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胃炎疾病英文名称: gastritis疾病概述: 胃炎(gastritis)是指胃黏膜的...
养生
疾病名称: 胃炎
疾病英文名称: gastritis
疾病概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胃、腹部
常见症状: 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嗳气、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主要病因: 可由应激、Hp感染、药物、创伤、自身免疫等多种原因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胃液分析、血清学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超声检查、腹部X线检查、病理检查、胃镜检查
重要提醒: 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使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不断加重,部分患者疾病还可发生恶变,导致胃癌,严重影响机体健康。
临床分类:
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常由应急、药物、创伤等因素引起,常可分为急性刺激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病理上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理上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3、特殊类型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由不同病因引起,种类很多,但临床较少见。如腐蚀性胃炎、感染性胃炎、克罗恩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Ménétrier病)、淋巴细胞性胃炎等。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病因-基本病因:
1、急性胃炎
(1)应激: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精神紧张等可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损坏,还可增加胃酸分泌,损伤血管和黏膜,引起糜烂、出血甚至溃疡。
(2)药物:常见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特别是阿司匹林等非特异性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可引起胃黏膜损伤;抗肿瘤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生长时常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细胞毒作用,导致严重的黏膜损伤;此外,口服铁剂、氯化钾也可致胃黏膜糜烂。
(3)酒精:乙醇具有的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
(4)创伤和物理因素:大剂量放射线照射、胃内异物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糜烂甚至溃疡。
2、慢性胃炎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不仅避免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同时还难以被机体的免疫机能清除,长期存在可引起胃黏膜炎症性损伤。
(2)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3)自身免疫: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发生在自身免疫基础上,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伴有恶性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FA)。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应还可导致胃体腺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严重影响胃部正常功能。
(4)年龄:慢性胃炎的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可随年龄增长,可能因老年人胃黏膜出现退行性改变,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所致。
3、特殊类型的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由不同病因引起,种类很多,但临床上较少见,均为罕见的胃炎,且部分病因目前还尚不明了。
(1)腐蚀性胃炎:可因吞服强酸、强碱、砷、磷、氯化汞等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炎症。
(2)感染性胃炎:除Hp感染外,葡萄球菌、α-溶血链球菌或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可引起胃化脓性炎症;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胃部炎症。
(3)克罗恩病:是一种消化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所致,胃克罗恩病多见于胃窦。
(4)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罕见疾病,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
(5)慢性肥厚性胃炎(Ménétrier病):由于表层和腺体的分泌黏液的细胞过度增生,使胃小凹延长扭曲,在深处有囊样扩张并伴有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减少。胃镜下见胃体皱襞粗大、肥厚、扭曲呈脑回状,胃窦黏膜多正常。
(6)淋巴细胞性胃炎:病因不明,其特征为胃黏膜表面及小凹内淋巴细胞密集浸润。
症状-总述: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胃炎
多数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常有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症可有呕血、黑粪、脱水、酸中毒或休克;NSAIDs/阿司匹林所致者多数无症状或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少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轻微上腹不适或隐痛。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者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还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表现。
3、特殊类型的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种类较多,症状不一,临床上相对来说较为常见的几种类型表现如下:
(1)克罗恩病:多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且病程多呈慢性,迁延不愈,还可能终身存在,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贫血等。
(2)腐蚀性胃炎:吞服腐蚀剂后,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中上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吞咽疼痛、咽下困难、频繁的恶心、呕吐。患者可发生虚脱或休克,严重病例可出现食管或胃穿孔的症状。唇、口腔及咽喉黏膜与腐蚀剂接触后,可产生颜色不同的灼痂或水肿,如与硫酸接触后呈黑色痴,盐酸结灰棕色痴,硝酸结深黄色痂,醋酸或草酸结白色痂,强碱可使黏膜出现透明水肿。因此,特别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色泽变化,有助于各种腐蚀剂中毒的鉴别。
(3)感染性化脓性胃炎:本病起病突然且凶险,以全身败血症和急性腹膜炎症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常有上腹剧痛、寒战、高热、上腹部肌紧张和明显压痛。
(4)慢性肥厚性胃炎:常见于50岁以上男性。临床表现有上腹痛、体重减轻、水肿、腹泻等。
症状-并发症:
轻症患者并发症较少,严重病例可出现如下并发症:
1、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软,可出现明显的厌食、体重减轻、贫血表现。
2、水电解紊乱和酸碱失衡
因过度呕吐致脱水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并适时检测血气分析,必要时纠正紊乱。
3、胃出血
病人可以突然呕血和(或)黑便。
4、胃穿孔
病人突发上腹部剧痛,呈“刀割样”,腹痛迅速波及全腹。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伴有血压下降。应及时进行手术修补。
5、癌变
重度胃组织异型增生者易转变为癌。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2、发生剧烈且频繁的恶心、呕吐;
3、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甚至休克;
4、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需立刻急诊治疗,必要时可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反复出现以下情况须及时就医:
1、反复中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2、伴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呕血、黑便等;
3、伴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就医-就诊科室: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幽门螺杆菌(Hp)检测
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慢性胃炎的诊疗具有重要作用,检测方法如下:
(1)非侵入性方法:常用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Hp-UBT),该检查不依赖内镜,病人依从性好,准确性较高,为Hp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被广泛用于各医院。但Hp-UBT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结果的判定受到抗生素、铋剂、抑酸药物的干扰。有时可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大便中的Hp抗原,方法简单、方便,敏感性和准确性堪比Hp-UBT。
(2)侵入性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培养等。采集胃黏膜进行细菌培养,以了解有无Hp感染。
2、胃液分析
胃液分析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BAO)及注射组胺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最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断胃泌酸功能。
3、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检查内容包括胃泌素水平、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等。
4、血常规及便常规检查
有助于了解机体是否存在贫血或便血等消化道出血情况。
检查-病理检查:
取部分胃黏膜活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胃黏膜组织是否发生萎缩、化生或癌变。
检查-其他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关键,通过内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有助于尽早发现糜烂和出血病灶等,有时还可以镜下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有时可需进行超声检查、腹部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帮助医生排除是否存在其他消化道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用药史、外伤史、手术史以及典型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及内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还常可明确患者所患胃炎的类型。
诊断-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胃癌等疾病可出现与胃炎相似的症状,临床上通常借助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胃炎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通常无明显症状并且无Hp感染的胃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检查存在异常患者,要注意癌变可能;对于症状严重、病情危急的患者,需积极进行相关治疗,以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
治疗-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硬、过酸、过于辛辣和过热饮食,进食宜细嚼慢咽,定时定量,有时还需要遵循医嘱短期禁食。避免烟酒及使用损害胃黏膜药物,以防加重病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治疗-药物治疗:
1、抑酸药
常用的为PPI(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1)PPI:抑酸作用较强,疗效确切,有时可与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用于根治Hp,常用药物有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
(2)H2受体拮抗剂:抑酸作用较PPI弱,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相对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等。
2、抗酸药
可通过中和已经分泌的胃酸,以到达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但此类药物不能调节胃酸的分泌,有些甚至可能造成反跳性的胃酸分泌增加,因此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常用药物有碳酸钙、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等。
3、保护胃黏膜药物
常用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这类药物分子量较大,在酸性溶液中呈胶体状,与溃疡基底面的蛋白形成蛋白-铋复合物,覆于溃疡表面,可阻隔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损害。有时可与一种PPI和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根治Hp。
4、抗生素
常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喹诺酮类抗生素、呋喃唑酮、四环素等,可用于治疗消化道细菌感染,有时还可采用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的方案根治Hp感染。
5、促胃肠动力药
对有消化不良、上腹饱胀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此类药物缓解不适,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
6、解痉镇痛药
对于存在严重胃痛不适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酌情使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疼痛不适。
7、其他
伴恶性贫血时,还应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碳酸钙、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存在胃出血、胃穿孔、胃脓肿等病变,或者存在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含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甚至发生癌变时,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于存在剧烈腹痛、腹部异物、严重创伤、服用腐蚀性物质或存在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危急患者,需立刻进行紧急治疗。如酌情使用药物缓解剧痛;及时进行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采用手术等方法及时取出异物,并对胃穿孔等损伤情况进行修复;吞服强酸、强碱者,可先服牛奶、蛋清或植物油稀释腐蚀性液体;对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可考虑气管切开等。
治疗-中医治疗:
针灸或某些中成药如温胃舒胶囊、胃康灵胶囊、三九胃泰、养胃舒胶囊、胃乐舒口服液、猴菇片、胃乃安胶囊等,对胃炎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危害性:
预后-治愈性:
预后-复发性:
日常-总述:
日常注意进行良好的护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促进机体恢复,避免不良情况发生。
日常-心理护理: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了解药物的用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需停药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进行药物调整,防止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休息环境清洁、安静、舒适,有助于维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以防受凉感染,降低机体抵抗力;
4、轻症患者可酌情进行活动,重症者应遵医嘱卧床休息,以减少胃肠蠕动,缓解腹痛等不适。
日常-病情监测: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复查时携带既往病例和近期相关检查结果,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诊治。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遵医嘱定期换药,以防发生感染;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3、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切口撕裂,影响愈合。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饮食禁忌: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Hp感染机会;
2、三餐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
3、不吃霉变食物;
4、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
5、避免大量长期饮酒、吸烟;
6、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7、存在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定期进行胃部检查;
8、规律作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注意个人保护,避免创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