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葡萄状肉瘤疾病英文名称: sarcoma botryoides疾病概述: 小儿葡萄状...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葡萄状肉瘤
疾病英文名称: sarcoma botryoides
疾病概述:
小儿葡萄状肉瘤(sarcoma botryoides)是儿童和青年期最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是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一种亚型。由于外观呈现葡萄样肿块,被称作葡萄状肉瘤。绝大多数发生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期,6岁以下多见。好发于阴道、子宫、膀胱、鼻咽部和中耳,罕见于胆道。主要症状为葡萄样肿块突出于管腔口,分泌物增多或出血,伴有血块或组织脱落,严重者会引起管腔梗阻。一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全身、横纹肌
常见症状: 葡萄样肿块、管道分泌物增多、出血、管道梗阻
主要病因: 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病理组织活检、电镜检查、瘤灶局部B超、腹部B超、CT检查、MRI检查
重要提醒: 小儿葡萄状肉瘤初期为发生转移时预后较好,但存在转移风险,发生转移的患儿预后较差。应及时去儿科或肿瘤科进行进一步确诊,一经确诊尽快医治。
相关中医疾病: 五色带下、怪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儿葡萄状肉瘤在儿童软组织肿瘤中较为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期。
病因-总述:
小儿葡萄状肉瘤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母亲患有乳腺癌,子女患有横纹肌肉瘤的概率较正常家庭大,可能存在遗传影响。
症状-总述:
本病好发于阴道、子宫、膀胱、鼻咽部和中耳,罕见于胆道。小儿葡萄状肉瘤症状为阴道、膀胱等部位的葡萄样肿块,肿瘤细胞突入体腔或突出于管腔口,肿瘤部位分泌物增多或出血,伴有血块或坏死息肉状组织脱落,有感染时会产生异味,严重者会引起管腔梗阻。
症状-典型症状:
1、葡萄样肿块
肿瘤细胞透明、如葡萄样,在腔内生长或突出腔口。泌尿生殖道受累在腹部或直肠检查时可触及肿块。
2、出血
膀胱肿瘤可引起血尿,子宫、阴道肿瘤可引起阴道出血、血块等。鼻道、耳道堵塞会出现出血或血性分泌物增多。
3、管腔梗阻
肿瘤细胞肿大占位,挤压管腔,引起管道梗阻。胆道梗阻可能会导致胆汁淤积,患儿黄疸,腹胀。尿道梗阻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中耳堵塞会影响听力,鼻道堵塞患儿会呼吸不畅。下颌窦堵塞会出现眼突、眼压痛的症状。
症状-并发症:
1、反复泌尿系感染
由于局部肿瘤细胞侵袭,易导致反复泌尿系感染。
2、黄疸
胆道横纹肌肉瘤可能会导致患儿发生黄疸。患儿表现为全身黄染,大便陶土色,腹胀,发热。
就医-门诊指征:
出现阴道出血、尿血、腹部肿块、阴道分泌物增多、葡萄状肿物突出等症状,请家长带患儿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阴道出血、尿血、腹部肿块、阴道分泌物增多、葡萄状肿物突出等症状者,于儿科或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家长携带好自己和患儿的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穿宽松衣物方便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3、若有相关病历、检查单与检查报告可于就诊时携带。
4、预先准备好想要咨询了解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这个位置的肿块(孩子尿血、出血)有多长时间了?什么时候发现的?
2、是否有其他不适?是否排尿、排便费力?
3、家里是否有亲属得过肿瘤?孩子妈妈的亲属是否有乳腺癌的病史?
4、按压腹部是否感到疼痛或不适?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些东西(肿块)是什么?孩子为什么会长这些东西?
2、这个病只有孩子得吗?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得这个病的人多吗?
3、我的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哪些治疗?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4、手术切除了以后还会复发吗?我的孩子以后还能生小孩吗?
5、这个病的孩子是不是年纪越小(大)越容易治好?
6、这个病的治疗医保能报销吗?
检查-预计检查:
家属发现患儿出现阴道出血、尿血、腹部肿块、阴道分泌物增多、葡萄状肿物突出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向家属询问完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后,家属应听从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为明确诊断,医生会对突出组织进行取样活检,并遵医嘱进行瘤灶局部B超、腹部B超、CT检查和MRI等检查,确定病灶大小、有无转移等。
检查-体格检查:
1、病灶处检查
若葡萄样肿块突出体外,医生对病灶处进行检查,确定病灶位置和肿瘤界限,并探查临近的淋巴结是否有肿大。
2、腹部查体
医生触及患者腹部,观察有无按压痛,腹部能否触及肿块。
检查-病理检查:
为临床确诊和获得足够的组织进行组织学诊断,通常需要切取部分病理组织进行活检。一般来讲,突出体外的肿瘤需尽早活检,体内肿瘤需在麻醉下进行切取活检。
检查-其他检查:
电镜下检查可见原始的梭形横纹肌细胞核小圆蓝色细胞及有丝分裂,对诊断具有辅助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
行瘤灶局部B超和腹部B超,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肿瘤周围淋巴结情况,观察肿瘤周围器官的关系。
2、CT检查
观察肿瘤大小、性质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
3、MRI检查
观察肿瘤大小、性质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价远处转移灶。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由于葡萄样肿块、尿血、阴道出血等症状就医,医生一般根据患者年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仍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等检查确诊。
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部位
临床表现为葡萄样肿块,发病部位多为阴道、膀胱、子宫等。
2、组织活检
病理组织活检,可观察到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核免疫染色。
3、镜下表现
显微镜下表现为原始的梭形横纹肌细胞核小圆蓝色细胞。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葡萄状肉瘤的患者确诊后需尽早手术,小儿葡萄状肉瘤在横纹肌肉瘤中属于低危组,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前应予术前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再行手术可最大程度保存器官及其功能。对于病情较重、不能手术的患者,联合化疗可作为首选方案。
治疗-一般治疗:
1、患儿需保持营养,注意休息。
2、泌尿生殖系肿瘤的患者,注意尿路、肛门卫生,避免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对患者进行术前或术后化疗,给予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等抗癌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顺铂、足叶乙苷、更生霉素、拓扑替康
治疗-手术治疗:
外科医生将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分期决定手术方式。手术前宜采用辅助手段仔细确定肿瘤界限,彻底探查区域淋巴结或临近组织结构,以尽量做到肿瘤和区域淋巴结的完全性切除。
1、直接切除
用于肿瘤较小、分期较好的患者。肿瘤局限时,切至病灶边缘外5cm,或沿纤维组织筋膜切除为宜。手术会将整个病灶完全切除。
2、二次切除
肿瘤分期不明确的患儿,可在术后1月内再次手术,切除一切可以组织。
3、延期切除
用于肿瘤过大,不能够完全切净的患者。在术前先行化疗术3~6个月,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
治疗-放化疗:
1、放疗
放射性治疗,即使用高辐射能量束辐射杀死肿瘤。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对放疗辐射很敏感,但会损伤皮肤和器官功能,低危组的肿瘤不建议使用。放疗后会出现局部皮肤过敏、放射性炎症、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适。放疗可能会对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
2、化疗
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的治疗方法。根据化疗药物的不同,化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疲乏,晕眩等不适反应。
(1)化疗分类:采用单一药物化疗或联合化疗的方式。手术前化疗用于缩小病灶范围,在切除术后给予化疗可以减少肿瘤转移可能。
(2)化疗给药方式: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3)化疗用药: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顺铂、足叶乙苷、更生霉素和拓扑替康。
治疗-治疗周期:
术前化疗一般3~6个月,术后化疗一般12个月。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葡萄状肉瘤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5年无病生存率为82%,未发生转移、局部肿瘤完全切除的患儿预后也良好。
预后-危害性:
1、手术完成后有一定概率复发。
2、本病有一定概率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端转移,发生全身转移的患儿预后不佳。
3、本病经过放、化疗治疗后的患者,相应器官可能会有一定损伤。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需要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后,本病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显示。
预后-根治性:
本病通过完全切除病灶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在手术后可能会复发性。
预后-生存周期:
小儿葡萄状肉瘤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后,长期无病存活率可达80%~90%。
日常-总述:
小儿葡萄状肉瘤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畅快,积极配合治疗,家长也应注意情绪的调控。加强患儿营养和热量补充,保证休息。用药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为儿童多发病,患者会因疼痛等生理不适感到烦躁,家长承担的心理压力更多,会对疾病充满恐惧和焦虑,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可能会拒绝治疗。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调整心态,学习相关知识,多关怀患者,满足患者需求,安抚患者情绪。对于新生儿患者,家长尤其是母亲,要多安抚患儿,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保持他们积极愉快的情绪。
(2)家属需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的生活护理,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病痛影响。
(3)日常的生活环境需要布置的温馨、体贴,满足患儿的心情所需。
日常-用药护理:
1、患儿行化疗药物治疗之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等胃肠道不适,可告知医生或遵医嘱用药。
2、患儿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瘙痒、呼吸不畅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
小儿葡萄状肉瘤的患儿,日常生活中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日常活动也以患者可以耐受的强度为宜,且有人在旁辅助,避免过度劳累。
2、避免感染
(1)陪护人员在照顾患儿前,需先做好自身的无菌消毒,如洗手,换干净衣物等。
(2)生活环境需要加强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但需防止患儿者受凉。
(3)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3、避免过敏
观察过敏反应,注意患儿有无寒战、高热、皮疹、血管水肿等症状,注意患儿有无多饮、多尿、腹痛,有无黄疸和出血倾向。
日常-病情监测:
手术治疗之后,家长需观察有无新出现的发热、寒战等感染性症状,有无出血,患儿如有黄疸,黄染是否消褪等。如出现感染症状、出血严重或黄疸不退,应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手术治疗后的患儿应定期复查局部CT或MRI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遵医嘱复诊。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血肿
(1)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需要注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若出血过多需要及时就诊。
(2)换药时要观察伤口是否干燥、有无血肿,如有血肿需要回医院处理。
2、预防感染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创口的卫生、清洁,创口定时消毒,患者遵医嘱服用预防感染的药物。
3、活动管理
术后患者尽量平卧休息,日常活动需要陪护人员辅助完成。腹部手术的患者需绝对卧床,避免由于活动腹压增大伤口裂开。
饮食调理:
根据患儿的年龄提供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年幼的患儿按需给食,年长的患儿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疾病恢复。
饮食建议:
1、日常饮食要以营养丰富且易消化饮食为主,保证机体功能。
2、饮食量宜从少到多给予,按患儿需求提供。患者拒绝食用时,不宜强行塞喂。
3、饮食需要满足热量需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需要全面供给,重点补充,维持营养物质平衡。
4、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
饮食禁忌:
1、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需低脂饮食,严禁食用肥肉、油炸食品。
预防措施:
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小儿葡萄状肉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