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epidemic diarrhea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epidemic diarrhea
疾病概述: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neonatal epidemic diarrhea)是指发生在医院产科新生儿室或新生儿病房的医院内交叉感染,具有暴发和流行性,主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病情较轻者有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病情较重者可出现面色发灰、发热、精神萎靡、四肢发凉、尿少、皮肤花斑等全身症状。本病以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部分病情危重者,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腹泻、食欲不振、腹胀、呕吐、面色发灰、发热、精神萎靡、四肢发凉、尿少、皮肤花斑
主要病因: 主要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便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
重要提醒: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具有传染性,会导致医院新生儿病房甚至医院之间的暴发流行,并且新生儿腹泻容易造成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抗生素耐药,因此建议患者尽早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被感染的孕妇、新生儿、医护人员和其他带菌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母亲在分娩前后和分娩过程中,通过母婴垂直传播。
2、通过接触传播,如直接接触患病新生儿,或从医护人员及其他带菌者处间接接触感染。
3、粪口途径传播,是指细菌、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然后又进入人体呼吸道以及消化道引起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国内没有明确的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人工喂养儿
人工喂养过程中,若因为食物处理不当和餐具消毒不充分,可增加小儿肠道的感染几率。
2、新生儿
新生儿由于抵抗力差,肠道调节能力弱,很容易出现肠道感染和交叉感染。
病因-总述: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主要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引起。1980年代我国报道以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为主,1990年代我国报道以沙门菌为主。
病因-基本病因:
1、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杆菌:是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和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较为常见。大肠埃希杆菌流行性强,可引起整个病区的流行,甚至引起整个地区的流行。
(2)鼠伤寒沙门菌:是仅次于大肠埃希杆菌的细菌感染原因,鼠伤寒沙门菌分布广泛来源较多,病愈后带菌率高,因此发病率高。在鼠伤寒沙门菌发病率高的地区需特别注意因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3)其他细菌:其他一些细菌,如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等也可引起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2、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轮状病毒可以存在于健康人体内,并且在环境中不易自然灭活,因此轮状病毒可引起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2)其他病毒:如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
3、真菌感染
以白假丝酵母菌为多见,多因患儿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
4、寄生虫感染
梨形鞭毛虫、滴虫、隐形孢子虫等也可引起本病。
症状-总述: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病情较轻者一般为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病情较重者可出现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皮肤花斑等全身症状。此外,新生儿流行性腹泻依据每次感染的病原种类不同而各有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1、消化道症状
病情较轻者一般为腹泻、食欲不振、腹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腹泻一般为每天数次至十次左右,大便性状与感染的病原体有关,可呈稀水样便、黏液便、血样便。
(1)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所致腹泻的特点: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感染时,大便多为黄色蛋花汤样便,有腥臭味。症状开始时轻微,后逐渐加重。
(2)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致腹泻的特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更多见于早产儿,大便形状在一天内多变,大便可呈稀水样、胶冻样、白色便、黑绿色黏稠便等多种变化,有明显腥臭味。
(3)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的特点:轮状病毒感染时,患儿大便多为水样便,腥臭味不明显,常出现发热,体温达38℃以上。腹泻多在一周左右自行好转。
2、全身症状
病情较重者除了上述消化道症状之外,还可出现面色发灰、发热、精神萎靡、四肢发凉、尿少、皮肤花斑等全身症状,并发其他部位感染时,脱水、酸中毒、全身症状严重。腹泻一般较重,每天多在十次以上,因新生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能力差,全身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出现。
症状-并发症:
1、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可并发其他部位感染,如新生儿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鹅口疮等。
2、病程较长或治疗迁延不愈者,可出现明显消瘦、营养障碍等。
就医-急诊指征:
当新生儿腹泻严重,短时间内出现面色发灰、发热、精神萎靡、四肢发凉、尿少、皮肤花斑等全身症状时,需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拔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对于腹泻较轻,仅有食欲不振、轻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急诊科
腹泻严重、短时间出现全身症状、甚至休克时,需立即前往急诊儿科就诊。
2、新生儿科
腹泻症状轻微时,可前往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非急诊就诊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孩子户口本、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宽松的衣裤,以免造成不便。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有什么症状吗?
2、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3、孩子每天腹泻多少次呢?大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除了这些表现,还有其他异常情况么?
5、您的孩子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
6、您的孩子是顺产还是剖宫产?
7、您的孩子出生多少天了?出生时体重是多少呢?
8、您的孩子还有其他疾病么?
9、之前做过哪些检查呢?
10、孩子之前接受过哪些治疗呢?吃过什么药物吗?
11、您是在哪个地区生活?当地是否有小儿腹泻的流行?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会传染吗?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
4、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会影响孩子之后的生长发育吗?
8、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9、平时需要注意什么吗?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腹泻、腹胀、呕吐、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皮肤花斑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根据患儿的症状和病史可能行血常规、便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可以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有助于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并明确感染类型。
2、便常规
便常规可以了解粪便的性状、细胞成分、有无寄生虫等,帮助医生判断腹泻类型。
3、病原学检查
怀疑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时,需行病原学检查,尽早检测可以提高检查的阳性率。常用的病原学检查包括粪便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查等,可以确定本次腹泻流行的病原体,并且可以进一步行药敏和耐药性检测指导治疗。
4、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易出现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需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及时发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房多个患儿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发热、精神萎靡、皮肤花斑等全身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发现感染迹象,病原学检查找到相同的病原体,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杜绝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还应尽快纠正患儿的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对症治疗:
1、饮食和营养支持
(1)对于病情较轻者适当减少喂奶次数和喂奶量即可。
(2)对于病情较重者,需禁食8~12小时,使胃肠道得到休息和恢复,然后可以恢复喂奶。提倡母乳喂养,对于不能母乳喂养者,推荐新生儿配方奶(奶水比1∶1或2∶1)进行喂养,喂奶量需从少量逐步调整。营养不足时,可以使用肠道外补充液体和营养。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补液: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脱水性质、新生儿出生体重、日龄,个体化制定补液方案。对于轻、中度脱水,补液量不宜过多。对于重度脱水,出现循环衰竭者,需使用0.9%生理盐水静脉扩容。
(2)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计算5%碳酸氢钠的使用剂量,然后使用等量5%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以纠正酸中毒,目标是使患儿血pH值≥7.25。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脱水程度和电解质检查结果,可以计算补钠量和补钾量,补钾速度不宜过快。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需根据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在没有获得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时,可以先选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但需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流行性腹泻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2、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引起的新生儿流行性腹泻需停用抗生素,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为制霉菌素、克霉唑、酮康唑等。
3、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止泻效果并不好,因此在急性期不宜使用。微生态制剂适用于病程较长者,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起到生物屏障作用,抑制致病菌。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
4、肠黏膜保护剂
肠黏膜保护剂可以起到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道功能、增强肠道屏障的作用,阻止病原体的侵入。常用的肠黏膜保护剂为蒙脱石散。
治疗-相关药品: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制霉菌素、克霉唑、酮康唑、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蒙脱石散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患儿经过及时、合理的诊治,一般预后良好。部分病情危重、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会危及生命,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由于新生儿体液调节能力差,因此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新生儿出现严重的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2、病毒感染可能对患儿心脏造成损害。
3、新生儿流行性腹泻迁延不愈,还可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预后-自愈性: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经及时诊治,本病大多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出院后需注意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日常生活应该注意臀部卫生,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保持环境卫生,预防交叉感染,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并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恢复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提倡母乳喂养,对于不能母乳喂养者,推荐新生儿配方奶(奶水比1∶1或2∶1)进行喂养。
2、做好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患儿每次大便后,家属可用温热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再在肛周及臀部涂护臀膏或油。随时保持患儿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
3、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喂奶前要做好手部、奶瓶、奶头的消毒,勤洗患儿的衣物、用具,室内定期消毒。
4、注意患儿腹部的保暖。
饮食调理:
提倡母乳喂养,少量多餐。母亲可以多食用一些高纤维素的食物,以帮助患儿减轻腹泻症状。不能母乳喂养者,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科学合理冲配新生儿配方奶进行喂养。
饮食建议:
1、母亲除食用鱼、肉、蛋之外,还需多食富含维生素和高纤维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达到营养均衡和减轻新生儿腹泻的目的。
2、对于不能母乳喂养者,推荐新生儿配方奶(奶水比1∶1或2∶1)进行喂养,根据患儿的进食情况,逐步调整喂奶量和浓度。
饮食禁忌:
1、不要给新生儿喂高糖的奶或水。
2、母亲的手部、乳房或者奶瓶奶头在清洁前,不要给患儿喂奶,避免感染。
3、避免喂养不当,如喂养太多或过于频繁。
预防措施:
1、一定要做好新生儿喂养用具和玩具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病从口入。
2、新生儿抵抗力差,因此接触新生儿之前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尤其是洗手。
3、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具有防止腹泻发生的相关抗体,并且在母乳喂养前,可以使用温水洗净乳房。
4、新生儿阶段,尽量减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家里也要尽量减少亲友探访。
5、对于新生儿需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真菌感染性腹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