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
养生
疾病名称: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
疾病概述: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是以疲劳性肌无力为特征的一组遗传性疾病,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的遗传缺陷所致,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和婴幼儿。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四肢近端无力、延髓麻痹、呼吸衰竭。可以通过胆碱酯酶抑制剂、麻黄碱、奎尼丁等药物改善肌无力的症状,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神经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波动性肌肉无力、骨骼肌无力、呼吸暂停等
主要病因: 主要为神经肌肉接头的遗传缺陷所致。
检查项目: 疲劳试验、肌力和肌张力测试、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电生理检查、新斯的明试验、基因检测、肌肉活检
重要提醒: 进行产前诊断和产前遗传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本病的发生几率,尤其是有家族史者更应引起重视。
临床分类:
根据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病变部位分为以下几类:
1、突触前膜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2、突触间隙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3、突触后膜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又可分为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快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4、糖基化缺陷;
5、肌病重叠综合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外报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的平均发生率约每100万青少年儿童中9.2人,我国尚无该病流行病学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和婴幼儿。
病因-总述:
CMS发病机制为负责神经肌肉信号传递的蛋白质功能异常。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突触基膜和突触后部分的遗传缺陷,导致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受损,从而影响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的连接,最终引起肌肉无力。
病因-基本病因: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绝大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史的少见,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NS综合征可有家族史。
症状-总述:
本病可于出生后出现症状,也可于婴幼儿期至成年早期起病。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肌肉无力、骨骼肌无力等。还可伴先天畸形、呼吸暂停等,疾病的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波动性肌肉无力
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肌肉无力,不耐疲劳,多分布于眼外肌、面肌、延髓、四肢和呼吸肌,婴儿期甚至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暂停发作。
2、骨骼肌无力
单纯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无力,不伴有先天畸形。但糖基化缺陷和肌病重叠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先天发育异常。
3、其他
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比如ChAT综合征(突触前膜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一般为出生后近端肌肉无力,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严重者可出现突发的呼吸窘迫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暂停,可由应激、寒冷、感染等诱发。ColQ综合征(突触间隙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出生后或婴儿期起病,可能出现比较严重、轴性分布的肌肉无力,但眼外肌可不受累。
症状-并发症:
本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症状-伴随症状:
有病例报道因LAMB2错义和移码突变引起的Pierson综合征,患者同时存在眼、肾发育畸形的伴随症状。
就医-家庭处理:
婴儿期或严重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呼吸暂停,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患者死亡,或者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遗留癫痫、智力落后、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因而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暂停,除了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外,家属还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迅速将患者放置于地面或硬床板上,摆正体位,使头、颈、躯干伸直,无扭曲,双手置于躯干两侧。解开患者上衣、腰带、领带等。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一手拇指压其下排牙,另一手指伸入口腔迅速清除口鼻内的黏痰、呕吐物等异物。再将患者头部轻度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若症状仍无改善者,需要及时应用球囊加压给氧。
就医-急诊指征:
发生呼吸暂停者,应立即送医急救。
就医-就诊科室:
1、神经内科
本病为神经肌肉接头的遗传缺陷所致的疾病,属于神经内科诊疗范围。
2、急诊科
发生呼吸暂停者,需立即去急诊科进行救治。
3、儿科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和婴幼儿,因而也可去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最好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2、这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了?
3、您有没有其他疾病?
4、有没有出现过呼吸急促或骤停的情况?
5、家族中有没有其他人有类似的症状?
6、近期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
7、最近有没有服用某些药物?
8、具体药名是什么?用法和用药剂量是什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2、这个病有什么危害?会影响我的生活吗?
3、可以治好吗?怎么治?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
6、治疗周期大概多久?
7、这个病会遗传吗?
8、会影响以后的结婚生子吗?
9、如果再生一个孩子,还会得这个病吗?怎么保证另一个孩子是健康的呢?
10、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1、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肌力和肌张力的情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电生理检查、新斯的明试验或基因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必要时,还可进行肌肉活检。
检查-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有助于医生初步了解病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常需进行如下检查项目:
1、肌力
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检查时令病人作肢体伸屈动作,医生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病人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肌力的记录采用六级分级法:
(1)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2)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3)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4)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5)4级:能做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6)5级:正常肌力。
2、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即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反应,这种收缩是通过反射中枢控制的。检查时嘱病人放松肌肉,医生根据触摸肌肉的硬度以及伸屈其肢体时感知肌肉对被动伸屈的阻力作判断。
3、疲劳试验(Jolly 试验)
嘱患者持续上视出现上睑下垂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出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则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该检查有助于类似疾病的排查,如重症肌无力患者疲劳试验常为阳性。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骨骼肌特异性酪氨酸受体激酶抗体阴性,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检查-病理检查:
肌肉活组织检查简称为肌肉活检,是在局部麻醉后(小孩一般需要用镇静药或全身麻醉),对病变部位肌肉组织进行取样,然后将样本送检。因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故术后建议患者休息1~2天,以免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肌肉活检显示,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没有免疫复合物存在的证据。该检查对多种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鉴别、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检查-其他检查:
1、电生理检查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重复神经电刺激表现为低频电流重复刺激后出现波幅递减,肌电图呈典型的衰减型改变,单纤维肌电图(SFEMG)可见Jitter阻滞和增宽。
2、基因检测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多数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和周期性瘫痪等疾病均可以通过基因检查进行诊断,所需的标本通常为新鲜的抗凝血和骨骼肌。但由于目前许多疾病的致病基因还未完全阐明,常规的基因检测一般只能检查几个热点突变,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阳性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诊断,而阴性结果并不能除外疾病的诊断。
3、新斯的明试验
部分患者新斯的明试验呈阳性。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体格检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波动性肌肉无力,不耐疲劳、骨骼肌无力等)可做出初步诊断,还需详细询问家族史,再结合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肌肉活检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医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先天性肌病、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MG)、兰伯特-伊顿综合征(LES)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
1、婴儿期或儿童期起病的肌无力,累及眼肌、延髓肌和四肢肌,常有类似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如易疲劳、运动不耐受、晨轻暮重、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伴或不伴先天肌病样表现;伴或不伴呼吸暂停发作。
2、重复电刺激提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或者运动后电刺激出现波幅递减,单纤维肌电图(SFEMG)见Jitter增宽或阻滞等。
3、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骨骼肌特异性酪氨酸受体激酶抗体阴性。
4、免疫治疗无效。
5、亲属中有同样疾病。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较晚、无家族史、电生理异常并不见于所有肌肉或仅呈间歇性异常等,临床诊断时要加以注意。
诊断-鉴别诊断:
1、先天性肌病
绝大部分CMS于出生后或婴幼儿起病,也有少数起病较晚者;先天性肌病也好发于婴幼儿。少数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可出现关节挛缩、脊柱侧弯,与某些先天性肌病相似。但CMS表现为波动性肌无力、疲劳不耐受;先天性肌病多为持续性肌无力。CMS的肌无力多起于颅面部,而先天性肌病的肌无力多起于四肢近端。CMS可出现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Jitter阻滞和增宽表现,而先天性肌病一般无此表现。
2、肌营养不良
绝大部分CMS于出生后或婴幼儿起病,也有少数起病较晚者;肌营养不良也好发于婴幼儿。少数CMS可出现关节挛缩、脊柱侧弯,与某些肌营养不良相似。但CMS表现为波动性肌无力、疲劳不耐受;肌营养不良多为持续性肌无力。CMS可出现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Jitter阻滞和增宽表现,而肌营养不良症一般无此表现。
3、重症肌无力(MG)
二者的电生理检测皆可出现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Jitter阻滞和增宽表现。但绝大部分CMS于出生后或婴幼儿起病,也有少数起病较晚者;MG好发于成年期。CMS的肌无力多起于颅面部,而重症肌无力早期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四肢近端易疲劳。少数CMS可出现关节挛缩、脊柱侧弯,但MG一般无此表现。CMS外周血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MuSK抗体为阴性,但大多数MG患者上述抗体为阳性。
4、兰伯特-伊顿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缩写为LES)
二者的电生理检测皆可出现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Jitter阻滞和增宽表现。但绝大部分CMS于出生后或婴幼儿起病,也有少数起病较晚者;而LES好发于成年期。CMS的肌无力多起于颅面部,而LES早期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四肢近端易疲劳。少数CMS可出现关节挛缩、脊柱侧弯,但LES一般无此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麻黄碱、奎尼丁、氟西汀、溴化吡啶斯的明等药物可以改善肌无力的症状,但部分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需进行呼吸暂停的监测。除此之外,患者及家属要重视呼吸管理,以便应对突发情况,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治疗-药物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
为治疗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的常用药物,适用于大多数类型,可以改善肌无力的症状,但不能彻底根治病因。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呼吸暂停的监测。
2、麻黄碱或沙丁胺醇
适用于ColQ综合征(即突触间隙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3、奎尼丁
奎尼丁仅适用于慢通道型CMS(即慢通道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心脏反应(如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高敏反应(如发热、肝功能损害、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疹)。
4、氟西汀
不能耐受奎尼丁者可应用氟西丁,其治疗效果稍弱于奎尼丁。不良反应有恶心、神经质、失眠、性功能障碍,老年患者可发生低钠血症。
5、溴化吡啶斯的明
适用于快通道型CMS(即快通道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与3,4-二氨基吡啶联合使用效果更好。此外,溴化吡啶斯的明还可用于CMS伴发作性呼吸暂停患者的预防性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胆碱酯酶抑制剂、麻黄碱、沙丁胺醇、奎尼丁、氟西汀、溴化吡啶斯的明、3,4-二氨基吡啶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进行呼吸管理,几乎所有类型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均可发生通气不足,因而呼吸管理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患者家中应备有充气式抢救包及面罩,家属需要掌握如何进行无创通气,以便及时应对突然发生的呼吸暂停。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突变的基因类型。一般来说,病情进展较快的类型通常预后较差,而病情进展较慢的类型预后相对较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具有致残性,严重者还可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减轻肌无力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
预后-治愈率:
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预后-根治性:
本病通常难以根治。
日常-总述:
患者在生活中要遵医嘱服药,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呼吸道感染、适当进行锻炼,患者家中应做好防摔倒、磕碰的措施。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给患者鼓励,同时监测患者是否有呼吸暂停或是病情加重的情况。
日常-心理护理: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由于动作受限、行动障碍,且有致残或致死的风险,患者往往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烦躁、恐惧、悲观等情绪。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多关心和安慰患者,并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听歌、看电影、读书等,从而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重拾生活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治疗期间,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加减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的干净整洁及空气流通。
2、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3、及时增添衣物,防止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4、长期卧床患者,家属要做好护理,定时给患者翻身,并注意保持床铺和衣物的干爽、整洁,避免压疮。
5、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进行运动,以增强患者的体力及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6、患者由于肌肉无力,有可能造成行动不便,或者易发生跌倒,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护。居室的布置应尽量宽敞、简洁,地面可加铺地毯或防滑垫,桌角或家具的棱角处可用海绵进行包裹,避免摆放鱼缸、瓷器等易碎的物品。患者外出时,最好有家属陪同。
日常-病情监测:
监测有无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的发生,注意观察病情有无加重,如出现上述不适反应,应立即就医。
饮食调理:
患者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的饮食调理,选择均衡、健康的饮食即可,为身体提供所需的全部营养。进食时注意避免发生呛咳,食用不好咀嚼的食物注意不要阻塞气道。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进食或饮水时,速度要缓慢,避免发生呛咳。
3、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可选择鸡胸肉、鱼、虾等食物作为蛋白质来源。
饮食禁忌:
1、禁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2、避免食用坚硬、不好咀嚼的食物,如脆骨、坚果等,以免阻塞气道。
预防措施:
1、提倡优生优育,有家族史的患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2、重视产检,尤其是妊娠前三个月,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怀孕期间避免细菌或病原体感染,以免增加胎儿的患病风险。
3、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