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肠腺瘤疾病英文名称: adenoma of small intestine疾病别名: ...
养生
疾病名称: 小肠腺瘤
疾病英文名称: adenoma of small intestine
疾病别名: 小肠息肉
疾病概述:
小肠腺瘤(adenoma of small intestine)是来源于小肠黏膜上皮或肠腺体上皮的良性肿瘤,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可与其他类型统称为小肠息肉。常由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多位于十二指肠及回肠,小肠腺瘤患者多无症状,但可出现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从而出现腹痛、黑便、恶心呕吐等。本病临床上也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腹部、肠
常见症状: 腹痛、黑便、腹部不适、嗳气、恶心呕吐、体重下降、腹胀、腹泻、黄疸
主要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X线检查、腹部CT、小肠镜、血常规、粪便常规
重要提醒: 小肠腺瘤有恶变为腺癌的可能性,发现后需要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
基于组织学结构的不同分类:
1、管状腺瘤
呈息肉状,多带蒂,多单发,也有多发,多发的病例常集中在一段肠管内,也有累及整个小肠甚至胃肠道者。
2、绒毛状腺瘤
较管状腺瘤少见,体积比管状腺瘤大,但大多数仍<5cm。
3、混合性腺瘤
上述两种结构并存,生长、转移等特征介于上述两种腺瘤之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肠腺瘤属于少见病,最常见的壶腹部腺瘤在尸检中检出率为0.04%~0.12%。但在小肠良性肿瘤中是最常见的一类,约占3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6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病因-总述: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本病多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伴发。
病因-危险因素:
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患者中,60%伴发小肠腺瘤,除FAP外,小肠发生腺瘤的几率很低。
症状-总述:
小肠腺瘤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但可出现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从而有腹痛、黑便、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慢性胃肠道出血。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腹痛为最常见症状,位置多在中腹部或肚脐周围,疼痛可为隐痛、钝痛、胀痛甚至绞痛。一般为间歇性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会阵发性加重,常可自行缓解或减轻。出现小肠套叠的患者腹痛可急性发作。
2、消化道出血
约1/4左右小肠腺瘤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多数患者出血较少,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黑便。
3、其他症状
常有腹部不适、嗳气、恶心呕吐、体重下降、腹胀、腹泻等。若腺瘤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端,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会出现皮肤发黄、瘙痒、眼睛发黄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贫血
小肠腺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瘤体表面血管可破裂出血,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临床上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消瘦等症状。
2、腺癌
小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可恶变发生腺癌。
就医-急诊指征:
若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腹部疼痛,不能自行缓解,需急诊处理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中腹部或肚脐周围的疼痛。
2、间断性出现原因不明的黑便。
3、有迁延不愈的口唇苍白、面色萎黄等贫血表现。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以腹痛、黑便等症状就诊者,可至肛肠外科。
2、消化科就诊后怀疑有恶变者,可转至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需要患者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尽量穿宽松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家族中有人有过类似的疾病吗?
4、您之前有做过检查和治疗吗?
5、您的症状有逐渐加重或缓解吗?
6、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我得的是癌症吗?
3、我的情况严重吗?我还能活多久?
4、我需要做手术吗?
5、我需要做肠镜吗?有什么副作用?
6、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最近可以运动吗?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腹痛、黑便、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询问病史后,可能会先对患者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进行腹部X线、腹部CT、小肠镜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头部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头面部的五官、黏膜等情况,可能有口唇黏膜苍白、睑结膜苍白等表现。
2、腹部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腹部进行视诊、触诊和听诊。可能触及腹部局部膨隆,肠套叠时可扪及椭圆形肿块,听诊闻及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患者伴有贫血时,可见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2、粪便常规检查
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可见到大便潜血阳性。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可见管状、绒毛状或混合性腺瘤,伴有异形增生。
检查-其他检查:
小肠镜检查:
1、检查场景
患者需要侧卧,一般需经静脉给予适量的镇静剂和麻醉剂,如果需要进行镜下的息肉切除,可以实施全身麻醉。检查进行时医生会将一个带有摄像头的软管经口或肛门插入,整个检查过程所需时间较长,通常大于半小时。小肠镜检查可帮助医生直接观察黏膜情况。
2、检查准备
经口检查者术前需禁食6~12小时;经肛检查者术前1~2天改为流质饮食,检查前12小时用至少3L水冲服清肠药物以清洁肠道。
3、检查结果
小肠腺瘤表面呈颗粒样、绒毛样乳头状,中央见小凹陷。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1)检查场景:使用消化道钡餐检查时,需要口服硫酸钡;使用小肠钡灌注法时,需要先将小肠导管经口插入,然后注入稀钡及气体。
(2)检查结果:可见到肠内充盈缺损,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表面呈网格状或皂泡样改变。
2、CT检查
肠腔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影,门脉期CT增强图像显示肿块明显强化。
诊断-诊断原则:
小肠腺瘤诊断较为困难,对于有原因不明的小肠梗阻或反复发作的不完全小肠梗阻,并可除外术后肠粘连、腹壁疝嵌顿等;有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或有贫血表现并排除胃、结肠病变者,应考虑到小肠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做针对性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诊断-鉴别诊断:
1、小肠错构瘤
该病也可见到小肠多发的息肉,通常由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JS)引起,PJS除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外,还主要表现为口唇、颊黏膜、手指、足趾、肛周等部位的皮肤黏膜黑斑。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2、小肠腺癌
息肉型小肠腺癌也可以见到肠腔内息肉样隆起,但腺癌小肠镜下可见呈菜花样,基底宽,质软脆,大小不一,血运丰富,易糜烂出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良恶性。
治疗-治疗原则:
为避免发生小肠套叠、出血及腺瘤恶变,小肠腺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本病暂无特效药
治疗-手术治疗:
1、内镜治疗
带蒂小肠腺瘤可用圈套器及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对于危险程度较高的多个小腺瘤病灶,可使用冷圈套治疗,以降低危险程度;对于十二指肠较大径(>10cm)及进展期的腺瘤,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内镜下切除。
2、手术治疗
带蒂者可做小肠壁楔形切除,较大而无蒂或因肠套叠导致肠管血运不良者,可做肠切除吻合术;对已经恶变的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应考虑做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肠腺瘤切除后预后良好;绒毛状腺瘤恶性程度较高,易癌变,术后也易复发,需定期复查。
预后-危害性:
小肠绒毛状腺瘤有30%~50%的癌变率,管状腺瘤有3%~8%的癌变率。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应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预后-治愈性:
通过手术切除后,本病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根治。
预后-复发性:
十二指肠良性绒毛状腺瘤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30%左右。
日常-总述:
本病确诊后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预后良好的患者不需要长期特殊护理。但需要注重术后的护理,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不适及时就诊,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心态。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可能会担心最后诊断为恶性疾病、担心肠道切除等产生焦虑心理。
(2)患者可能会因害怕疼痛、担心麻醉安全性等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
2、护理措施
(1)患者应该正确认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信任医护人员。
(2)家属应该多关爱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宣泄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术后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对患者的干扰,保证其安静休息及充足的睡眠。
2、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根据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动量,防止跌倒。
3、保持情绪稳定,有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更快地恢复。
日常-病情监测:
术后若再次出现腹部疼痛、黑便、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或内镜的复查,具体复查时间由医生根据发病情况决定。
日常-术后护理:
1、保持手术创面清洁,定期做清洁护理,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发现创面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等,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2、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3、长期卧床者,家属应注意给患者经常翻身,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清洁,防止压疮。
4、固定好输液管、氧气管、导尿管,防止患者在全麻苏醒过程中,因躁动导致管道脱出。
饮食调理:
小肠腺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均衡,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减少消化道负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若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清醒,吞咽、咳嗽反射、肠鸣音恢复后可进流质饮食,即各种汤类。医生会根据胃纳情况,逐步调整为半流质饮食(粥类)和正常饮食。
2、日常饮食宜营养丰富,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为原则,例如牛奶、瘦肉、鱼类、米饭等。
3、多食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即各种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不利于康复。
2、生冷,寒凉,油腻食物应少食,健康饮食才有助于改善术后抵抗力低下。
3、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预防措施:
因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本病一般无法预防。家族中有人患小肠腺瘤者,可定期进行体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