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胃脂肪瘤疾病英文名称: gastric lipoma疾病概述: 胃脂肪瘤(gastric...
养生
疾病名称: 胃脂肪瘤
疾病英文名称: gastric lipoma
疾病概述:
胃脂肪瘤(gastric lipoma)是一种来源于胃间质组织、生长缓慢的罕见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多为单发,偶见多发。本病多发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部,少发于胃底-贲门部。早期肿瘤较小,患者大多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胃
常见症状: 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钡剂造影检查、胃镜检查、超声胃镜检查、CT检查、MRI检查、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胃脂肪瘤患者若不接受治疗,可出现糜烂、溃疡而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贫血。
临床分类:
胃脂肪瘤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黏膜下型、肌间型及浆膜下型三种,分别在黏膜下、肌间及浆膜下生长,其中90%~95%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腔内型),5%~10%位于浆膜下层(腔外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胃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肿瘤的1%,占胃良性肿瘤的3%和全部胃肠道脂肪瘤的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
病因-总述:
胃脂肪瘤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炎症刺激、先天性发育不良、全身脂肪代谢障碍以及肠营养不良有关。
症状-总述:
胃脂肪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病情发展较缓慢,早期肿瘤较小,多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肿瘤逐渐增大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可因出现糜烂、溃疡而引起消化道出血(比如呕血、黑便)和贫血症状。
症状-并发症:
部分位于胃窦部且带蒂的肿瘤在活动时可脱垂至幽门或十二指肠,引起消化道梗阻。
就医-门诊指征:
1、自行发现上腹部有肿物,并逐渐增大。
2、反复或持续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
2、确诊为肿瘤者,可转诊至肿瘤科。
3、需要手术治疗者,可转诊至胃肠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腹部进行检查,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发现肿块多久了?有无增大?有无疼痛?
2、您是否有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您腹痛时是钝痛还是锐痛?
4、您的大便颜色正常吗?
5、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需要采用什么治疗方法?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4、我手术后还会复发吗?
5、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患者做X线钡剂造影检查、胃镜检查、CT及MRI检查,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查予以确诊。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腹部进行触诊,肿瘤较大时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光镜下显示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细胞浆内充满脂滴,部分细胞互相挤压呈多角形空泡状。
检查-其他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脂肪瘤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在该检查中,医生会将一根末端带有灯光和照相机的管子,从患者的口腔慢慢插入胃。胃脂肪瘤在胃镜下表现为淡黄色黏膜下肿块,基底宽,偶尔有蒂,伴或不伴溃疡,部分可出现帐篷征、脂垫征或Nukedfat征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造影检查
能较好的显示病灶及周围胃壁形态。主要表现为胃腔内边缘清晰、光滑的充盈缺损,大多数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少部分边缘呈小分叶状及有边缘模糊征。
2、CT及MRI检查
不仅可较好的显示病灶部分内部成分,还可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以及侵犯与否,在胃脂肪瘤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3、超声胃镜
超声胃镜对胃脂肪瘤诊断率较高且有一定的定性效果,还能清晰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起源层、大小、毗邻脏器和组织的情况及生长方向等,并可根据其起源层次及回声特点初步明确病灶性质和鉴别病灶来源,可对脂肪瘤、平滑肌瘤、囊肿及间质细胞瘤等疾病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X线钡剂造影、CT及MRI检查、胃镜、病理检查结果等多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胃癌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胃间质瘤
这类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KIT(CD117)表达阳性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及潜在恶性的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呈腔内生长或腔外生长。瘤体为球形或半球形,好发于胃底和胃体部。超声内镜或腹部CT、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胃平滑肌瘤
临床上较少见,多见于50岁以下者。其瘤体多单发,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好发于胃体和胃底部。患者常出现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或胀痛,当肿瘤增大时将出现间歇性呕血或黑粪,通过胃镜、腹部CT能够鉴别。
3、胃癌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源于胃上皮细胞。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恶心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消瘦、体重减轻。胃癌一般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呈菜花样,黏膜表面明显粗糙,凹凸不平,常有溃疡出血。胃镜活检多能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一般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且瘤体径小于2cm者,通常可不进行特殊处理,但必须定期随访。对于有临床症状且直径大于或等于2cm者,需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暂无特效专门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1、内镜下切除
黏膜下、有蒂且单发的胃脂肪瘤可行内镜下切除,而位于贲门或幽门区相对较小的脂肪瘤者建议行内镜切除。
2、腹腔镜切除
内镜下不能切除者,行腹腔镜切除。
3、开腹局部肿瘤切除或胃大部切除
对于合并出血、溃疡或梗阻,或难以与其它恶性肿瘤鉴别的肿瘤,可行开腹局部肿瘤切除或胃大部切除。
治疗-治疗周期:
胃脂肪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胃脂肪瘤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胃脂肪瘤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经规范治疗后预后总体良好。
预后-危害性:
若不接受治疗,可出现糜烂、溃疡而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贫血。
预后-自愈性:
胃脂肪瘤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关心体贴患者,安抚不良情绪,对于促进恢复有重要的意义。平时多注意休息,保证生活规律,不熬夜。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由于本病少见,对疾病认识不足,患者可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2)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加上术后运动及饮食问题,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患者自身应接受事实,克服负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
3、根据病情恢复适当进行锻炼,但避免剧烈运动。
4、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日常-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
(1)术后取平卧位,血压稳定后取半卧位。
(2)术后为防止肺部感染、腹部胀气以及肠粘连,可遵医嘱在床上适量活动,比如翻身、肢体做伸屈运动。
(3)术后1个月内避免负重及剧烈运动。
2、伤口护理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若有渗血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咳嗽时,用手按住伤口,防止腹肌用力后疼痛。
(3)在伤口未完全愈合之前不要洗澡。
饮食调理:
胃脂肪瘤主要是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宜吃流质、半流质无渣饮食,忌坚硬食物。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以低碳水、高蛋白质为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恢复。
饮食建议:
1、术后尽量禁食,采用营养支持治疗。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肛门开始排气后先少量多次进食清流质食物,但不宜过饱,逐渐过渡到稠流质食物。之后进少渣半流食,并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2、增加高能量、高蛋白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鱼类、豆类制品;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3、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4、饮食应注意多样化,注意色香味俱全,促进患者食欲。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烟、酒及坚果类坚硬食物。
3、少吃烟熏、油炸、烘烤类食物。
4、忌腌制食物。
预防措施:
胃脂肪瘤较少见,且病因未明,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现上腹部肿块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