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吸虫肠病疾病概述: 血吸虫肠病又称结肠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在结直肠壁沉着所引起的急慢...
养生
疾病名称: 血吸虫肠病
疾病概述:
血吸虫肠病又称结肠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在结直肠壁沉着所引起的急慢性特异性炎症。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与湄公血吸虫。血吸虫肠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血吸虫所致,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患者可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轻微腹痛或腹泻等症状;慢性患者的症状主要以慢性腹泻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发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轻微腹痛或腹泻
主要病因: 主要是由于感染血吸虫所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检查、肝功能试验、免疫学检查、肝脏B超检查、CT扫描、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血吸虫肠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了血吸虫所致,所以不建议患者在血吸虫高发的季节去疫区游玩,若患者不小心接触了被污染的水源,并出现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传染源是患者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羊、马、狗、猫及鼠类等。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粪便入水
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可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如河、湖旁设置厕所,河边洗刷马桶,粪船渗漏,用新鲜粪便施肥。有病畜随地粪便亦可污染水源。
2、钉螺孳生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水陆两栖的淡水螺类,生活在水线上下,孳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潮湿的环境中。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
3、接触疫水
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时,便成为疫水。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捕鱼、种田、割湖草等)或生活(游泳戏水、洗漱、洗衣服等)而接触疫水,导致感染。饮用生水时尾蚴也可自口腔黏膜侵人。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目前,我国血吸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及上海12个省、市、自治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
病因-总述:
血吸虫肠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了血吸虫所致,人群对于血吸虫普遍易感,不过男性感染率一般要高于女性。人体在感染血吸虫后可以获得部分免疫力,针对再感染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原发感染的成虫不会被破坏。另外,若儿童或非流行区域人群遭受大量尾蚴感染,易发生急性血吸虫肠病。
病因-基本病因:
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均可引起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1、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局部速发与迟发型变态反应。
2、幼虫移行过程中,一般不引起严重组织损伤或炎症。
3、成虫肠道及器官的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可做作为循环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于血液或沉积于器官,引起免疫复合物病变。
4、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症状-总述:
感染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可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80%患者为30~60天,平均40天。感染重则潜伏期短,感染轻则潜伏期长。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根据患者感染的程度、时间、免疫状态、治疗是否及时等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可以分为急性血吸虫肠病和慢性血吸虫肠病。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血吸虫肠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多数患者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如捕鱼、抓蟹、游泳等,常为初次重度感染。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一般2~3天内自行消退。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热度及热程与感染程度成正比,轻症发热数天,一般2~3周,重症可迁延数月。热型以间歇型、弛张型多见,早晚波动可很大。
(2)过敏反应:患者可出现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过敏反应性疾病。
(3)消化道症状:患者在发热期间,多会伴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微腹痛、腹泻、呕吐等。其中腹泻每天约3~5次,个别患者每日甚至可到10次,最初为稀水便,继而出现脓血、黏液。
2、慢性血吸虫病
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病程可长达10 ~20年甚至更长。临床表现以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为主。
症状-并发症:
1、肝硬化
虫卵沉积于患者的肠壁粘膜下层,并且可顺门静脉血流至肝内分支累及肝脏。反复或大量血吸虫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严重损害肝脏,发展成为肝硬化,还可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增大等并发症。
2、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晚期患者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0%左右。出血部位多为食管下段和胃底冠状静脉。多由机械损伤、用力过度等而诱发。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出血量一般较大。
3、肠道并发症
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结肠病变所致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
症状-伴随症状:
半数以上的急性血吸虫病的患者可出现咳嗽、气喘、胸痛等伴随症状。危重患者咳嗽较重咳血痰,并有胸闷、气促等。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淡漠、心肌受损、重度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
就医-门诊指征:
接触被污染的水源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类似血吸虫肠病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到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出现多长时间了?
2、您是否有腹泻、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3、您在出现这些症状前吃过什么不洁的食物吗?
4、您的这些症状是持续存在的吗?
5、您的症状会在什么情况下加重?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能确诊吗?
2、我的这个病严重吗?
3、这个病会传染吗?
4、目前都有什么治疗方法?我应该如何治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就诊时需要进行血常规、粪便检查、肝功能试验、免疫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若医生怀疑患者伴有肝脏病变时还需要进行肝脏B超检查和CT扫描,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急性期的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白细胞总数在10x109/L以上,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 20%~40%,最多可达90%以上。
(2)慢性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呈轻度增多,而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
2、粪便检查
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一般急性期检出率较高,而慢性和晚期患者的阳性率不高。
3、肝功能试验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中可出现球蛋白增多,血清ALT、AST轻度增高;慢性血吸虫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大多正常。晚期严重时,患者可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
4、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而且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微量采血,操作简便。但由于患者在治愈后血清中抗体可长时间存在,所以本方法不能区分既往感染与现症患者,并有假阳性、假阴性等缺点。
(1)皮内试验:若受试者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有相应抗体。当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后,抗原即与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体结合,产生局部组织反应,呈现红、肿、痒现象,即阳性反应。此法简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查可疑患者,阳性者需做进一步检查。
(2)环卵沉淀试验:当成熟虫卵内毛蚴的分泌、排出物质与血吸虫患者血清内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当环卵沉淀率大于3%~ 5%时,即为阳性反应。可作为大规模检查该病的方法之一。
(3)间接血凝试验:将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使其成为致敏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与患者血清相遇时,由于细胞表面吸附的抗原和特异抗体结合,红细胞被动凝集起来,肉眼可见凝集现象称阳性反应。在流行区,该法可作为过筛或综合查病的方法之一。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使之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经与特殊的酶结合后显色。此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作大规模普查该病的方法之一。
(5)循环抗原酶免疫法:从理论上讲,循环抗原的存在表明有活动性感染,血清和尿中循环抗原水平与粪虫卵计数有很大的关系。本方法敏感、特异、简便、快速,对血吸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都有参考价值。但是,影响循环抗原检测的因素较多,有待研究和解决。
检查-病理检查:
直肠粘膜活检:是血吸虫病原诊断方法之一。医生会通过直肠或乙状结肠镜,自病变处取米粒大小黏膜,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虫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肝脏B超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有肝纤维化及肝纤维化的程度。
2、CT扫描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CT扫描可显示肝包膜增厚、钙化等特异图像。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诊断-诊断原则:
血吸虫肠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的检查,一般粪便检出活卵或孵出毛蚴即可确诊,但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反复多次检查,且晚期检出的阳性率较低。免疫学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其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可提示体内有活的成虫寄生。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肠病
急性血吸虫病需要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相鉴别。可通过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帮助鉴别。
2、慢性血吸虫肠病
慢性血吸虫肠病患者有腹泻、便血、粪便毛蚴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目标在于尽快杀灭病原虫,药物治疗可用于各期的血吸虫肠病。对于其他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如补液、加强营养及全身治疗、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急性血吸虫病
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需要给予补液,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及全身支持疗法。合并其他寄生虫者应先驱虫治疗,合并伤寒、痢疾、败血症、脑膜炎者均应先抗感染,后用呲唯酮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杀虫药
主要是应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该药的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适应证广,对血吸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效果。并且本药的毒副作用小,治疗量对人心血管、神经、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不会发生致畸、致癌。但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
2、其他
若患者出现了侏儒症,可短期、间歇、小剂量给予性激素和甲状腺素制剂。
治疗-相关药品:
吡喹酮
治疗-手术治疗:
患者若合并巨脾、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时,医生可能会在适当时机考虑给予患者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慢性血吸虫肠病患者,医生除一般治疗外,还会及时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并加强营养,改善患者体质。
治疗-治疗周期:
血吸虫肠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不过可能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产生一定的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主要与患者是否及时接受治疗有关,一般可以治愈,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至晚期血吸虫肠病,出现肠梗阻、肠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发展到后期可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癌等。
2、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粪便污染传染给他人。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规范有效的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日常-总述:
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家属在患者生病期间要注意多关心、鼓励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患者在用药时要注意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用或加减药量;患者平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心理护理:
1、血吸虫肠病若发展到晚期因病情重、病程长,患者可能会出现消极治疗的情况,有时甚至可出现厌世心理,此时家属一定要多鼓励开导患者,使其情绪稳定,减轻和消除其精神负担,同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照顾,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
2、治疗期间患者可以多和同样患有本病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交流治疗心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积极性。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量,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2、用吡喹酮药物治疗后常见的反应有头昏、乏力、腰腿酸等,有时会出现视力模糊、频繁早搏等。服用期间若出现此类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患者可适当活动,应避免劳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为主。
2、患者所处的环境要安静、舒适,以保障患者的睡眠质量。
3、伴有发热的患者要注意经常更换衣被,可以用温水擦洗身体。
4、患者的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并且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保证患者每日所需。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血吸虫肠病的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同时还要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饮食建议:
1、患者在食用瓜果时,一定要洗净后再吃。
2、宜选择清淡、柔软、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鱼、精瘦肉、豆制品。
3、烹调宜多蒸煮炖,少煎炸。
4、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冷热适宜,少量多餐。
饮食禁忌:
1、不宜选择辛辣、粗糙、刺激性、卤及腌制食物。
2、禁烟限酒。
3、不要饮用生水。
预防措施:
1、严禁在疫水中游泳、戏水。
2、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触疫水时应穿着防护衣裤和使用防尾蚴剂等。
2、在血吸虫高发的地区,下地劳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以免感染血吸虫。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