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疾病概述: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为发生于新生儿的一种暂时性无...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
疾病概述: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为发生于新生儿的一种暂时性无菌性脓疱疮,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皮肤病,脓疱可致色素沉着,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消退。本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刚出生,或出生后的第一天内,在下巴、额、颈、背部、臀部及手掌、脚掌等处出现脓疱,1~2天后干燥结痂。本病病程有自限性,多数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新生儿颊、额、颈、背部和臀部脓疱或水疱疹
主要病因: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脓疱内容物培养、脓液涂片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预后较好,有自限性,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新生儿。
病因-总述: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的病因暂不十分明确,脓疱内未见到细菌和病毒,与药物的关系尚不清楚,与母体怀孕期间是否感染、接触药物等无直接关系。
症状-总述:
发生于新生儿,皮损位于颊、额、颈、背下部和臀部,呈脓疱或水疱脓疱疹,亦可见于头部、掌跖和下腹部,周围无红晕,直径0.1~0.3cm,脓疱破裂后周围可见领口状鳞屑,中心色素沉着,脓疱在1~2天后干燥结痂。大部分留下色素沉着,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无全身症状。
症状-并发症: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继发感染,甚至败血症。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新生儿科范畴,家长可带患儿去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家长证件、户口本、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儿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什么时候出现的皮损?
2、都哪些部位皮肤有皮损?
3、孩子的皮损颜色有加深或变浅吗?
4、孩子之前有治疗过吗?采用哪种方式治疗的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这是什么病?情况严重吗?
2、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这个病能根治吗?
6、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新生儿出现脓疱或水疱疹时,家长应带其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患儿进行脓疱内容物培养、脓液涂片检查、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脓疱内容物培养
培养无细菌生长。
2、脓液涂片检查
脓液中有中性粒细胞,有助于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脓疱位于角层内或角层下,含较多中性粒细胞,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碎屑。色素沉着处见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内无噬黑素细胞,有灶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颊、额、颈、背部和臀部脓疱或水疱疹),结合脓疱内容物培养、脓液涂片检查、病理检查等,一般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需除外新生儿毒性红斑、新生儿脓疱疹。
诊断-鉴别诊断:
1、新生儿毒性红斑
常发生于生后1~2天,好发于躯干,很少累及面部,损害为弥漫性红斑,无色素沉着,皮损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新生儿脓疱疹
可与本病发生类似的脓疱,但新生儿脓疱疹脓液细菌涂片及培养阳性。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病程有自限性,大部分留下色素沉着,可持续数天至数月。常需进行常规皮肤护理,并配合药物治疗,可试用炉甘石洗剂或复方皮质类固醇霜。
治疗-药物治疗:
1、炉甘石洗剂
局部外用,涂抹于皮肤破裂处,可收敛保护皮肤。使用时应注意避开眼、口、鼻。
2、复方皮质类固醇霜
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症状,但不适宜大面积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治疗-相关药品:
炉甘石洗剂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病程有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大部分留下色素沉着,可持续数天至数月。
预后-自愈性:
本病病程有自限性。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患儿的皮肤清洁,避免刺激皮肤,并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恢复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患儿皮肤干燥,避免用香皂、热水等清洗皮损部位。
2、勤换尿布。
3、注意环境卫生清洁,避免患儿接触尘螨、宠物等。
4、患儿的衣物和被褥要轻柔、干燥,同时要舒适、透气。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尽量选择母乳喂养,定时定量,不宜过饱。
2、母亲应多吃水果、蔬菜和豆类食品,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患者的营养。
饮食禁忌:
哺乳期母亲应严格管理饮食。
1、戒烟、限酒。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
5、少吃甜食,如糖类、咖啡及甜的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