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管脂肪瘤疾病英文名称: angiolipoma疾病别名: 血管性脂肪瘤、毛细血管扩张性...
养生
疾病名称: 血管脂肪瘤
疾病英文名称: angiolipoma
疾病别名: 血管性脂肪瘤、毛细血管扩张性脂肪瘤、血管纤维脂肪瘤
疾病概述:
血管脂肪瘤(angiolipoma)又名血管性脂肪瘤、毛细血管扩张性脂肪瘤或血管纤维脂肪瘤,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的富含毛细血管型小血管的脂肪瘤。其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常表现为呈对称性分布的多个皮肤损害,逐渐增多,且常伴有阵发性疼痛。一般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损害、阵发性疼痛不适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超声、CT、MRI、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体积较大或生长在中枢神经系统等特殊部位的血管脂肪瘤会对人体造成较大损害,应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1、基于临床肿瘤形态表现分类
(1)结节状:皮损直径0.5cm~3.5cm,呈圆球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稍可移动。可略高于皮面,表面肤色正常,质软或坚韧,有弹性。
(2)斑块状:皮损呈扁平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不易移动,质地较硬。
(3)条索状:皮损成条索状,此种情况少见。
(4)弥漫浸润状:更为少见,仔细触诊可发现皮下有一片浸润性斑块。
2、基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分类
(1)非浸润型血管脂肪瘤:此型较为多见,病灶有完整的包膜。
(2)浸润型血管脂肪瘤:病灶包膜不完整甚至无包膜,并侵入周围组织,尤其是骨组织,占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17%。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血管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间质肿瘤,约占脂肪肿瘤的1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15~25岁的青年人,男性多见。
病因-总述:
血管脂肪瘤病因尚不明确,多数认为由于某种刺激,使细胞分化成脂肪或血管组织,从而形成血管脂肪瘤。家族性血管脂肪瘤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可能与染色体某处基因发生突变有关,但突变基因的具体位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糖尿病、肥胖等也可能增加本病发生可能性。
病因-危险因素:
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肥胖会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
症状-总述:
血管脂肪瘤主要表现为多个呈对称性分布的损害,皮损形态常为结节状、斑块状、条索状或弥漫浸润状,以后数目逐渐增多,个别患者可达300个以上。多发生于前臂,其次为臀部、躯干,偶见于小腿、颈、肩等处。一般生长缓慢,增大到一定程度即停止发展。多数患者有阵发性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结节状
皮损直径约0.5cm~3.5cm,呈圆球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稍可移动。可略高于皮面,表面肤色正常,质软或坚韧,有弹性。
2、斑块状
皮损呈扁平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不易推动,质地较硬。
3、条索状
皮损为长条形,质韧,此种情况少见。
4、弥漫浸润状
此种皮损更为少见,仔细触诊可发现皮下有一片浸润性斑块。
5、疼痛
可有压痛,多数患者呈阵发性疼痛,为肿块受摩擦部分疼痛。
6、其他
部分血管脂肪瘤会出现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常见症状包括下肢无力、背部疼痛及下肢麻木,可合并出现进行性下肢瘫,肢体远端感觉减退,反射亢进,括约肌功能异常(尿、便潴留或失禁)等。
症状-并发症:
血管脂肪瘤病情进展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情况。
就医-门诊指征:
当发现前臂、躯干出现对称分布的皮下斑块,伴有局部疼痛不适,生长缓慢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皮肤科、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前应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如条件允许,可先行网上预约挂号,减少排队时间。
2、就诊前应保持空腹,以免发生不能行相关检验检查的情况。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建议携带相关就诊病历、检查报告、用药单等。
4、若近期服用药物或长期规律服用某种药物,请携带药盒或将药盒拍照存在手机上。
5、可让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
2、自己或家人是否确诊为血管脂肪瘤?
3、家里有没有人出现过类似症状?
4、有没有因为此症状去其他医院就诊过?
5、有没有针对这些症状进行相关处理?
6、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
7、您是否还有其他不适,比如头晕、双下肢麻木、腰背痛?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这个病是不是恶性的?
3、我需要做那些检查?大概什么时候出结果?
4、这个病会不会遗传?遗传的概率有多大?
5、这个病治疗效果怎么样?
6、这个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7、经过治疗后会不会复发?我需不需要定期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对称性局部皮肤损害伴有压痛时应及时就诊,医生询问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发现较为表浅的病灶。之后会建议患者进行超声、CT、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性质。
检查-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为触诊,触诊可发现浅表部位血管脂肪瘤的存在,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有触痛。
检查-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在影像学检查定位或手术切除病变后,进一步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超声检查对浅表组织的血管脂肪瘤诊断意义较大,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而言,超声检查具有经济实惠、无放射性危害、方便等优点。
2、CT
CT对病变部位较深的血管脂肪瘤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如椎管内、颅内的血管脂肪瘤。因为CT可以将病变分为很多层次的图像显示出来,所以CT检查可以将病变的性质、大小、形态等特征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
3、MRI
MRI(磁共振)对椎管内血管脂肪瘤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血管脂肪瘤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一部分病变部位较为表浅的血管脂肪瘤患者,需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才能对血管脂肪瘤进行初步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脂肪肉瘤、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为脂肪组织恶性肿瘤,好发于大腿、臀部、腋窝深部和腹膜后,肿瘤无包膜,呈结节状,生长缓慢。鉴别两者的主要检查方法为组织病理学检查。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该病是可在皮下触及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多在头部、躯干及大腿内侧,与患者生食猪肉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囊肿内有猪带绦虫尾蚴即可与血管脂肪瘤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血管脂肪瘤一般无需治疗,当出现局部剧痛、瘤体压迫中枢神经系统时需要早期手术治疗,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暂无特效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无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目的
(1)切除美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切除减压,减轻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2、手术方式
(1)手术切除:四肢手术时可在止血带下手术,以确保手术视野清晰。对于浸润面积大、术中出血多的患者,必要时可行血管栓塞治疗,以缓解出血。
(2)抽脂术:在脂肪瘤中应用较多,不易造成手术瘢痕,且治疗效果好。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1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以及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血管脂肪瘤为良性肿瘤,一般预后良好。如肿瘤已压迫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相关并发症,手术切除肿瘤后并发症可有所缓解甚至恢复正常。如肿瘤不易与周围组织分离,研究表明部分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后亦良好。体表脂肪瘤的患者早期及时行手术治疗,可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
预后-危害性:
1、如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甚至中枢神经系统,会造成严重并发症。
2、5%的血管脂肪瘤属家族性,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3、某些患者病灶可多达300个,患者会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如患者未产生相关症状,可定期复查,观察血管脂肪瘤是否进展或引起症状及并发症。
预后-治愈性:
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支持。
预后-根治性:
具有复发的可能,一般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术后可能复发,应定期复诊。
日常-总述:
血管脂肪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如患者无相关症状,需进行长期的随访,定期行影像学检查了解病变是否增大或压迫周围组织;如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早期行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血管脂肪瘤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术后可复发,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产生消极、焦虑甚至放弃治疗等心理。
(2)浅表血管脂肪瘤会对患者的外观造成不良影响,使患者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3)部分病例具有家族性,会使患者及患者家属产生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医生及家属应让患者了解本病预后良好,以减少焦虑感,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及有利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家属应当引导患者正视自身疾病,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并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使患者拥有更多的愉悦感及成就感。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2、适度锻炼,健康饮食,避免肥胖。
3、孕期体重增加会加重血管脂肪瘤的患病风险,在怀孕期间,应当咨询孕期保健专业人员。
日常-病情监测:
血管脂肪瘤为良性肿瘤,一般不会远处转移,但可造成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即使行手术治疗或者放疗的患者。因其存在复发的可能,也应长期监测,了解肿瘤的进展,一旦出现疼痛、双下肢麻木、大小便异常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日常-复诊须知:
1、对于呈浸润型血管脂肪瘤,行部分切除肿瘤的患者,术后6个月~1年复诊1次,以观察剩余瘤体是否增大。
2、对于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应术后复诊,了解血管脂肪瘤是否复发。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应定期换药,避免伤口碰水或擅自掀开纱布,保持伤口的清洁。
2、如有引流管,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将引流管拔出或折叠。
3、当伤口出现渗血、渗液时,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饮食调理:
血管脂肪瘤的发生与肥胖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减少疾病的复发。
饮食建议:
1、饮食应荤素搭配,构成合理的膳食营养。
2、对于术后的患者,由于血管脂肪瘤含血管成分,术中出血量可能较大。建议术后增加含蛋白质及铁的食物,如蛋白、动物血。
饮食禁忌:
1、避免长期食用脂肪量过多的食物。
2、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
3、怀孕期间,应避免营养过多,使体重增长过度,增加血管脂肪瘤的发病风险。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无法预防,对于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血管性脂肪瘤的人群,应当提高健康意识。定期行影像学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自身预后。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