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disseminated int...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疾病概述: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neonatal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出血综合征。本病特点为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大量微血栓形成,继发广泛出血,致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从而危及患儿生命。患者可出现出血、休克、栓塞和溶血等表现。新生儿DIC的治疗以对因治疗、药物治疗和补充替代治疗为主,但绝大多数患儿为急性全身性发作,病情严重,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出血、休克、栓塞、溶血
主要病因: 新生儿DIC是由于感染、缺氧、酸中毒、低体温、溶血、羊水栓塞等因素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凝血检查、纤溶检查
重要提醒: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绝大多数为急性全身性发作,病情严重,并且多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需要尽早到院诊治,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临床分类: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型
急性型多在数小时至1~2天内发作,病程急剧凶险,出血严重,绝大多数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急性型。
2、慢性型
慢性型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少见,本型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症状较轻,特点为血栓栓塞,多由巨大血管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较高,约占儿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50%以上。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存在与DIC相关的原发疾病的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
病因-总述: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感染、缺氧、酸中毒、低体温、溶血、产科因素、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硬肿症等。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
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本病。
2、缺氧及酸中毒
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酸中毒,如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可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
3、低体温及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引起新生儿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使得新生儿血液灌注减少,致使新生儿出现组织缺氧和酸中毒,造成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黏稠度增加。
4、溶血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凝血因子,促发内源性凝血和血小板黏附。
5、产科因素
如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可使胎盘中的凝血活酶进入胎儿循环,激活胎儿的凝血系统,促使新生儿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危险因素: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比正常新生儿更低,更容易发生新生儿DIC。
症状-总述: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轻重不一,轻症者症状不明显,比较难发现,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但绝大部分为急性型,病情严重,具有出血、微循环障碍与休克、栓塞和溶血四大临床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出血
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并且往往是患儿的首发症状。出血常表现为皮肤瘀斑、脐残端及穿刺点渗血不止。消化道出血也比较常见,可表现为患儿腹胀、吐血、血便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泌尿道出血、肺部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2、微循环障碍与休克
由于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和心排血量不足,出现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精神萎靡、尿少等。
3、栓塞
广泛微血栓形成,产生栓塞,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根据受累器官不同,其表现有所不同,可出现呼吸困难、少尿、无尿、惊厥、昏迷、肢端坏死等。
4、溶血
发生溶血时,患儿会有发热、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凶险,病程发展迅猛,患儿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就医-急诊指征:
1、新生儿出现大量出血,如吐血、血便、尿血等;
2、新生儿突发呼吸困难、昏迷、肢端坏死等表现;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需立即前往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当新生儿出现皮肤瘀斑、发热、腹胀、呼吸急促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急诊科
本病绝大多数为急性危重病例,一经发现,需立即前往急诊科诊治。
2、新生儿科
对于小部分轻症者,可以前往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非急诊就诊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孩子户口本、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建议穿宽松的衣裤,以免造成不便。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都有哪些异常?
2、这些异常表现出现多长时间了?
3、您孩子的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除了这些表现,还有其他异常的表现么?
5、您的孩子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
6、您的孩子还有其他基础疾病么?
7、您的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多少呢?
8、孩子最近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9、孩子妈妈生产时是否出现过高危因素,比如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严重吗?
2、我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能治好吗?
5、孩子刚出生不久,治疗的风险大吗?
6、做这个治疗贵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这种病会复发吗?
9、会影响孩子之后的生长发育吗?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皮肤瘀斑、血便、血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情况;之后会行血常规、凝血检查、纤溶检查等实验室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观察患儿皮肤、皮下、黏膜等部位是否存在出血征象,还可以检查患儿的意识状态,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初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新生儿DIC的关键,对于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检查、纤溶检查。
1、血常规
(1)血涂片检查:可见盔形、三角形、扭曲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贫血可能。
(2)血小板计数:血小板<100×109/L,病情严重时血小板<50×109/L,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具有诊断价值。
2、凝血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PT):新生儿出生4天内,凝血酶原时间超过20秒,新生儿出生4天后,凝血酶原时间超过15秒,并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秒,对于新生儿DIC具有诊断意义。
(2)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0秒以上具有临床意义。
(3)纤维蛋白原(Fib):当患儿纤维蛋白原低于1.17g/L时,具有诊断意义。患儿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下降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4)凝血酶原活化肽片段1、2(F1、F2):凝血酶原活化肽片段1、2在DIC前期即可升高,敏感度高,可以作为检测DIC的早期指标。
3、纤溶检查
(1)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提示DIC继发纤溶亢进,具有诊断价值。但在DIC晚期因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可转为阴性,因此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不能排除DIC。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20mg/L,具有诊断价值,但新生儿期FDP不一定增加。
(3)抗凝血酶Ⅲ(AT-Ⅲ):抗凝血酶Ⅲ明显降低可作为早期诊断DIC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估抗凝治疗的疗效指标。
(4)D-二聚体(D-D)实验:在发生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D-二聚体显著升高具有确诊意义,是目前临床推荐的首选DIC特异性标志物。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出血、休克、栓塞和溶血等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确诊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与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的特点是血小板、PT、纤维蛋白原、FDP正常,补充凝血因子后很快可以见效。
2、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新生儿出血常发生于出生后2~3天,患儿一般情况好,血小板、PT、纤维蛋白原、FDP正常,给予维生素K治疗很快见效。
3、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的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父母多为近亲婚配,多具有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50mg/L。新生儿DIC也可以出现纤维蛋白原减少,但是患儿多存在原发疾病,并且伴血小板、凝血因子Ⅶ、Ⅷ减少。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是强调治疗原发病的重要性,若引起DIC的病因能够及时解除,出血有望很快停止,同时应给予抗凝治疗、替代治疗和生命支持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肝素疗法
肝素具有强效的抗凝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高凝状态,防止DIC进一步发展。
2、抗凝血因子治疗
(1)抗凝血酶Ⅲ:目前很多相关研究报道抗凝血酶Ⅲ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患儿存活率,并且抗凝血酶Ⅲ可以联合肝素在早期进行使用。
(2)活化蛋白C:对于内毒素所致DIC,活化蛋白C联合肝素使用可以提高疗效,主要用于新生儿蛋白C缺乏者。
(3)水蛭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稳定性好,对于感染所致的DIC,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治疗-相关药品:
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Ⅲ、活化蛋白C、水蛭素
治疗-其他治疗:
1、补充替代治疗
对于DIC晚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明显下降者,尤其是血小板<20×109/L时,纤维蛋白原<100mg/L时,可以采用输注冷沉淀和冰冻新鲜血浆治疗。
2、换血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者及上述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可考虑采取使用两倍血容量的新鲜肝素血进行换血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接受及时治疗相关,绝大多数为急性型,病情严重,预后不佳,病死率较高。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及医学技术的发展,DIC患儿若能在早期接受诊治可以改善预后。
预后-危害性: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未经及时诊治,可导致患儿出现严重出血、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病情较轻、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在早期得到有效干预者,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或缓解。
日常-总述:
新生儿抵抗力差,容易诱发或继发感染,需保持新生儿口腔、皮肤、脐残端、臀部等清洁,做好保暖,室内消毒。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病情危重,因此家属需多和医护人员沟通,正确对待孩子的病情,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新生儿口腔、皮肤、脐残端、臀部等清洁。
2、做好保暖、室内消毒,预防继发感染。
3、母乳喂养时需要细心,避免奶液返流、误吸。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提倡母乳喂养,少量多次喂奶,注意观察喂奶前后是否有呕吐、腹胀等不适。
2、对于使用配方奶喂养者,需要注意配方奶的调配量和浓度,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配方奶的喂养量和浓度,如不确定的话,可以多与医护人员沟通。
3、母亲可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豆奶等,以及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达到营养均衡。
饮食禁忌:
1、不要给新生儿喂高糖的奶或水。
2、不要用奶瓶、橡皮乳头来喂奶。
预防措施:
1、具有DIC诱发因素者,可使用小剂量或微剂量肝素预防新生儿DIC。
2、新生儿出生后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损伤。
3、做好新生儿用具和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定期通风换气,避免感染。
4、做好产前检查,存在产前高危因素者(如妊娠高血压、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需积极接受诊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