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脐炎疾病英文名称: omphalitis in newborns疾病概述: 新生儿...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脐炎
疾病英文名称: omphalitis in newborns
疾病概述:
新生儿脐炎(omphalitis in newborns)是因断脐时或出生后脐部残端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入侵并繁殖,而引起的软组织炎症,也可由于脐血管置保留导管或换血时,被细菌污染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脐部红肿,并伴脓性分泌物,部分患儿还可见脐部肉芽肿。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若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通常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一般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脐部
常见症状: 脐部红肿、脐部肉芽肿、脓性分泌物
主要病因: 主要因断脐时或出生后脐部残端处理不当,或进行脐部有创性操作时,被细菌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脐部分泌物培养、血培养
重要提醒: 家长需要掌握脐部护理的关键,保证新生儿脐部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新生儿脐炎的发生。
临床分类:
1、急性脐炎
急性脐炎是脐周组织的急性蜂窝织炎,若感染进展,可并发腹壁蜂窝织炎,也可能发展为脐周脓肿,且有并发腹膜炎及败血症的危险。
2、慢性脐炎
慢性脐炎为脐部的一种慢性炎症表现,可因急性脐炎治疗不规则(如抗生素未按规定疗程运用)、经久不愈或异物的局部刺激等所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外调查显示,在医院出生的脐炎发生率<2%,而在家分娩的则高达21%,但国内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死亡率:
新生儿脐炎的病死率约为7%~1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在家接生的新生儿等。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新生儿脐部护理水平的提高,新生儿脐炎的患病人数明显减少。
病因-总述:
新生儿刚出生时,脐带连着胎盘,医生会在接近患儿腹壁处用夹子夹闭、从远侧剪掉脐带并留下其残端。这个残端从形成到愈合需要历时5~15天,正常状态下会逐渐变干、最终掉落,形成脐窝,若操作不当,容易引发感染。加之,新生儿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更易感染。此外,异物刺激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
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或进行换血、脐血管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因消毒不严或细菌污染等引起。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异物刺激
脐带创口未愈合时,爽身粉等异物刺激可引起脐部慢性炎症。
3、其他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可能难以抵抗致病菌的侵袭,进而引发炎症。
症状-总述:
新生儿脐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周,表现为脐部皮肤轻度红肿、伴异常分泌物。慢性脐炎患儿还可见脐部肉芽肿。
症状-典型症状:
1、初起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随着疾病的进展,病情较重者脐部与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增多,且常伴有臭味。
2、慢性脐炎常形成脐肉芽肿,表现为一小的樱红色肿物,表面可有脓性溢液,可经久不愈。
症状-并发症: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腹壁蜂窝织炎、腹膜炎、败血症、脐静脉炎、化脓性血栓性门静脉炎、皮下坏疽、多发性肝脓肿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病情较重者,可能伴有发热、腹胀、呕吐、拒奶、皮肤黄染等全身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患儿脐周皮肤红肿或发硬;
2、脐周出现肉芽肿;
3、伴异常分泌物;
4、伴发热、腹胀、呕吐、拒奶、皮肤黄染等全身症状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家长可带患儿去新生儿科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医生会对患儿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需给患儿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2、您孩子是在哪里出生的?是顺产还是剖腹产?
3、您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多少?是足月产生的吗?
4、目前是母乳喂养还是吃配方奶粉?
5、您带孩子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吗?是否接受过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得了什么病?严重吗?
2、需要做什么检查?
3、需要采用什么方法治疗?需要住院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6、需要复诊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若出现脐部红肿,伴脓性分泌物或异常肿物时,需尽快就医。医生在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后,可能建议其做血常规检查、脐部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观察新生儿脐周,明确是否存在皮肤红肿、异常渗出物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合并败血症者,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伴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
2、脐部分泌物培养
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结果,对于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具有指导性。
3、血培养
局部感染严重,且伴随全身症状时,应及时行血培养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情况(如断脐时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有无脐部血管置管等脐部有创操作病史),了解脐部红肿等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再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脐部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明确致病菌的种类,指导临床治疗。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和卵黄管未闭、脐窦等相似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卵黄管未闭
卵黄管未闭患儿自出生后出现脐部分泌物增多,需与急性脐炎鉴别。该病临床特点是自脐部间歇性排期或排除粪样物质,哭闹或用力时尤甚。脐部检查可见黏膜中央有瘘口,瘘管直径及长短不一。探针及细导管缓行插入多无阻力,注入12.5%碘化钠或泛影葡胺造影检查,可见造影剂进入小肠。
2、脐窦
脐窦是卵黄管的回肠端已闭合但脐端未闭所致,常有较小的圆形红色黏膜突出,外形与慢性脐炎所形成的肉芽肿类似,需加以鉴别。用探针探查脐窦患儿的脐窝可发现窦道,注入造影剂后做X线检查,可见其盲端;如无窦道形成,仅有球状黏膜块,则称为脐茸或脐息肉。二者的鉴别点在于,慢性脐炎肉芽肿经硝酸银烧灼后可以消退,但脐茸则经久不愈。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脐炎需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轻症者,可局部消毒或外用抗生素类药物;症状较重者,需静脉注射抗生素类药物。若合并脓肿或较大肉芽肿者,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注意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避免排泄物污染。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类药物
(1)脐轮及脐周皮肤红肿者,可选用莫匹罗星等局部外用抗生素涂抹。但注意不要用纱布覆盖脐部,也不宜用粉剂或甲紫溶液,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2)炎症较重或伴全身症状者,除局部消毒处理外,还需静脉注射抗生素类药物。可先根据涂片结果经验性地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若为大肠杆菌引起者,可选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可选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以后再结合临床疗效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其他药物
慢性肉芽肿患儿,可用硝酸银棒或10%硝酸银溶液涂擦。
治疗-相关药品:
莫匹罗星、硝酸银
治疗-手术治疗:
1、若有脓肿形成,则须行切开引流术。
2、慢性脐炎合并较大的肉芽肿时,可用电灼或手术切除肉芽组织。
治疗-其他治疗:
患儿进食、睡眠及精神反应可,局部表现较轻,无炎症扩散者,可局部用2%碘酒或75%酒精消毒,每日2~3次。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脐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5周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新生儿脐炎若能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很好;但若延误治疗,随着炎症的扩散,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危害性:
新生儿脐炎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并发腹膜炎、败血症、皮下坏疽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难以自愈。
预后-治愈性:
无并发症的患儿经过积极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预后-复发性:
本病治愈后,若脐部的清洁和护理不到位,有再次复发的可能。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则需注意排除解剖异常等继发因素。
日常-总述:
父母应该重视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注意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同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如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保持床单、被褥的整洁、干燥、柔软。
2、患儿勤洗手,勤换洗衣物。
3、选择纯棉且宽松的衣物,避免化纤材质或过紧衣服刺激皮肤。
4、勤修剪患儿的指甲,避免患儿擦伤或抓伤皮肤。
5、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尽量避免汗渍等刺激皮肤。
6、当脐炎未愈时,避免使用爽身粉等。
日常-病情监测:
1、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患儿脐部的皮损情况,观察脐部及其周围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
2、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如意识、精神反应等,若有异常,需及时复诊。
饮食调理:
提倡母乳喂养,患儿母亲还需注意营养的均衡,同时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
饮食建议:
1、症状较轻者,一般不会影响食欲,正常喂养即可。通常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不添加配方奶。如果需要配方奶补给,务必按适当的比例冲调,切勿让患儿喝浓度过高的配方奶。
2、正在哺乳的母亲,提倡清淡饮食,同时注意营养均衡。
3、注意少量、多次哺喂。
饮食禁忌:
1、正在哺乳的母亲应避免进食油炸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禁烟酒,以免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
2、避免频繁或过量喂奶,以防患儿消化不良。
3、喂奶时避免过快,也不要随意摇动或晃动新生儿,以免引起呛咳。
预防措施:
1、断脐时或进行脐血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严格无菌。
2、注意脐残端的护理,不要自行揪、拽脐带残端,应等待其自然脱落。
3、注意保持脐部的干燥、清洁,勤换尿布,避免大小便污染脐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