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嗅沟脑膜瘤疾病英文名称: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嗅沟脑膜瘤
疾病英文名称: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疾病概述:
嗅沟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底肿瘤,占颅内脑膜瘤总数的4.5%-18%,起源于颅前窝底嗅沟及其附近筛板,肿瘤常呈双侧生长,少数偏侧生长。患者可表现为嗅觉障碍、视力障碍、头痛等。早期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常不明显,多数患者因肿瘤巨大导致严重临床症状时才就诊。嗅沟脑膜瘤因与视神经、下丘脑、海绵窦、大脑前动脉等关系密切,手术切除肿瘤难度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相关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嗅觉障碍、头痛、癫痫、精神症状、视力障碍
主要病因: 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多个染色体的DNA结构变化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肿瘤标记物定量、CT、磁共振(MRI)、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早期常无症状,出现典型症状时肿瘤已生长得很大。
临床分类:
根据组织学分型,WHO将脑瘤分为3型(2007年版):
1、典型(GⅠ)脑膜瘤
包括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过度型、砂砾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化生型。
2、非典型(GⅡ)脑膜瘤
包括不典型、透明细胞型、脊索瘤样型。
3、间变(GⅢ)脑膜瘤
包括间变型、横纹肌型、乳头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女男比例为1.2∶1。
2、有颅脑外伤或双侧听神经瘤病史者。
3、长期接触化学毒物或暴露于放射线环境中的人群。
病因-总述:
脑膜瘤病因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家族史、激素和生长因子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对脑膜瘤发生的影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外伤之后,外伤的部位可能发生脑膜瘤。
2、放射线照射
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
3、病毒感染
DNA病毒、乳多泡病毒家族的病毒感染可能对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4、家族史
脑膜瘤患者一级亲属中发生该病的风险增加,但家族中多人罹患脑膜瘤的例子很少见,且这样的家族多归类于遗传的NF2变异。
5、激素和生长因子
脑膜瘤会受到孕酮、雌激素、雄激素、生长因子等的影响。脑膜瘤常在妊娠期增大,或常伴有乳腺癌。
症状-总述:
嗅沟脑膜瘤生长速度缓慢,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嗅觉障碍为主,后期肿瘤巨大可表现为头痛、癫痫、精神症状、视力障碍、Foster-Kennedy综合征(即额叶基底部综合征)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或人格改变、嗅觉障碍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以及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如嗅觉丧失,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症状-病情发展:
早期出现嗅觉逐渐丧失,随着肿瘤的增大及生长特点不同,颅内压增高表现会明显,逐渐出现视力障碍、精神症状等,少数病人可有癫痫发作,肿瘤晚期出现锥体束征或肢体震颤,为肿瘤压迫内囊或基底节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1、颅内压增高。
2、颅内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脑疝等。
3、偏瘫或瘫痪。
就医-急诊指征:
突然发生任何严重的不适,如喷射性呕吐、严重的头痛、突发的眩晕、严重的癫痫发作等症状,均应立即拨打120或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有占位可能性。
2、出现头痛、嗅觉丧失、视力障碍等临床症状。
以上均应及时到神经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神经科、肿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服用药物,可预先记录药名与剂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有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可于就诊时携带。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共同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5、预先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的?您都有哪些不舒服?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或者加重?
3、您之前去其他医院就诊吗?去的哪个医院?做了什么检查?如何处理的?治疗效果如何?
4、您这次来就诊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5、您家里人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6、您以前有过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吗?做过什么手术吗?有过输血史吗?
7、对什么药物或食物过敏吗?
8、您近期的睡眠、饮食、大小便情况怎么样?近几个月来体重变化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对以后的生活影响大吗?
2、我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3、导致我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4、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费用如何?
5、我需要做什么治疗?要治疗多久?
6、能治愈吗?以后会复发吗?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8、平时我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一般询问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其次会安排患者根据病情进行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精神状态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表现,来初步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嗅沟脑膜瘤患者可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表现为兴奋、幻觉、反应淡漠或迟钝。
2、视力及嗅觉检查
本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障碍、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
3、锥体束征
肿瘤晚期患者会出现锥体束征,即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Chaddock征等病理反射的阳性表现。
(1)Babinski征
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阳性表现为脚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
(2)Oppenheim征
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为脚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
(3)Gordon征
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为脚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
(4)Chaddock征
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背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阳性表现为脚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
4、肢体运动
医生会检查四肢的运动情况,肿瘤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震颤。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对颅内肿瘤有重要诊断意义,排除有无神经系统炎症、脑出血、脊髓压迫症等问题,但对颅内压增高及后颅窝肿瘤病人需慎重。
2、肿瘤标记物定量
判断肿瘤的增殖活性,从而评价肿瘤的侵袭性。标记的溴基脱氧尿苷指数与肿瘤的复发率以及复发时间相关。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依据病人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取部分肿瘤组织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学分析,来了解脑膜瘤的性质,用于诊断脑膜瘤疾病,评估预后。
1、检查前注意
(1)术前要注意对局部进行消毒与清洁,预防感染。
(2)嗅沟脑膜瘤的活检方式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多种方式,医生会依据患者肿瘤的生长情况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
2、检查后注意
(1)注意休息,不能做剧烈的运动。
(2)注意保暖,不要着凉感冒。
(3)注意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4)遵医嘱复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
嗅沟脑膜瘤在CT呈等或高密度,部分瘤内可见钙化,部分患者可见颅底骨质增生。
2、颅脑磁共振(MRI)
嗅沟脑膜瘤在MRI中,T1呈等或低信号,T2呈等或高信号,均不同程度强化,巨大肿瘤周围可见脑组织水肿。
诊断-诊断原则:
嗅沟脑膜瘤早期常无症状,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即神经系统病理征阳性)、CT与MRI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排除其他部位脑膜瘤。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早期可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增长可出现嗅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或人格改变、视力障碍。
2、体征
查体可见嗅觉和视力障碍,患者也可出现兴奋、幻觉、反应淡漠等精神异常表现。肿瘤晚期可出现锥体束征或肢体震颤。
3、影像学检查
CT呈等或高密度,部分患者可见钙化或颅底骨质增生。MRI可呈现不同程度强化巨大肿瘤周围可见脑组织水肿。
诊断-鉴别诊断:
1、与颅前窝神经鞘相鉴别
嗅沟脑膜瘤影像学表现与颅前窝神经鞘瘤相似,二者鉴别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活检。
2、鉴别良恶性脑膜瘤
除了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的生长情况与性质,还可以结合肿瘤标记物、免疫组化染色、E-钙粘蛋白等判断脑膜瘤的良恶性。
治疗-治疗原则:
外科手术为本病的首选方法。对于嗅沟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是手术的目的。脑膜瘤的病情不同,其处理方案也有所差异,无症状的脑膜瘤应观察3-12个月,再决定治疗方案;伴瘤周水肿及有占位效应、伴智力下降者应及时手术。
治疗-药物治疗:
1、周围组织水肿明显、颅内压增高者可用甘露醇+激素进行脱水治疗。
2、伴有癫痫者,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3、对于复发、残留和不能手术的脑膜瘤可应用溴隐亭、枸椽酸他莫昔芬、米非司酮、羟基脲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甘露醇、溴隐亭、枸椽酸他莫昔芬、米非司酮、羟基脲。
治疗-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为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能做到全切除者应争取根治性手术,以减少复发。
1、手术入路
嗅沟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是比较成熟的,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累及范围等常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目前临床已有的入路方式有额下入路、翼点入路、额外侧入路、眶上锁孔入路、经鼻内镜入路。
2、切除程度
切除程度分为全切和部分切除。
3、颅底重建
术中肿瘤切除后,需根据颅底损伤情况行颅底重建。常用方法为“三明治”颅底重建,即肌肉+生物胶+人工硬膜。也有学者提出小于1cm的前颅底骨质缺损可用膜性修补,大于1cm的缺损采用钛网加生物胶的方法修补。
4、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后嗅觉改善非常困难,不过嗅觉功能可被味觉功能部分代替。
(2)由于肿瘤与前颅窝底的关系密切,且常侵及颅底硬膜和骨质,术中常需去除受累硬膜和骨质,从而破坏颅底结构的完整性,术后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脊液鼻漏。
治疗-放化疗:
放射疗法可作为血供丰富的脑膜瘤术前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恶性脑膜瘤和非典型脑膜瘤术后的辅助治疗,可延缓复发。
治疗-其他治疗:
栓塞疗法:包括物理性栓子和化学性栓塞。两法均为术前的辅助疗法,且只限于颈外动脉供血为主的脑膜瘤。
治疗-治疗周期:
嗅沟脑膜瘤的治疗周期约4-6周。具体的周期与患者的原发疾病、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等有关。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嗅沟脑膜瘤预后一般不良,有复发的可能,而且不同病情、手术情况、术后护理等都会影响到预后的情况。
预后-危害性:
嗅沟脑膜瘤若不及时治疗,肿瘤生长过大可能会压迫神经,也可因颅内压过高而出现脑出血、脑梗死、脑疝等并发症,还可能发生转移。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进行手术全切后可能治愈,部分切除者术后复发可能性较高。对于复发、残留或不能手术的脑膜瘤,可依据情况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可延缓复发,缓解症状。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手术全切者复发率低,有可能根治,但仍有可能复发,需定期复查。
预后-复发性:
本病有可能复发。肿瘤的复发率与肿瘤的切除程度、随访时间、肿瘤分期有关。
预后-后遗症:
嗅沟脑膜瘤因发现时肿瘤体积较大,包绕周围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所以手术难度及风险很大。术后可遗留偏瘫、癫痫、脑水肿等后遗症。
预后-生存周期:
WHO数据显示Ⅲ级嗅沟脑膜瘤平均生存期小于2年。
日常-总述:
嗅沟脑膜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保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接触放射线等危险因素,并定期复查。通常进行的检查为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患者在治疗后可能仍有视力障碍、身体协调能力、精神障碍等方面的症状,患者和家属可咨询专业的康复医师寻求帮助。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嗅沟脑膜瘤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且术后康复时间长,患者可能质疑手术效果,并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2)手术大多数不能恢复已损害的嗅觉神经,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悲观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注意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勇敢面对生活。
(2)家属可以积极学习肿瘤相关知识,并和患者参加一些互助组织,交流心得,相互鼓励。
(3)患者自身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疾病,坚持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恢复。
(4)患者可参加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下棋、钓鱼等,及时疏导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戒烟、提倡健康饮食、适当进行活动、并保持心情舒畅对于降低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日常-复诊须知:
嗅沟脑膜瘤患者治疗后应定期复查随访,患者需收集好每次就诊时的病历、检查报告等,便于医生判断病情,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的活动情况。如出现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呼吸深慢或不规则、脉搏变慢、血压升高等,要考虑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性,应立刻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并做好再手术准备。
2、术后应注意气管插管后的呼吸道护理,术后麻醉未清醒时采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防止躁动,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畅通。麻醉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30°,鼓励患者多咳嗽,同时协助患者翻身,家属可帮其拍背,必要时进行雾化或吸痰。
3、术后应注意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及时进行换药,观察伤口与引流液,减少感染可能。
饮食调理:
脑膜瘤的病情与饮食有关,病人除了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护理,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加强营养摄入,食用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提倡食用优质蛋白质,如鸡蛋、豆腐、牛肉、鸡肉等。此外,还可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桔子、苹果等。
2、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少食多餐。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的饮料。
2、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火锅、烤串等。
3、忌食腌制、熏制、盐制的鱼类或其他富含硝酸盐类的食物,如酸菜、咸鱼。
4、避免食用生冷、硬质粗糙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冰饮冰棍、糯米制品。
5、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体检时关注头部影像学检查报告,避免接触放射线及有毒物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