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皮下坏疽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subcutaneous gangren...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皮下坏疽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subcutaneous gangrene
疾病概述:
新生儿皮下坏疽(neonatal subcutaneous gangrene)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皮下组织急性感染,多在冬季发病,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本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短时间内病变范围可迅速扩大,易并发败血症,病死率较高。其主要病因是新生儿皮肤屏障机能差,而且经常处于卧位,大小便浸渍、被服和哭吵乱动时摩擦等均可引起皮肤损伤,导致细菌侵入而患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发硬、温度增高,还可有哭吵、拒食、发热、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合并败血症时表现为嗜睡、体温不升、唇周青紫、腹胀、黄疸,晚期患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和肾衰竭而致死。经过积极治疗,痊愈患儿多留有皮肤瘢痕,重症患儿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红肿发硬、温度增高、哭吵、拒食、发热、腹泻、呕吐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重要提醒: 本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短时间内病变范围可迅速扩大,易并发败血症。晚期患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和肾衰竭而致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死亡率:
死亡率较高,可达5%~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出生后6~10天的新生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南方相对较少。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冬季发病较多。
病因-总述:
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发育尚不完善,屏障功能较差,皮肤柔软且娇嫩易受损;同时患儿经常仰卧,受大小便浸渍、被服和哭吵乱动时摩擦等,可引起局部皮肤损伤,从而导致细菌侵入。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皮下组织广泛性炎症和坏死,少数患者的局限能力较强,可形成脓肿。病原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表皮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来源于产房、新生儿室的用具以及工作人员中带菌者。
病因-危险因素:
1、新生儿常在出生后6~10天发病。
2、冬季更容易发病,在我国北方寒冷地方发病率较高。
3、孕妇生产环境不卫生。
4、新生儿室的环境被污染。
5、密切接触新生儿皮肤的物品(如衣物、纸尿裤等)不干净或质地过硬。
6、新生儿爱哭闹乱动,过度摩擦易引起局部皮肤损伤。
7、家长没有及时换纸尿裤,大小便浸渍易损伤皮肤。
8、和新生儿接触的工作人员携带细菌,可能使新生儿感染。
症状-总述:
本病起病急,病变发展快,数小时内可明显扩散。局部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发硬、温度增高,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多见于臀部和背部,也可发生在枕部、颈部、骶部、会阴等部位。还可有哭吵、拒食、发热、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局部症状
(1)典型表现为皮肤片状红肿,温度增高,质地稍硬,毛细血管反应明显,周围界限不清。
(2)病变可迅速向四周扩散,中央部位的皮肤渐变为暗红、紫褐色,质地较软,有漂浮感,少数患儿积脓稍多时有波动感。
(3)晚期患儿皮肤呈紫黑色,甚至溃破有稀薄脓液流出。
2、全身症状
患儿可有哭吵、拒食、发热等症状,体温多数在38℃~39℃,甚至可达40℃,还可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合并败血症时,表现为嗜睡、体温不升、唇周青紫、腹胀、黄疸(如皮肤、黏膜发黄)。
症状-并发症:
晚期患儿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和肾衰竭而导致死亡。
就医-急诊指征:
1、皮肤片状红肿,中央部位渐变为暗红、紫褐色,甚至溃破有稀薄脓液流出;
2、高热、寒战;
3、异常哭吵、拒食、腹泻、呕吐;
4、呼吸困难;
5、意识模糊;
6、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1、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前往急诊科。
2、病情平稳者,可去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孩子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孩子生活的环境是否卫生?
7、和孩子密切接触的人员是否健康?
8、孩子使用的物品(如衣物、纸尿裤等)是否有不干净或质地过硬?
9、最近孩子是否有爱哭闹乱动?
10、是否有给孩子及时换纸尿裤?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孩子为什么会得病?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需要治疗多久?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10、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损伤皮肤的情况,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血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一步明确诊断、帮助指导治疗。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尤其是身体受压部位,观察患儿皮肤的损伤情况,检查损伤皮肤的位置、范围、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关系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有助于诊断。如果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则提示感染。
2、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取病灶分泌物或浆液进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医生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典型症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作出诊断。当新生儿有发热、哭吵、拒乳时,需要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尤其是身体受压部位,发现局部皮肤典型表现时,不难作出诊断。对于病变范围的估计,可按小儿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计算,面积在10%以上者属重型。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皮下坏疽在病变初起时,应立即进行急症处理,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同时还需给予支持疗法,以增强体质和促进愈合。
治疗-一般治疗:
1、进行消毒隔离,加强新生儿护理。
2、输全血或血浆,注意补充热量和维生素,应用静脉内营养,改善全身情况。
治疗-药物治疗:
可选用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红霉素等两种联合应用,进行静脉滴注,以后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换用有效的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第三代头孢菌素、红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1、切开引流术
当皮肤出现暗红色及有漂浮感时,应早期切开引流,切口要小而多,遍及病区,每个切口长约1.5cm,间距2~3cm,可引流出混浊脓液或血性液体,边切边填塞引流纱条。每日换药2~3次,密切观察病区,如有扩散随时需要加做切口,使引流通畅。
2、植皮术
一般创面愈合后不留严重瘢痕,如有大片皮肤坏死留有较大创面时,可进行植皮术以缩短愈合时间。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大约为6个月,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病死率高。预后与就诊时间和治疗方案有关,痊愈者大多可遗留皮肤瘢痕,严重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在短时间内病变范围可迅速扩大,易并发败血症。
2、晚期患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和肾衰竭而致死。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甚至获得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加强新生儿护理对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治疗十分重要。家属需要注意患儿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尽量安抚患儿的情绪,同时注意定时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创面的感染易导致创面愈合慢,病程延长,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属带来经济负担。
2、护理措施
家属应在满足患儿生理需要的同时给予爱抚,尽量母乳喂养,让患儿获得感情上的温暖及安全感。同时还需要注意患儿的哭声,分辨出不同的哭声所可能表示的情况,及时给予处理,以解除病痛使其尽可能舒适和满足。
日常-生活管理:
1、患儿由于长时间的发热以及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容易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口腔内正常菌群受抑制,易引起霉菌性口腔炎。可以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发生。
2、加强皮肤护理,给患儿穿全棉、透气柔软的内衣裤及尿布,勤更换被褥,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患儿大小便后,清洁创面周围皮肤,勤换尿布。
3、应注意尽量避免创面受压,定时翻身。定期清洗创面,局部涂碘伏,碘伏对多种病菌引起的感染性伤口有显著的疗效。
4、定时开窗对流,保持空气流通,开窗时要注意适当保暖,防止受凉,并注意室内消毒。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时,也要注意保暖。
日常-病情监测:
按时测量体温,了解患儿体温的变化情况。发热时及时给予降温,通常解开衣服即可。效果不佳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防止高热引起抽搐。
饮食调理:
由于长时间的发热以及大量脓性分泌物的排出,又加之手术治疗,容易导致体质虚弱、营养失调,加强营养是关键的一环。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给奶,可增强体质,还可缓解发热的症状。
饮食建议:
1、在积极配合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尽量母乳喂养。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可使用配方奶,保证每天喂奶10~12次。
2、少量多次给奶,避免发生溢奶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3、注意补充热量和维生素。
4、母乳喂养前,母亲需要清洗手和乳头。
饮食禁忌:
患儿母亲尽量避免吃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不要抽烟、喝酒。
预防措施:
1、注意新生儿保暖,尤其是在冬天。
2、孕妇生产环境和新生儿室的环境需要注意卫生。
3、保证密切接触新生儿皮肤的物品(如衣物、纸尿裤等)干净且质地柔软。
4、安抚新生儿,尽量避免哭闹、乱动。
5、及时换纸尿裤,以免大小便浸渍损伤皮肤。
6、和新生儿接触的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卫生,如果生病则避免接触新生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