗毒素及抑制毒素吸收治疗
抗污泥梭状芽胞杆菌毒素可中和难辨梭菌毒素,国外已用于临床。阳离子交换树脂能结合难辨梭菌毒素而减轻腹泻及其他中毒症状,如考来烯胺与万古霉素同用可降低万古霉素在肠道中的浓度,不宜合用。其主要的副作用是便秘。由于其影响抗生素的吸收,需在应用抗生素2小时以后服用。其他类似药物有双八面体蒙脱石等。
4、免疫治疗
国外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静滴丙种球蛋白可用于治疗CDAD,其机制主要为中和难辨梭菌毒素A。针对难辨梭菌毒素A或B的单克隆抗体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治疗CDAD感染有效,与抗生素合用可显著减少复发。
5、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可短期小量应用,以改善毒血症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甲硝唑、万古霉素、非达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重症患者出现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重症感染性休克等应尽早开始外科干预,如结肠切除、结肠旷置回肠造瘘、保留结肠并万古霉素冲洗术,术后仍需进行持续内科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粪便替代疗法是将健康人的粪便制成悬液,通过灌肠或肠镜下注入肠道,可用于反复发作的肠道感染,国外已用于临床,有效率高达92%,不良反应少,但存在审美学问题,难以被患者接受。
治疗-治疗周期:
伪膜性肠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轻症病例在停用抗生素之后可自愈,重者经及时诊断及积极治疗预后良好。约10%~20%的患者在初治停药1~3周后可再次出现腹泻,其原因可能是灭菌不彻底或再感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麻痹性肠梗阻、肠穿孔时,病死率可达到16%~22%
预后-危害性:
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严重可导致肠穿孔,需及时治疗。
预后-自愈性:
本病轻症者可自愈,中症、重症者不能自愈,必须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多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治愈。
预后-根治性:
部分人群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如治疗不彻底或滥用抗生素,可复发。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理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注意监测自身的情况,不适随诊。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因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家属应给予患者一些安慰与陪伴,消除患者的顾虑,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不可擅自停药,如服药之后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复诊。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室内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调节合适的温度、湿度。
3、注意保护肛周皮肤,每次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擦拭,并用温水清洗、软毛巾蘸干,避免用力搓擦。
4、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如有不适随时就医。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记录大便的性状、次数。
2、注意观察肛周皮肤,如有发红,可局部涂抹鞣酸软膏或润肤油。
3、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尿量变化、皮肤有无干燥。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一般给予高营养低渣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饮食禁忌:
避免粗纤维和刺激性食物,忌生冷、油腻食物。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如厕后、做饭前、进食前,应使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洗手。
2、应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避免不遵医嘱擅自使用抗生素。
3、使用抗生素期间,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有腹泻等不适,及时跟医生沟通。
4、去医院时,做好自身防护,不要随便碰触医院的物品,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