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性别认同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疾病别名: ...
养生
疾病名称: 性别认同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疾病别名: 性身份障碍
疾病概述:
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又称性身份障碍,是一种性心理障碍疾病。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可能跟神经系统的病变或患者的自身经历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异性身份认同,以及对自身个体的解剖性别持续不满或对自身性别角色表示厌恶,存在强烈的改变自身现有性别的欲望。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跟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不认同自己的生殖性别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跟神经系统的病变或患者的自身经历有关
检查项目: 性激素检查、染色体检查、精神科评定量表测定、精神检查、脑电图
重要提醒: 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排除器质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
临床分类:
临床上可分为易性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易性症患者少见,估计其发生率为1/1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易性症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3:1。
2、童年性身份障碍发生于童年早期到青春前期,男孩多于女孩。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其具体病因目前并无一致的看法。目前的研究表明可能跟神经系统的发育、心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目前仍不能证明生物学原因的存在。有学者认为遗传或体质上的细微因素有可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如胎儿期的雄激素水平会影响到成年后大脑对性活动的控制能力,如果该发育过程受到干扰,可导致个体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更容易受到环境的有害影响而出现性欲倒错障碍,但该假设也尚未得到更多研究结果的支持。
2、心理社会因素
(1)儿童青少年期不良性经历:儿童青少年期不恰当的性兴奋、性刺激对本病发病具有一定影响。如儿童受到成年人的性虐待、性攻击等行为时,则可能会造成创伤性性经历。这些不良的性诱惑和性创伤,可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2)家庭环境因素:有些父母出于自身的喜好和期待,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向异性发展,如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打扮成男孩,自幼生长于异性的包围圈中容易导致儿童心理朝异性化方向发展。
3、社会心理因素
有人认为不正确的性生物学知识教育,不同价值体系社会的性伦理、性道德和性社会学知识的不当教育,会促成本病的发生。
症状-总述:
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生理性别持续不满,深感厌恶,为自己不是异性深感痛苦和遗憾。因而对异性身份有强烈的认同,并有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
症状-典型症状:
1、易性症
(1)患者渴望自己像异性一样生活,对自己的解剖学性别不认同,并感到非常苦恼。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生殖性别是一个错误,被残忍地囚禁在与主观性别身份不相符的躯壳里。
(2)患者往往厌恶自己的生殖器和其他生物学性别特征,迫切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来改变自己现有的解剖结构,以便与自己偏爱的性别一致。
(3)男性患者常常要求切除自己的阴茎、睾丸和喉结,通过整形手术建造人工阴道和乳房,并服用雌激素维持皮肤的细腻。
(4)女性患者往往要求切除自己的乳房、子宫和卵巢,通过整形手术植入人造阴茎,并使用雄激素使肌肉和脂肪分布更具男性化。
(5)患者除了自身的痛苦外,还往往造成社交、职业等社会功能的明显损害。男性患者约有1/3结婚,即使结婚,离婚比例亦较高。
2、童年性身份障碍
(1)患者于童年早期到青春前期发病。
(2)主要临床特征为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有持续而强烈的痛苦感,同时渴望成为或坚持本人就是另一性别。
(3)患儿往往持续地专注于异性的服装和活动,而对自己的性别予以否认。
(4)男性患儿通常在上学数年前就开始沉湎于女孩的游戏、玩具和活动,穿女孩服装,偏爱以女孩为玩伴,他们往往会声称自己将来会发育成女孩,令其讨厌的阴茎和睾丸会消失等。
(5)女性患儿则往往表现为喜欢激烈争斗的游戏和活动,偏爱结交男伙伴,声称将来会长出阴茎,拒绝蹲位排尿,不愿意乳房发育和月经来潮等。
(6)童年性身份障碍的表现在青春期前一般会有所减轻。部分患者会在青春期及青春期后出现同性恋倾向,但极少发展为易性症。
症状-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自我伤害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本病主要为心理障碍,无相关伴随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苦恼;
2、自己对性别的认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3、出现其它严重的心理问题。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异于常人的表现?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4、有在服用性激素吗?
5、幼年时是否即喜欢异性的衣服、玩具等?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种情况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
4、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吗?
5、需要做什么检查吗?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可以做变性手术吗?会有什么影响?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之后为明确诊断可能会要求进行性激素检查、染色体检查、精神科评定量表测定、精神检查、脑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检查患者有无生殖器的外在畸形。
检查-实验室检查:
1、性激素检查
通过此检查可了解患者性激素的分泌是否正常。
2、染色体检查
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染色体遗传,用于排除一些遗传性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1、精神检查
为精神科特有的专科检查,指医生通过观察、倾听、询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心理状态等。
2、脑电图
脑电图通过置于头皮的电极来测量大脑低电压的电活动。主要用于评估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用于评估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症状。
3、精神科评定量表测定
如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性别角色信念量表(GRBS)、男性角色量表和女性角色量表等,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为精神心理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以及对自己性别不认同的典型临床表现。根据相关的辅助检查,排除躯体和遗传性疾病,可诊断本病。
诊断-诊断依据:
1、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个体体验/表达的性别与出生性别之间显著地不一致,持续至少6个月,表现为下列至少6项(其中1项必须为诊断标准):
(1)有强烈的成为另一种性别的欲望或坚持他或她就是另一种性别(或与出生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的性别)
(2)男孩(出生性别),对变装的强烈偏好或模仿女性装扮;女孩(出生性别)对只穿典型的男性服装的偏好,以及对穿典型的女性服装的强烈抵抗。
(3)对在假装游戏或幻想游戏中扮演相反性别角色的强烈偏好。
(4)对被另一种性别通常使用或参与的玩具、游戏或活动的强烈偏好。
(5)对另一种性别的玩伴的强烈偏好。
(6)男孩(出生性别),强烈地排斥典型的男性化玩具、游戏和活动,以及强烈地回避打斗游戏;或女孩(出生性别),强烈地排斥典型的女性化玩具、游戏和活动。
(7)对自己性生理特征的强烈厌恶。
(8)有希望第一和/或第二性征与自己体验的性别相匹配的强烈欲望。
2、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别认同障碍
个体体验/表达的性别与出生性别之间显著地不一致,持续至少6个月,表现为下列至少2项:
(1)体验/表达的性别与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之间显著地不一致(或在青少年早期,则为预期的第二性特征)。
(2)由于与体验/表达的性别显著地不一致,因而产生去除自己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的强烈欲望(或在青少年早期,防止预期的第二性特征发育的欲望)。
(3)对拥有另一种性别的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的强烈欲望。
(4)成为另一种性别的强烈欲望(或与出生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
(5)希望被视为另一种性别的强烈欲望(或与出生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
(6)深信自己拥有另一种性别的典型感觉和反应(或与出生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易装癖
易装癖发生在异性恋(或双性恋)的青少年和成年男性中(很少在女性中)。对于他们来说,易装行为刺激产生性兴奋,同时导致痛苦和/或损害,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原本的性别是个问题。偶尔伴有性别烦躁。对临床上有显著性别烦躁的易装癖的个体可同时给予这两种诊断。在许多晚期起病、出生性别为男性且有性别烦躁的亲男性个体中,伴有性兴奋的易装行为是一种先兆。
2、躯体变形障碍
有躯体变形障碍的个体聚焦于改变或去除特定的躯体部位,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部位不正常,并不是因为对被分配性别的否定。当个体表现出符合性别烦躁和躯体变形障碍两种诊断标准时,可给予两种诊断。有些个体希望将健康肢体截除(术语为躯体完整性认同障碍),是因为这令他们感到更“完整”,他们通常不希望改变性别,而是渴望像截肢者或伤残者一样生活。
3、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在精神分裂症中,很少存在属于其他性别的妄想。在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时,有性别烦躁的个体坚持他或她属于其他性别,不能被考虑为妄想。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和性别烦躁可以同时出现。
治疗-治疗原则:
虽然人们对治疗措施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治疗措施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药物治疗:
1、针对性欲倒错障碍患者所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小剂量、短时间使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症状,但对于异常性心理和行为没有任何帮助。
2、性偏好障碍患者多为男性,降低雄激素可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在欧洲,有人使用乙酸环丙孕酮来降低患者的雄激素水平,而在美国多使用乙酸甲羟孕酮。但是,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此疗法的效用。
治疗-相关药品:
乙酸环丙孕酮、乙酸甲羟孕酮
治疗-手术治疗:
易性症患者往往期望通过变性手术和激素治疗来改变性别,部分患者手术后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变性手术可能帮助易性症患者生活得幸福和充实,但有时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有研究显示,约10%~15%手术后患者表示不满意,伴发自杀率约占2%。因此,变性手术应慎重选择,并应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
治疗-其他治疗:
1、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的目的之一在于促使患者回顾自身的性心理发展过程,理解在何时、何阶段、由何种因素导致了性心理发育偏差等,使患者正确理解和领悟自身的障碍并进行自我心理纠正。
(2)心理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的治疗愿望是否强烈、患者是否为自己的性心理偏离感到不安或痛苦。治疗愿望强烈并为自己的性心理偏离感到不安或痛苦的患者疗效较好,但对于病程长或缺乏求治动机的患者则疗效甚微。若性心理障碍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患者年龄已超过40岁者则疗效欠佳。
(3)另外,针对患者所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社会适应冲突等心理问题给予相应指导,对患者也会有一定帮助。
2、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对于本病可能有一定的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目前没有可靠的随访症状显示各种性心理障碍的预后。异常性行为频繁、经常破坏社会习俗、违反法律者的预后通常较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者可有自杀行为。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减轻自身的心理问题。
日常-总述:
日常中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倾听、理解患者的想法,给予一定的支持。患者采取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应注意监测自己的身体情况,日常进行适当的护理,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来自于社会、同事、家庭的舆论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甚至想要自杀等不良情绪,家属给予相应的支持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日常应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压力过大。
2、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日常-复诊须知:
使用激素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激素水平。
日常-术后护理:
进行手术的患者应注意保持术区的清洁,遵医嘱对新的性器官进行适当的护理。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并无特殊影响。
饮食建议: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
饮食禁忌:
少吃油腻、过咸、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无特殊的预防措施。但在培养孩子时,可给予正确的性别对待,如买性别相符的衣物和玩具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